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1、何谓水气病?其形成机理如何?水气病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停不化,泛滥全身,以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在的水肿病。从本篇仲景提出五脏水来看,水气病的形成主要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以脾肺肾三脏阳气衰微至关重要。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失开阖,不能化气行水。皆可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气潴留,而形成水气病。故张景岳说:“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相似文献   

2.
肾炎的发生主要是由感受外邪 ,或劳倦内伤 ,或饮食失调引起的气化不利 ,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的一种病症 ,临床主要可参照祖国医学的水肿病症进行辨证施治。《景岳全书》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因此 ,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密切相关。1 肾炎初期 ,从肺论治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多由外感所致 ,一般先犯肺系 ,肺肾本为母子之脏 ,肺肾相关 ,即可从肺治肾 ,以…  相似文献   

3.
<正> 水肿,《内经》称之为“水”,《金匮要略》称之为“水气”。它是病邪侵袭人体或饮食起居失常,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停骤体内的病变,正如《景岳全书·臌胀篇》所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治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这就指出了“水不自行,赖气以动”之理。因此,在治疗上除用发汗(宣肺)、利尿、攻逐等法外,还有健脾、温肾等法。若有瘀血征象,还应合以活血化瘀之法。  相似文献   

4.
水肿之证 ,早在《内经》已有“水”、“风水”、“水胀”、“石水”等记载 ,后人对水肿论述颇丰 ,其中以张景岳所述最为扼要 ,如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说明三焦气化失常为水肿病机之綮。治疗水肿 ,首先应当辨其病在气分、血分。气分之治 ,大略有二 :宣肺利水、风药新用。肺居上焦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凡风邪上受 ,首先犯肺 ,肺失宣降则风水泛滥 ,故曰水无风则平静而澄 ,…  相似文献   

5.
试论水肿     
<正> 水液潴留,溢于肌肤,谓之水肿。为探索其治疗规律,本文就笔者临证体验,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如下。五脏气虚为水肿之根源“水化于气”“气化水自化”(《景岳全书》),气虚水自溢。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肃降,则水液通调。若肺气不足,肃降无权,则水液不行,溢为水肿。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脾虚不运,则水湿内停。肾为水之下源,水液赖其蒸化,肾阳虚衰,蒸化无力,则为水肿。张景岳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气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  相似文献   

6.
李光跃  崔淑华 《河北中医》2013,35(8):1163-1164
水肿即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为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的一类病证.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感受外邪、饮食起居失常、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均可引起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内聚发为水肿.  相似文献   

7.
肾病从脾论治探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铭  李宁 《西部中医药》2009,22(12):39-40
<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3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由此可知.脾在津液代谢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肺肾在调整津液代谢中的地位脾脏难以代之,但脾脏的地位肺肾更难以相抵.现就脾在肾病中的重要意义做一探骊,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8.
治水一得     
水肿病,亦称“水”、“肿”、“肿胀”、“水气”等,其发病机理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素问》记载:“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张景岳曰:“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气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  相似文献   

9.
张景岳日:“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景岳全书》)精辟地论述了调气在水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盖人以水谷为本,水入干胃,经脏腑的功能活动,分清别浊,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可见,水液的代谢.全赖脏腑的气化。脏腑的功能正常,化得其常.则清者能升,浊者能降;苦其功能紊乱,化失其常,水不化精,则停聚而为胀为肿。所以,治水必须调气。张是岳又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牌肾三胞相关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推畏土,故其制在脾。”(《景…  相似文献   

10.
<正>水肿病为常见症状,但病因复杂,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又赖于脾气的生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宣肺利水法,是治水肿病常用方法之一。其原理是肺主皮毛,通调水道,下  相似文献   

11.
治水当审肺脾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锦海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3,18(1):F003-F004
水肿者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肿胀》言之最详 ,其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故水肿皆责之于肺脾肾 ,以肺者多因感受外邪 ,失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脾者多因外感内伤 ,而运化失司不能制水。肾者多因劳倦内伤而失开阖。水肿的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云 :“平治于权衡 ,去宛陈 ,开鬼门 ,洁净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更为具体指出“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古籍也记有麻黄连…  相似文献   

