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颌下腺结石症腺体功能与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颌下腺结石时腺体功能改变的病理学基础,作者对24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腺体病理组织观察显示,颌下腺结石的发生可能与腺体炎症、涎液性质改变有关,阳性结石形成可能来自于阴性结石的钙化;通过腺体病理与腺体功能对照研究显示,腺体功能降低与病理破坏程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当功能指数正常时,多数腺体炎症处在Ⅰ、Ⅱ期;功能低下或丧失时,腺体炎症多数在Ⅲ、Ⅳ期;根据功能指标可初步判断腺体炎症分期  相似文献   

2.
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通过兔自体颌下腺移植试验,研究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角结膜干燥症的可行性,移植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方法 健康大耳白家兔20只,分成2组。试验组功除泪腺,通过血管吻合移植自体颌下腺至左颞部,导管植入外下穹隆结膜;对照组仅切除泪腺,不移植颌下腺。术后观察2个月,于术后1、2、3、4及8周分别进行施墨试验、移植眼泪液唾液淀粉酶测定、移植颌下腺造影、移植腺体及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照组兔术后施墨试验滤纸条长度低于术前,移植组施墨试验滤纸条长度高于术前。移植眼唾液淀粉酶浓度高于术前。移植腺体造影可清楚显示移植颌下腺完好的导管及腺泡结构,组织病理学观察,移植成功腺体结构正常,移植侧角膜无受破坏现象。结论 自体颌腺移植可适当增加角结膜干燥症兔泪液量,移植腺体分泌的唾液不会对眼部结构造成破坏,是治疗角治膜干燥症的有效方法。施墨试验及唾液淀粉酶浓度测定对壑移植腺体是否成活及移植腺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移植颌下腺造影是检查移植腺体结构及功能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者研究颌下腺结石病的临床症状和腺体形态学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期;以便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观察颌下腺结石病患者142例,男84例,女58例,年龄28~80岁。经触诊、X线检查或手术确诊。有50例颌下腺摘除术后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并利用组织化学反应检查氨基多糖和糖蛋白,判断腺体病变程度和功能状况。结石的定位,52.8%在颌下腺导管,5.6%在小叶间导管,41.6%在腺体内。绝大多数病例有慢性颌下腺炎的症状,有反复加重史。由于诞液排出障碍,腺组织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涎液分涎减少,化学成分也有变化;有免疫细胞浸润,韧度增加;局灶性病变可发展为弥漫性病变。分为四期:Ⅰ期,局灶性淋巴细胞涎腺炎。Ⅱ期,涎腺间质纤维化初期.Ⅲ期,慢性硬化性涎腺炎伴脂肪浸润。Ⅳ期,涎腺萎缩性硬化。随着病程的进展,临床症状加重,第Ⅰ期有21.7%  相似文献   

4.
78例颌下腺肿瘤造影诊断和术后病理分析,其中良性肿瘤41例,恶性肿瘤37例,主要分析肿瘤在颌下腺的主导管,分支导管,腺泡压迫侵犯的造影片表现。结果良恶性肿瘤鉴别,主要区分在恶性肿瘤管、腺泡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造影片显示主导管中断,腺泡不同程度破坏,造影剂外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白鼠颌下腺腺病毒介导的荧光素酶基因转导及其组织学变化。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经颌下腺导管转导腺病毒介导荧光素酶基因重组体即AdCMVLuc,3d及1、2、4、8周后观察其基因表达及病理变化。结果 颌下腺转基因表达3d时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4周、8周时仍可测到表达。组织病理学变化:3d-1周时可见腺泡受挤压、腺导管扩张;2周时部分腺泡轻度萎缩,腺泡间距离加大;小叶内及小叶间导管周围淋巴细胞呈灶状浸润;4周时可见有腺泡及腺泡腔结构变清晰;8周时腺泡、导管基本恢复正常,炎症不明显。超微结构变化;注入基因后3d,腺泡和导管细胞内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粘液腺泡中粘液滴增多,融合成片;1周后,导管腔的微绒毛突起减少,胞质内可见线粒体显著增多;2周及4周,腺泡腔可见少量的微绒毛突起及细丝网状物,粘液腺泡中可见粘液滴。基底部可见粗面内质网,基底膜增厚。结论 本研究报道了腺病毒介导的大鼠颌下腺基因转导后的超微结构变化,提示腺体蛋白合成体系功能活跃,大鼠涎腺基因转导能产生生物活性蛋白,腺体有明显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颌下腺结石取石术后腺体功能的恢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颌下腺结石取石术后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用99mTc动态显像法检测26例颌下腺结石取石术对腺体功能的影响。结果单纯取石术后,腺体功能的近期恢复率较高,而远期功能呈下降趋势;腺体感染是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结石大小和患者年龄对功能恢复也有一定影响。