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总结分析83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患者平均年龄53岁,男女之比为1.2:1,肿瘤部位依次为腮腺47.9%,颌下腺24%、腭部20%,肿瘤中恶性成份为癌型76例,癌肉瘤7例。明显影响预后的因素有(1)肿瘤部位;(2)组织学亚型,(3)肿瘤分化程度,(4)浸润状况,(5)淋巴结有无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52.7%,恶性程度明显高地其它常见型涎腺癌。作者认为多形性腺瘤是它的癌前病变,早期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7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根据光镜形态分为9个亚型,即腺癌型、鳞癌型、肌上皮癌、低分化癌、癌肉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癌、转移性多形性腺瘤各型。对不同组织类型和多项恶性指标及随访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用S-100蛋白、波形蛋白和角蛋白三种抗体对3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腺管样结构的内衬细胞与鳞化上皮和角化珠呈角蛋白阳性:部分腺管的外层瘤细胞和实性区的变异肌上皮细胞呈S-100蛋白、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阳性;粘液样区和软骨样区呈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阳性,偶尔呈角蛋白阳性。实验表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可能同纹管与排泄管的基底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Gli-2蛋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salivary pleomorphic adenoma,SP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SPA组织中Gli-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Gli-2蛋白在60例SPA组织中高表达,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内,呈棕黄色颗粒.21例(3...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基因突变方式及野生型p53对突变基因的修复。方法留取4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新鲜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培养。采用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培养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染后的基因表达。提取转染后各例细胞DNA及对应的肿瘤组织DNA,分别进行PCR反应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核酸序列测定分析。结果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显示,3例出现异常电泳带。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第6外显子的第203号密码子点突变;第8外显子的第272至290号密码子之间出现碱基缺失和碱基插入。野生型p53转染后的细胞DNA序列分析显示,p53第6和第8外显子的5个突变位点均恢复正常。结论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过程中具有较高频率的p53基因突变,突变方式多样,涉及多个密码子;外源性野生型p53可有效地修复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中突变的p53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salivary pleomorphic adenoma,SPA)组织中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的表达,探讨LOX与SPA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取20例SPA组织标本,并配对20例SPA瘤旁涎腺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LOX mRNA在组织中的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O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PA组织中LOX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旁涎腺组织(12.81 ±0.92),SPA组织中LO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旁涎腺组织.结论 LOX mRNA和蛋白在SPA瘤组织中均呈高表达,提示LOX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SPA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选择腮腺、颌下腺多形性腺瘤30例和瘤旁正常涎腺组织13~17例作免疫组化染色,并选其中7例肿瘤组织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肿瘤中不同分化的细胞,表达不同的抗原成分;推测该瘤的起源可能与纹管或排泄管处的基底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肌上皮细胞的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抗肌动蛋白、抗肌球蛋白、抗S-100蛋白、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抗波形蛋白抗体对5例肋腺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进行标记,发现该瘤的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大,分布范围广,是该瘤主要增生的肿瘤细胞。在粘液样区域中,部分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出现早期软骨样分化的特征。提示它在该瘤组织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多形性腺瘤的计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多功能图像分析系统对18例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核形态和D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肿瘤在核面积,周长,最大径,最小径,形状因子及等效圆直径上差别有显著性,在DNA含量和近4C%含量上相同,而在近2C%和5CER上差别有显著性,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DNA含量和5CER的含量已达到恶性肿瘤细胞水平,提示该细胞的这一特性与多形性腺瘤“好种植,易复发”的生物学行 相似文献
13.
苏倩倩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1,5(4):216-217
本研究用癌胚抗原(CEA)以PAP法对10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免疫组化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10例多形性腺瘤均为CEA阳性。主要分布于导管样结构的腔面,腔内容物,鳞状化生区和角化珠。而10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癌的部分CEA显示阳性率低,染色强度弱。 相似文献
14.
15.
单克隆抗体KM—93在涎腺及多形性腺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抗人肺腺癌单克隆抗体KM-93对正常人涎腺,胎儿涎腺和多形性腺癌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单抗KM-93与浆液性细胞及部分导管细胞呈阳性反应,与肌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及多形性腺瘤中的糖液软骨样组织无反应。 相似文献
16.
涎腺多形性腺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多形性腺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3 例多形性腺瘤中VEGF的表达和MVD,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VEGF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P<0.05);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与正常涎腺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VEGF有较高水平表达,MVD的分布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者采用等离子光谱法对2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瘤组织、自身瘤旁涎腺组织内十八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与分析,以初步探讨组织内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腮腺多形性腺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c—erbB—2的表达与涎腺恶性多表性腺瘤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癌基因c-erbB-2表达与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抗c-erbB-2癌蛋白单克隆抗体AB-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0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心c-erbB-2癌基因表达产物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25例MPAJc-erbB-2表达产物阳性,阳性表达率41.67%。结合临床随访资料分析,MPA复发组c-erbB-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5);c-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电镜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该肿瘤由肌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所形成其中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是多形性腺瘤中最幼稚而又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上皮细胞,可能来源于闰管上皮;亦即相定于胚胎期涎腺终末小管的干细胞。它既可向腺上皮细胞分化,也可向肌上皮细胞分化,肌上皮细胞进一步间质化生而形成粘液样区,由此,构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多形性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