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管外科新进展——微创外科在大动脉外科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大动脉疾病 ,如夹层动脉瘤 ,可自升主动脉起始 ,涉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以至腹主动脉分叉 ,为当今尚未解决的难题 ,在急性期数小时或数日内可突然发生死亡。收集 96 3例 ,1周内死亡者 70 % ,3月内死亡者 90 % ,剩余病例中的 2 5 %死于瘤体破裂[1] 。即或对于已有弓降部膨隆性 (动脉瘤性 )病变的夹层动脉瘤 ,应用远侧腹主动脉开窗术[2 ] 或升主动脉与腹主动脉架桥和永久钳夹主动脉峡部远侧降主动脉的手术 (Carpintier手术 ) [3 ] ,也无非是一些仅达到缓解性目的的手术 ,已被列入规范治疗方法领域。如若用体外循环 ,甚至于深低温停…  相似文献   

2.
发生于大动脉的外科疾病主要是真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等动脉扩张病。早在1684年,Moore将一段金属丝导入腹主动脉瘤腔内,希望促发瘤内血栓形成。这是人类的首次大动脉腔内治疗尝试,而其真正的发展仅仅是最近20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动脉瘤腔内隔绝系统的实验研究,到1990年,Parodi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国内,笔者于1997年率先开展了该手术[1],并在此后迅速推广应用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1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发生在主动脉的真性动脉瘤可分…  相似文献   

3.
Carrel和Guthrie的以三点式血管吻合为主的贡献于1912年获诺贝尔奖,它催生了40年后人工血管的问世和成功应用,构成了血管外科的第一个里程碑.血管腔内治疗则是血管外科从复杂的外科技术向微创治疗的革新,为第二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血管腔内移植物治疗大动脉疾病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Wang ZG  Li M  Zhang XM  Gu YQ  Pan SL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8):1116-1120
目的探讨以血管腔内移植物为主的血管腔内疗法治疗胸或胸腹主动脉疾病的疗效和存在问题。方法治疗包括夹层动脉瘤、真性和假性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减速伤和缩窄患者共137例。主要病变的最低部位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之间。除血管腔内治疗法外,尚辅以腹主或髂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腋动脉-左颈总动脉等架桥术。结果发生急性内脏动脉缺血而急症开腹手术2例。早期漏7例。围手术期死亡6例(4.4%)。随访1~43(平均11)个月,发现后期内漏2例、血管腔内移植物部分断裂1例。DeBakeym型夹层治疗后发生Ⅰ型夹层病变1例。后期死亡5例(4例与腔内移植物无关,1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复发),失访11例,115例存活。结论以血管腔内移植物治疗高风险的大动脉病变相对安全有效,具有发展前景;但器材有待改进、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微创外科新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20余年来,“微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突出特点是术后疼痛轻,并发症较少,较早恢复功能活动。这些变化来自于腹腔镜技术的出现。由于这种新技术被广泛接受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获得了极大成功,普通外科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内镜或腹腔镜技术在整个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微创外科及其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随着腹腔镜治疗器械的开发,首先在妇科相继开展了输卵管绝育术、子宫肌瘤摘除术等多种手术,但未引起普通外科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腔内隔绝术是近年来出现的针对胸主动脉瘤的微创疗法,这一以微创为特点的腔内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得胸主动脉瘤的诊疗模式发生巨大变化。1991年,Parodi等最先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瘤。1994年,Dake等。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用于胸主动脉瘤的治疗。1997年,景在平等。在我国率先进行了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治疗,1998年进行了胸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治疗。其后此项技术发展迅速。现结合近期文献对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学术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微创观念与微创外科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一、微创的概念及演变微创是外科操作技术的灵魂 ,是伴随外科学发展壮大而渗透于外科学理论、手术操作技术和辅助器械等的发展过程之中。外科理论的进步、操作技术的提高和辅助器械的更新换代促进了外科技术微创化目标的实现 ,而微创化外科观念又推动了微创化外科理论、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微创观念诞生于外科学发展初期 ,成长于外科学壮大之时 ,成熟于外科学之现代 ,并必将成为 2 1世纪及未来世纪外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美国的Halsted(185 2~ 192 2 )就极力主张轻柔外科 ,以减少组织损伤为目的 ,不片面追求速度 ,并明确提出了所谓“…  相似文献   

9.
发展微创外科解剖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创外科技术的提出,是外科学发展史上又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其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向前发展。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强大的技术手段加速了科学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相继克服了出血、休克、疼痛、感染等阻碍外科发展的四大问题,外科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5例应用支架治疗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Ⅲ型夹层动脉瘤者主动脉极度扭曲1例;破口在弓部的Ⅲ型夹层动脉瘤1例,需先行左右颈-颈和左右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再封闭左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Ⅲ型夹层动脉瘤近侧破口来自于变异发出的右锁骨下动脉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几乎完全闭塞和肠缺血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真假腔难判断者4例;腹主动脉瘤瘤颈长度〈1cm需开窗型支架治疗1例;破裂腹主动脉瘤1例:5枚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瘤颈夹角为90。2例;主动脉溃疡紧邻腹腔动脉,需开窗型支架开窗型人工血管治疗1;肝动脉瘤腹腔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1例。结果:15例病人经支架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复杂动脉瘤为微创方法,但需严密设计。  相似文献   