结论在颌下腺结石治疗中,有效阻断结石形成前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控制炎症的发生、发展,对防止腺体功能降低有重要意义;取石术后,保持颌下腺导管的正常开口位置、合理使用催涎剂,将有助于腺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术后腺体功能的变化及干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总结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术后腺体功能的变化规律,分析各种干预方法的效果。方法 接受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并获得手术成功的重症角结膜干燥症患者40例,手术后通过施墨试验监测移植后腺体的分泌功能。对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休眠期内分别给予热敷加按摩、红外线理疗、辣椒刺激和使用博利康尼等干预措施,对比应用上述措施之后腺体分泌功能的变化。结果 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成功后,腺体功能的变化分为4个阶段,即:术后短暂失功能期、术后暂时性泪溢期、术后腺体休眠期以及术后功能恢复稳定期。在腺体休眠期内,采用局部热敷并按摩腺体、红外线理疗、辣椒刺激等方法可促进腺体分泌,但是使用博利康尼后对腺体分泌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血管化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成功后,腺体功能的变化有其规律性,其中在第3阶段即腺体休眠期内,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促进腺体分泌,以避免导管堵塞。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道1例发生在右颌下腺区在临床及放射学方面与涎石症相似的海绵状血管瘤。 患者37岁,女性,右颌下腺区反复肿痛5年,近年来肿痛发作更频繁,进食时加重。检查发现右颌下腺区有一直径约5cm的软组织肿块,右颌下腺涎液分泌量较左侧颌下腺少。全景片见右颌下腺区有多发性钙化灶,CT扫描见右倾下腺体增大,虽可见钙化灶但无腺管扩张迹象,初步印象:慢性右倾下腺炎并发涎石症。 手术发现肿物为包围颌下腺及腺体内的血管性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小型猪体内建立颌下腺自体再植模型,并观察再植后颌下腺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小型猪8只(16侧颌下腺)分为三组:第一组,4侧颌下腺移植到自体腹股沟区;第二组,6侧颌下腺原位再植到颌下区,导管外置于皮肤;第三组,6侧颌下腺原位再植到颌下区,导管开口于口腔前庭。术后以导管口分泌情况及移植腺体病理检查确定手术效果。结果 第一组术后腺体全部发生血栓,腺体未能成活。第二组腺体成活有分泌3例,导管阻塞3例。第三组术后腺体成活有分泌5例,导管阻塞1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成活腺体术后一周内,部分浆液细胞和粘液细胞可见明显的凋亡和变性。结论 小型猪领下腺不适合移植到腹股沟区。采用自体原位再植可成功建立小型猪颌下腺再植模型,其中导管开口于皮肤手术操作相对简单,适于短期观察。导管开口于口腔前庭的远期效果优于导管外置,适于长期观察。移植后腺细胞凋亡及变性可能是自体颌下腺移植术后发生休眠期时腺体分泌减少、变粘稠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核素动态显像评价正常颌下腺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病理状态下的颌下腺功能,须对正常颌下腺功能进行测定。方法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emi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动态显像技术对10侧颌下区本底与颞部本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11对正常颌下腺腺体功能进行测定。结果2.18倍的颞部本底可以近似代替颌下区本底;正常颌下腺的摄取指数和分泌指数分别为(1.42±0.89)%和(109.4±39.8)%,摄取指数率和分泌指数率分别为(71.0±15.2)%和(77.2±17.2)%,功能指数为(89.9±7.4)%。结论应用颌下区本底作为颌下腺功能评价指标更能真实反映腺体的功能,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取得正常功能范围值为研究影响颌下腺腺体功能的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颌下腺导管深部结石的治疗,有主张同时切除颈下腺,也有主张单纯摘除结石,保留腺体。作者自1980年至1990年对4例颌下腺导管深部结石采用口内单纯摘除结石的方法,术后追踪观察都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颌下腺导管内涎石取出术的远期疗效和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对颌下腺导管内涎石取出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2~15年,观察患者手术的远期疗效和腺体分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单纯取石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腺体分泌功能恢复情况较好,而远期疗效和分泌功能呈下降趋势;腺体感染和结石的复发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患者的年龄也有一定影响。结论在颌下腺导管内结石的治疗中,早期取出结石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辅助使用催涎剂,有效阻断结石形成前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控制炎症的发生、发展,以及采用颌下腺区域的局部按摩,对颌下腺导管内涎石的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颌下腺区肿块最常见为良性炎症引起。