12.
于克慧  郭润华 《陕西中医》2002,23(10):960-960,F003
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及慢性肾炎的现代研究 ,提出气虚血瘀在慢性肾炎中具有普遍性。益气活血法当贯穿于慢性肾炎治疗的始终 ,现将思路探讨如下。   1 气虚证与慢性肾炎1 .1 气虚证的产生 《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输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精并行。”阐明了水液代谢的生理情况。而张景岳说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 ,故其制在脾 ,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治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则妄行。”…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炎,即祖国医学称之为水肿病,一般以脾肾功能失调,迁延日久,湿热内蕴,脾虚则运化无力,肾虚则关门不利,精气不藏而出现浮肿、小便不利、尿蛋白难降等症。笔者对慢性肾炎作一些探索,现略述如下:祖国医学并无慢性肾炎之称,一般多从水肿、血尿、虚劳、腰痛等论治。慢性肾炎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中医一般从水肿论治,认为是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张景岳曰:“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为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如肾不藏精,气阴两虚;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潴留;肺主…  相似文献   

14.
<正> 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们通过97例患儿的临床实践,对本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探讨,现报导如下。一、中医对急性肾炎病因病理的认识急性肾炎主要临床表现是水肿。前人认为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张景岳说:“凡水肿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张氏的这一阐述,概括了水肿产生的机理。根据临床所见,本病大都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闭阻于肺,肺失清肃,不能通调水道下注膀胱致水风相搏,或疮毒内侵,湿热壅盛而阻遏脾胃  相似文献   

15.
<正>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特征。《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素问·水热穴论篇》有"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是导致水肿的病理基础。《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相似文献   

16.
水肿是由于脏腑功能的衰竭,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水液滞留于体内,泛滥于肌肤,停聚于脏腑、器官、肌肉等组织之间,表现为头面、四肢、阴囊肿胀,甚则胸腹腔积水,少尿或无尿等临床证候。本文的重点以“水肿”为主证,论述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及挤压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严重水肿的中医诊治临床体会。故简称“三病水肿”。就以下几个问题分别进行讨论:水肿病的形成机理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  相似文献   

17.
张亚荣  张洪翠 《新中医》1997,29(8):52-53
肾病综合征是小儿常见的肾脏病,它具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4大临床特点,由于其症见全身高度水肿,属中医学水气、肿胀、水肿范畴。其水肿特点为一身漫肿,呈烂泥样,且水肿反复出现,有时迁延不愈,故认为小儿肾病综合征之水肿大多为里证、虚证,属阴水范畴。现据笔者的临证经验浅谈对此病水肿辨治体会。1小儿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中医学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为肺、脾、肾五脏俱虚,感受外邪而诱发。《诸病源候论》云:“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透皮肤,…  相似文献   

18.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19.
张安平 《河南中医》2001,21(4):58-59
痰、喘、嗽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组特有证群 ,且以反复发作为特点。现代医学多诊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 ,多冬春发病 ,乃危害老年人健康一大症。笔者近年来采用助阳健脾法为主 ,辨证用药 ,取得满意疗效 ,介绍如下。1 痰喘嗽的病机与治则本病证的形成 ,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外因触冒风寒 ,劳逸失度 ,饮食不节而诱发。老年人阳气已衰 ,致使三焦气化不利 ,肺不宣降则水气内停 ;脾不运化则水湿聚中 ;肾阳不化则寒水泛滥。水停饮留 ,聚湿成痰 ,则为喘为嗽。故云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无湿不生痰 ,无…  相似文献   

20.
湿病、痰饮和水气病皆是由于人体或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影响肺、脾、肾、三焦正常功能,而使水液代谢失调所致。三者性质相近,病变脏腑相关,随病情发展既可相互转化,又可以合并为病,故治则治法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为祛邪之常法。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前提要素,故扶正是治本之关键,"以温药和之"是扶正之根本。"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虽是祛邪常法,但有助于阳气得复,祛邪以安正;"以温药和之"虽重在温阳化气,扶助肺脾肾气化功能,但气化功能恢复可利于祛除水湿之邪。所以,扶正即是祛邪,祛邪亦是为了安正,两者是不可完全割裂的。三证初期均是因正气虚弱或邪气壅盛所致,若病情迁延,日久不愈,将转变为虚实夹杂之证,"虚虚实实"延误病情,故辨清虚实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湿病、痰饮、水气病由于病程迁延,病情常常复杂多变,故临床上需要学会变通,根据症状表现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