12.
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微创介入治疗的42例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夹层动脉瘤32例,真性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3例。结果本组死亡1例(2.4%),术后第8天死于心源性猝死。无截瘫、偏瘫或卒中发生。即时内漏发生8例,占19.1%,其中2例放置带膜支架后内漏消失;3例较严重内漏经大球囊适当扩张后消失;另外3例由于范围不大,未行特殊处理。随访41例,随访时间1~48个月,平均为16个月。死亡1例,占2.5%。剩余的3例内漏全部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技术治疗高风险的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联合辅助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 分析腔内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4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腔内封堵左锁骨下动脉43例;PDA封堵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6例次;颈部动脉搭桥术9例次;“烟囱”技术重建左颈总动脉8例次;“开窗”技术封堵夹层破口,同时保留主动脉弓部所有分支动脉1例次.结果 患者术后均存活,随访时间(25±16)个月.未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Ⅱ型内漏,其中6例通过PDA封堵器隔绝,2例保守治疗后自愈;9例发生左上肢缺血症状,其中8例行保守治疗,另1例症状严重,行颈部动脉搭桥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随访中,所有人工血管和分支动脉支架均保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直径显著扩大,假腔直径逐渐缩小.结论 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联合PDA封堵器、颈部动脉搭桥术、“烟囱”技术或“开窗”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126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32~82岁,平均(56±8)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术后影像学随访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26例手术成功,释放支架157枚.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5%,随访时间3~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8)个月.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12例出现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出现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 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一线方案.临床中选用的支架以直筒式的居多,而主动脉的直径存在一定的渐细性,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远期支架远端并发症高发.有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建立模型评估主动脉锥度大小,而且锥度式支架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贴壁效果,有效降低支架远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主动脉锥度及锥度式支架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胸腹主动脉病变1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诊胸腹主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8例急诊胸腹主动脉病变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 1 5例 ,女 3例。年龄为 2 1~ 6 3岁 ,平均年龄 4 2 .7岁。1 8例患者中急症手术治疗者 8例 ,施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微创治疗者 1 0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 1. 1 %(2 . 1 8)。随访时间 2个月至 3年 ,均生存良好。结论 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急诊胸腹主动脉病变有着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 ,传统手术方法在技巧等方面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并能为不具备腔内治疗条件的患者解除疾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技术治疗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例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扩张直径为8.2~15.0 mm.在全身麻醉下对5例巨大梭形夹层动脉瘤行多支架的并行置放与塑形.首先依据瘤体直径和形态在瘤体扩张直径最大位置并排置入2~3枚不同型号的Solitaire或Neuroform颅内自膨式支架,以弥补现有颅内支架直径不足的问题,使瘤腔能够得到完全重塑形,既能保持所有支架在瘤腔内处于稳定状态并造成夹层的有效闭合,又可以加固瘤壁并降低血管搏动性对脑干压迫的力度.其次以其中一个支架作为主通道,采用“telescope”技术根据需要在远端和近端置入支架来完全覆盖夹层区域,防止夹层向两端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助于解剖通道的重新建立,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术前和术后常规采用全身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5例治疗均获成功,5例患者共置入支架18枚,其中3例置入3枚,1例置入4枚,1例置入5枚;2例并行置放3枚,3例并行置放2枚.术后患者原有的临床脑干和颅神经损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 ~ 24个月,患者均没有复发症状,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5例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DSA的结果显示2例瘤体缩小,3例瘤体无增大迹象.结论 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巨大梭形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期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瘤体扩大,手术安全性较高,可能有助于降低并发血栓形成和破裂出血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原则。方法和结果:1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双侧髂动脉瘤的病人于2006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了腔内隔绝术。MRA检查提示.主动脉弓降交界处开始出现夹层.真腔受压变窄,以胸腹交界处及腹主动脉中段最明显,最扁窄处为0.5cm;假腔在腹主动脉中段明显,最大径约5.0cm,假腔再人口位于左髂总动脉近端。双侧髂总动脉迂曲并呈瘤样扩张。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均发自真腔。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降主动脉植入规格为34-34-100mm的直管型Talent移植物,封闭夹层裂口:腹主动脉植入规格为AOI26-12-170mm Talent移植物,远端连接12.12.68mmTalent移植物至一侧髂外动脉,行双侧股-股转流。瘤体隔绝完全,手术约耗时300min,失血1000ml,透视6min,使用威视派克450ml。术后21d出院。术后随访半年,病人生活质量良好,复查CTA显示:移植物通畅,瘤腔内均完全形成血栓。结论:腔内隔绝术的微创特点使一期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主动脉长段隔绝也有利于降低截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发病24h内腔内修复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O月急诊行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0例临床资料.本组腔内修复术均在胸痛症状出现后2.4h内完成;采用全身麻醉,在x线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放置在夹层第l裂口位置;其中1例第1裂口位于腹腔干对侧缘,运用开窗支架技术实施腔内修复术.术后1周、1、3、6、12个月行螺旋CT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内脏血供等.结果 30例支架均成功释放,无支架移位,无中转开胸手术,即刻造影I型内漏4例(13.4%),近端球囊扩张后3例消失,1例小于10%;所有患者真腔供血均得到改善.术后30 d死亡1例(3.3%),可能缘于术后夹层破裂;30例术后随访1-19个月,平均(12 4-8)个月,术后6个月发现1例(3.3%)I型内漏;无其他新发内漏出现.随访期间死亡1例(3.3%),该患者术后2月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死因不明.结论 24 h内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明显降低急性起病期患者死亡率,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