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CT自1972年问世以来,技术上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一般认为,CT技术已处于成熟状态。但1989年开发的螺旋CT(SpiralCT或heliealscan)则是CT技术上的一项重大革新,是CT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行家们普遍认为,螺旋CT的滑环技术,将来有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电缆供电方式,成为CT发展的方向。螺旋扫描CT将成为21世纪CT的主流则是毋庸置疑的[1,2].1螺旋CT的原理[1,2]传统CT的高压发生器置于扫描架之外,扫描架内的’X线管与外部的高压发生器之间有粗大的电缆相连.这种结构模式决定了每扫描一个层面,X线管与检测器旋转360o必须停顿、…  相似文献   

3.
1 CT工作原理 CT又称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是应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某一层面(通常是横断面)的扫描,通过这一层面的光子由检测器转变为信息,并将所获取的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重建成图像[1].由于CT检查具有无创伤、能清晰区分密度不同的组织等优点,使病变的发现率得到了提高,而且能进行定性诊断,使得检查更方便,诊断更准确,CT检查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CT产品越来越得到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对UltraZ螺旋CT机出现扫描程序中断并跳出的故障的分析及维修过程.  相似文献   

5.
螺旋CT采用滑环技术使扫描及成像速度加快,扫描范围增加,图像质量提高,在硬件支持下的图像后处理软件对于多方位的显示解剖结构,病理变化增加了丰富内容,有利于提高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了全方位的可靠图像。螺旋CT图像处理的质量受控于整个容积数据采集方式,技术条件和成像方法。本主要介绍胸部螺旋CT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以达到对图像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介绍飞利浦Mx8000Exp双排螺旋CT的13常保养及定期预防性维护。  相似文献   

7.
林平春 《吉林医学》2010,31(14):1948-1949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CTA)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1例患者行双排螺旋CTA检查。结果:所有病例CTA均清楚显示1~4级脑血管结构,双排螺旋CT扫描能在短时内完成数据采集。结论:CTA可较准确地显示脑血管的状况,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田跃忠 《黑龙江医学》2001,25(12):929-929
东芝XPRESS/GX螺旋滑环CT机 ,采用低压滑环技术。众所周知 ,低压滑环技术中 ,滑环及碳刷按功能作用应分为 :①传送控制信号的滑环及碳刷组 ;②馈电滑环 ;③传送检测数据的滑环及碳刷。本文着重叙述为X线高压发生器、旋转装置等提供电源的滑环装置。它由主框架 (即机架的固定部件 )和旋转机构 (即机架的旋转部件 )、旋转轴承、滑轮、滑环、碳刷等部件组成。滑轮和旋转机构由主框架通过轴承联结支撑 ,使其得以自由旋转。X线管、X线高压发生器及X线光学部分被安装在旋转机构上 ,滑环固定在滑轮上 ,由安装在主框架后面的组合碳刷…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与电子束CT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螺旋CT表现及特征,评价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结果59例肾上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如腺瘤、髓性脂肪瘤、囊肿瘤体较小,密度较低且均匀,边界光整;嗜铬细胞瘤、畸胎瘤、黄色纤维瘤肿块较大,密度略高且不均匀,边缘可不光整,可见分叶,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恶性肿瘤如皮质腺癌、脂肪肉瘤、转移瘤肿块大,密度不均匀,多呈分叶状,增强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代CT影像技术的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明国  宦怡  毛松寿 《医学争鸣》1999,20(3):266-267
0引言20余年来,CT机无论从技术设计、硬件结构和软件功能等均有不断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螺旋CT的问世,将CT影像技术推向了新的阶段,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图像质量.解除患者病痛,其发展方向以下述几方面为主:①减少照射剂量;②提高敏感性;③微创或无创技术;①提取容?..  相似文献   

12.
论螺旋CT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是近年来研究较多、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技术[1],它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将扫描数据经多种方法处理重建出人体器官多平面、三维立体以及空腔器官内表面图像,其成像技术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P)、容积显示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3D)和仿真内窥镜成像(VE)[2~4].我们探讨了螺旋CT图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二维CT进行比较,评估其优势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     
  相似文献   

15.
梁克树 《四川医学》1998,19(3):240-242
CT技术的进展—螺旋CT四川省人民医院(610072)梁克树综述赵世煜傅凯审校螺旋CT是近几年CT技术发展新的突破。198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1〕。近年国内使用数量亦见逐年增加。一、原理〔1~4〕螺旋CT(spiralHelicalCT,简称SCT)...  相似文献   

16.
官应海 《吉林医学》2015,(6):1164-1165
目的:探讨艾滋病胸部螺旋CT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艾滋病胸部螺旋CT表现。结果:弥漫性间质浸润性病变、磨玻璃状改变14例;肺结节性病变3例;肺段、肺叶实变、肺不张1例;肺气囊、肺大泡、空洞、自发性气胸4例;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胸腔积液2例等,各种影像往往交织发生。结论:螺旋CT可以充分地显示艾滋病的胸部病变影像,对艾滋病的临床诊断及观察、治疗有显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和分法:通过以日 均CT检查100人次的医院为采购CT的背景,以5年为时限,比较多层螺旋CT和高档螺旋CT的购置费、球管损耗数、造影剂用量、临床应用范围等多种指标。结果:多层螺旋CT除购置费外,其余各项指标明显优于高档螺旋CT。结论:对于日均CT检查100人次以上的医院,采购多层螺旋CT较选择高档螺旋CT有更高的效益费用比,更宽的临床应用和更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烟雾病的螺旋CT和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和SCT血管造影(S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0例烟雾病患者,年龄9-42岁,经常规SCT平扫,然后闭注非离子型造影剂,采用SCT扫描方式进行SCTA原始图像数据采集,用血管成像重建技术中的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随机选择10例SCT和SCTA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10例患者SCT横断面均见丘脑基底节区扩张的脑血管,即烟雾血管,其中3例有数字血管减影(DSA),6例有磁共振成像(MRI/MRA),10例SCTA和3例DSA显示颈内动脉上段或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近端塞以及丘脑基底节区有烟雾血管,这些病理血管分布与自旋回波(SE)序列的MRI一致,对照组均未见丘脑基底节区正常细小的穿支细管,结论:SCTA有望成为诊断烟雾病的又一有效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创伤的螺旋CT表现。方法50例胸部创伤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结果 CT表现:①创伤性湿肺35例,其中磨玻璃样改变6例;弥散斑点或斑片状影25例;节段或大叶肺实变4例。②肺气囊8例,其中单纯肺气囊1例;含液囊腔5例;大片肺出血内低密度气囊2例。③肺血肿5例,其中单发3例;多发2例。结论螺旋CT对肺创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中面纱征、斑片状影、肺气囊及肺血肿是诊断肺创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方法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47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和3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心脏平扫和经肘静脉以3 ml/s的速率注入100 ml对比剂增强扫描,分别进行钙化积分分析和冠状动脉MPR、MIP、VRT三维重建,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和各级分支的显示情况.结果在患者准备充分和扫描技术合理的情况下,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达到诊断要求.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受心脏和呼吸运动、回顾性门控技术选择、扫描参数的设置以及射线硬化效应的影响.结论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术后复查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在检查中充分准备和训练患者、选择合理的技术参数是获得高质量三维重建图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