与腺体导管阻塞有关。所有涎腺肿瘤中,颌下腺肿瘤占10%,腮腺肿瘤占80%。但颌下腺肿瘤恶性率很高,接近50%。颌下腺肿瘤通常为无痛性肿块,因局部增大产生的疼痛,为晚期最常见的症状。术前运动神经麻痹,提示极可能为恶性变。良性肿瘤多见于妇女,男性多为恶性。40岁常为良性。60岁常为恶性。良性混合瘤除复发外,死亡少见,约为2.2%。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主导管结扎的SD大鼠下颌下腺组织损伤模型,观察主导管结扎及再通后腺体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双重结扎SD大鼠下颌下腺主导管。部分腺体在6 d后摘取;其他腺体于6 d后松开结扎使再通,并于4、6、12、24 d后处死动物,取出腺体。通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组织化学变化。结果:主导管结扎6 d后,腺体中腺泡消失,导管样结构增生,导管细胞表达CK19;在增生导管及周围见α6β1、LN阳性细胞。松开结扎再通的导管在6 d后有成熟的腺泡细胞出现,24 d后有大量成熟腺泡形成,Amylases、PAS(periodic acid-schiff)、AQP-5均在腺泡细胞中表达。结论:导管结扎损伤后腺体腺泡萎缩,导管上皮增生。松开结扎再通后腺泡细胞再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磁共振涎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提供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对14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进行磁共振涎管造影.得到下颌下腺导管和结石图像,并分析其特点.结果:结石影像呈黑色,导管为白色,14例均见结石到腺体方向主导管及分支导管扩张,结石到导管口方向从完全显影、不完全显影到完全不显影等几种表现.结论:磁共振涎管造影可以很直观地显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大小和结石在导管中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涎腺内镜配合常规30°角腔镜在下颌下腺深部结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8月因单侧颌下区反复肿胀就诊患者17例,术前经下颌骨CT和唾液腺功能显像检查,诊断为下颌下腺深部结石。17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4例,左侧12例,右侧5例;均应用涎腺内镜辅助常规30°角腔镜行口内取石术。结果下颌骨CT显示17例患者均有下颌下腺深部阳性结石,唾液腺功能检查显示患侧摄锝功能基本正常,而排泌功能明显下降。17例患者均采用双内镜辅助手术方法成功通过口内取出结石,手术时间(42±21)min,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双内镜辅助下行下颌下腺深部结石取出手术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可以避免因早期深部结石造成的腺体切除,但目前仍需严格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二甲基苯丙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大鼠颌下腺腺癌动物模型,研究涎腺腺癌组织发生及发病机制.方法:40只SD成年鼠(雌雄各20只),颌下腺导管结扎后,1%二甲基苯丙蒽丙酮液腺体内二次直接注射腺体内诱发大鼠颌下腺腺癌.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确立大鼠颌下腺腺癌动物模型.结果:结扎后颌下腺细胞增殖活跃,正常腺体与导管结扎后颌下腺PCNA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次追加注射后,仅雌成年鼠形成颌下腺腺癌,生成率为60%.腺癌组织结构为腺管状、乳头状、筛状以及实性状,并有腺癌转移.导管上皮细胞CK19阳性,肌上皮细胞calpolin、CK14阳性.结论:颌下腺恶性肿瘤发生只少需要细胞二次以上基因突变,而且DMBA诱发颌下腺腺癌只发生雌SD成年鼠,涎腺腺癌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涎腺囊肿大多发生在口腔内的腺体,如唇腺、舌前腺、舌下腺等,偶尔也发生在腮腺部位,而下颌下腺来源的囊肿临床上甚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下颌下腺囊肿及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9.
陶谦  黄韵 《口腔疾病防治》2021,29(5):289-295
唾液腺结石好发于下颌下腺,常引起反复发作的进食后腺体肿胀和疼痛,曾是摘除腺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代医学愈来愈强调微创治疗的大趋势下,下颌下腺结石诊治过程中的腺体保留和功能恢复得到越来越多重视.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以及唾液腺内镜等新设备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结节病是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是肺结节病,可损害多个器官,关于涎腺结节病的报道较少。作者观察腮腺结节病5例,颌下腺结节病3例,均为女性,年龄34~70岁。经过肺科、眼科和其他专科检查,未查出其他器官的结节病。 发病隐匿,逐渐出现涎腺肿大,无痛或有轻度酸痛,在涎腺肿大区可触到圆形肿块或肿大的淋巴结,界限清楚,无粘连,质地坚韧有弹性,全身情况良好,5例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颌下腺分泌功能正常,腮腺分泌功能稍降低2例。超声检查和涎管X线造影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