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移植物腔内治疗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 方法 1999年3月~2003年12月,在DSA监视下,以血管腔内微创法治疗136例大动脉疾病,包括夹层动脉瘤116例、真性胸主动脉瘤11例、假性胸主动脉瘤7例、主动脉缩窄2例.最低位病变位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之间. 结果围手术期死亡6例(4.4%).在1枚腔内移植物到位后仍有内漏25例,其中2例经球囊扩张后消失,余23例经再次植入支架移植物后内漏消失18例,3例在复查中自动消失,2例为1年以上的Ⅰ和Ⅱ型内漏.发生后期内漏2例(因移植物移位和病变发展各1例).随访1~42个月,平均11个月,死亡5例(4例死因与原发病的治疗无关,1例为多发性胸主动脉瘤复发),失访11例,114例存活. 结论微创方法治疗高风险的大动脉病变相对安全有效,似有良好发展前景,但所用装置和释放方法有待改进,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2.
微创外科治疗升、降主动脉和弓部疾病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方法:以腔内移植物或开窗法治疗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主动脉减速伤和弓降部动脉瘤各1例。结果:治疗均获成功。随访12~30个月,无一例发生远期内漏、移植物移位和其他它并发症。结论:微创法为高风险的大动脉病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微创介入治疗的42例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夹层动脉瘤32例,真性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3例。结果本组死亡1例(2.4%),术后第8天死于心源性猝死。无截瘫、偏瘫或卒中发生。即时内漏发生8例,占19.1%,其中2例放置带膜支架后内漏消失;3例较严重内漏经大球囊适当扩张后消失;另外3例由于范围不大,未行特殊处理。随访41例,随访时间1~48个月,平均为16个月。死亡1例,占2.5%。剩余的3例内漏全部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技术治疗高风险的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血管腔内移植物治疗大动脉疾病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Wang ZG  Li M  Zhang XM  Gu YQ  Pan SL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8):1116-1120
目的探讨以血管腔内移植物为主的血管腔内疗法治疗胸或胸腹主动脉疾病的疗效和存在问题。方法治疗包括夹层动脉瘤、真性和假性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减速伤和缩窄患者共137例。主要病变的最低部位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之间。除血管腔内治疗法外,尚辅以腹主或髂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腋动脉-左颈总动脉等架桥术。结果发生急性内脏动脉缺血而急症开腹手术2例。早期漏7例。围手术期死亡6例(4.4%)。随访1~43(平均11)个月,发现后期内漏2例、血管腔内移植物部分断裂1例。DeBakeym型夹层治疗后发生Ⅰ型夹层病变1例。后期死亡5例(4例与腔内移植物无关,1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复发),失访11例,115例存活。结论以血管腔内移植物治疗高风险的大动脉病变相对安全有效,具有发展前景;但器材有待改进、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血管外科新进展——微创外科在大动脉外科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动脉疾病 ,如夹层动脉瘤 ,可自升主动脉起始 ,涉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以至腹主动脉分叉 ,为当今尚未解决的难题 ,在急性期数小时或数日内可突然发生死亡。收集 96 3例 ,1周内死亡者 70 % ,3月内死亡者 90 % ,剩余病例中的 2 5 %死于瘤体破裂[1] 。即或对于已有弓降部膨隆性 (动脉瘤性 )病变的夹层动脉瘤 ,应用远侧腹主动脉开窗术[2 ] 或升主动脉与腹主动脉架桥和永久钳夹主动脉峡部远侧降主动脉的手术 (Carpintier手术 ) [3 ] ,也无非是一些仅达到缓解性目的的手术 ,已被列入规范治疗方法领域。如若用体外循环 ,甚至于深低温停…  相似文献   

6.
微创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介绍腔内人工血管通过微创法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采用由不锈钢“Z”形支架和超薄涤纶膜组成的腔内人工血管 ,治疗 5例胸主动脉夹层和 1例腹主动脉夹层。其中 3例已累及肾下腹主动脉 ,且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 6例病人均经CT和动脉造影证实。将 1~ 2个腔内人工血管压缩入 2 4F导送器 ,经右股动脉切开后置入病变部位。其中 1例因进入困难 ,而改用左侧股动脉。结果 术后造影和CT均表明 ,破口被成功封闭 ,假腔内血栓形成 ,无严重并发症。高血压明显下降 2例 ,血尿消失 4例。随访 7~ 12个月 ,CT检查除 1例术后 3个月腔内人工血管发生移位需再置 1枚移植物外 ,其余病人均已痊愈。结论 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明显简化了手术操作 ,减小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介入方法 治疗血管损伤13例.损伤部位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髂动静脉和股动脉,病变类型表现为刀刺伤后动静脉内瘘形成3例、血管裂伤伴周围血肿4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损伤修复术后狭窄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9例(10枚)、网状支架置入1例、球囊封堵2例、弹簧圈栓塞1例.结果 13例介入手术均取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内漏、左锁骨上动脉-颈内静脉瘘患者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造影剂从颈内静脉渗出,均未作进一步处理,患者痊愈.随访12例,随访时间1~26个月,平均9.3个月.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少量咯血,CTA检查无明显异常.未发现支架断裂、移位、变形或支架内狭窄,无病变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升主动脉-颈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升主动脉-颈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0例主动脉弓部病变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34 ~71岁,平均年龄(54±14)岁.原发病包括主动脉夹层8例,胸主动脉瘤2例.行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7例,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同期(5例)或二期[5例,平均间隔(7±4)d]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修复主动脉弓病变.结果 全部手术取得技术成功.术后30 d死亡3例,1例死于脑干梗死,1例死于循环衰竭,1例死于主动脉气管瘘.术后发生Ⅱ型内漏1例.随访1 ~ 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四分位数间距14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其后每年复查CT,随访期间7例患者均健康存活、人工血管旁路通畅,除1例Ⅱ型内漏继续存在外,其余支架均无移位和内漏.结论 升主动脉-颈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术可用于治疗一般情况差、难以耐受主动脉置换的主动脉弓部疾病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瘤颈捆扎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内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例行瘤颈捆扎手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手术指征为术后持续Ⅰ型内漏6例、Ⅱ型内漏3例、存在内张力1例, 均合并动脉瘤增大或破裂。全麻下经腹入路套带控制肾下近端瘤颈后使用捆扎带进行加固。1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 无内漏残留, 无支架移植物闭塞。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伤口愈合延迟和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 无围手术期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 未发现内漏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胸降主动脉瘤接受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无其他主动脉相关二次手术或主动脉相关死亡。结论瘤颈捆扎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持续内漏相对微创, 可以有效消除内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的疗效和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3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31~82岁,平均55岁;主动脉夹层3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6例;其中5例合并髂动脉瘤。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和/或杂交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即刻发生I型内漏8例,2例在其近端加一Cuff后内漏消失,其他患者未作特殊处理。随访1~72个月,平均20.2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随访患者中无I型内漏发生,发生II型内漏2例,未行特殊处理,后自愈;无截瘫病例;1例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痰堵塞导致的窒息。结论: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