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国人无综合征性耳聋 ( NSD)患者的线粒体 DNA 744 5 A→ G( m t DNA744 5 A→ G)突变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 32个 NSD家系 12 8例和 135例散发的 NSD患者 ,10 0例正常人 ,以 PCR法检测 mt DNA 744 5 A→ G突变情况。结果 :全部受检者无 mt DNA744 5 A→ G突变发生。结论 :国人 NSD患者的 m t DNA744 5 A→ G突变的发生率较低 ,且明显低于 mt DNA15 5 5 A→ G的突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4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是存在线粒体DNA1555^A→C的突变。方法:以PCR-RFLP方法进行线粒体DNA1555^A→C突变筛查。结果 仅1个无综合征耳聋家系中的5个成员有4个存在该突变。结论:线粒体DNA1555^A→C点突变与部分无综合征耳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一母系遗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家系和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方法 采集一母系遗传耳聋家系2代共12人和散发非综合征耳聋患者68人的外周静脉血,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常见的药物性耳聋相关基因--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结果 家系中有7份样品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位点A→G的突变.其余样品为A1555G点突变阴性;而散发的耳聋患者中未检测出一例携带此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致聋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母系遗传耳聋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国人无综合征耳聋的间隙连接蛋白 (Connexin31,Cx31)基因突变及突变频率和特性 ,从分子水平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方法 收集中国人 4 7例无综合征耳聋家系先证者 ,38例散发的无综合征耳聋患者以及 10 0例健康对照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扩增Cx31基因编码区片段 ,通过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denaturinghigh 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DHPLC)筛查突变 ,经DNA测序证实突变。结果 Cx31基因编码区 798C→T杂合突变在耳聋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 14 1% (12 / 85 )和 1% (1/ 10 0 ) ,两者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无综合征耳聋家系中的 2例患者发现Cx31基因编码区 5 80G→A杂合突变 ,导致A194T的错义突变 ,家系中听力正常者及健康对照无此突变。在 1例散发无综合征耳聋患者Cx31基因的编码区 ,发现 2 5 0G→A杂合突变。此外 ,本科题组以往已经对本实验中的耳聋家系及散发耳聋患者和对照筛查了Cx2 6基因突变 ,并发现 2个家系存在Cx2 6基因突变。但本实验在这 2个Cx2 6基因突变引起的无综合征耳聋家系未筛查到Cx31基因突变。而Cx31基因突变者也不存在Cx2 6基因突变。结论 Cx31基因与无综合征耳聋相关 ,在本实验中未发现Cx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一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l2SrRNA及COI/tRNAS Ser(UCN)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母系遗传耳聋家系12人的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纯音听力测试明确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此家系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中存在着A1555G突变,COI/tRNA Ser(UCN)基因中存在着G7444A突变.结论在该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中,线粒体DNA A1555G和G7444A突变可能共同参与了听力损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母系遗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诱发致聋家系的线粒体DNA突变情况及其单倍型背景.方法 收集贵州遵义地区6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经PCR-RFL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及测序技术检测线粒体DNA1555G突变,并通过对各家系线粒体DNA高变区序列测定及编码区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以划分单倍型类群.结果 经酶切及测序证实其中4个家系存在线粒体DNA 1555G突变,分别属于A、D6、G及M*单倍型.结论 该地区线粒体DNA 1555G突变引起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高度敏感致聋的家系发生率较高,线粒体DNA1555G突变致聋家系呈现不同的线粒体单倍型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人群中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发生频率。方法:通过标准化的流行病学调查设计、行政组织、标本采取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筛查方法进行西北5个省市自治区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分子病因学调查。结果:收集来自西北5个省市573例非综合征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筛查出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病例31例。结论:在西北五省,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检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干预可有效减少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4个疑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非综合征耳聋家系的线粒体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直接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在2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的先证者中发现线粒体CO Ⅰ和COⅡ基因上两个新变异形式(7250 A>G和7774 G>A)均为沉默突变(Thr→Thr和Thr→Thr),而位于CO Ⅰ基因上的7196 C>A (Leu→Leu)、7319 T>C (Ile→Ile)和COⅡ基因上的7660 A>G(Asp→Asp)为国外及汉族群体中已报道的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CO Ⅰ基因两个多态性位点为首次在畲族耳聋遗传家系中报道.这些突变或多态没有产生错义氨基酸,可能通过基因调控机制使tRNA代谢或线粒体功能产生缺陷,或者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易感而致聋.同时,在家系中未发现GJB2、MTO1基因及其他线粒体基因突变.结论 mtDNA 7250 A>G和7774 G>A为汉族耳聋家系中新发现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形式,而mtDNA 7196C>A和7319 T>C是首次在畲族耳聋遗传家系中报道.  相似文献   

9.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线粒体12S 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了五个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共23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分析检测A1555G点突变。结果 五个家系有母系血缘关系的18份样品均为A1555G点突变阳性,5名配偶为A1555G点突变阴性。结论 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最主要的原因,检测A1555G点突变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遗传性聋一个家系五例耳聋患者的分子病因学.方法 对一个遗传性聋家系的5例耳聋患者进行GJB2,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SLC26A4和MITF 4种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此家系的5例耳聋患者中有3例检测到携带致病性突变.其中两人携带Mt DNA A1555G点突变.一人携带SLC26A4 279T>A/2168A>G复合杂合突变;另外两人虽表现为Waardenburg综合征但未查找到突变位点.结论 耳聋患者间的同证婚配可导致家族内遗传性聋分子病因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尘螨是引起变应性疾病最重要的致敏原之一,尘螨DNA疫苗在尘螨性变应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广阔的前景.本文就该疫苗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血浆中都存在一定含量的DNA,而肿瘤患者血浆中DNA水平远高于正常人,研究证明肿瘤细胞DNA与血浆中DNA存在一致的基因改变。所以,监测血浆DNA有助于反映肿瘤的生物学变化,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筛查、随访提供帮助。我们将国内外头颈部肿瘤患者血浆DNA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喉癌线粒体DNA拷贝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拷贝数异常与TNM分期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32例喉癌、相应癌周组织石蜡标本,显微切割分离癌及癌周组织,分别提取总DNA.以ND1和β-actin为目的基因,进行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扩增,并对不同TNM分期和分化程度LSCC的mtDNA拷贝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LSCC Ⅰ和Ⅱ期癌周、癌组织平均(β-actin/ND1 DNA)比分别为0.269和0.274,Ⅲ和Ⅳ期癌周、癌组织平均(β-actin/ND1 DNA)比为0.168和0.157.癌周组织低、中、高分化的平均(β-actin/ND1 DNA)比分别为0.184、0.237、0.239;癌组织分别为0.175、0.201、0.226.结论LSCC癌组织Ⅲ和Ⅳ期的mtDNA拷贝数显著高于Ⅰ和Ⅱ期,mtDNA拷贝数与肿瘤分化程度成负相关,mtDNA拷贝数的变化在肿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是一个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线粒体DNA、GJB2、GJB3 基因突变情况,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人群中上述基因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与汉族耳聋人群的差异.方法 对93名新疆地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和纯音听阈测试,另选取110名听力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耳聋组中维吾尔族43例,汉族50例;对照组中维吾尔族56例,汉族54例.收集血样,提取DNA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GJB3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针对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点突变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挑选阳性者进一步测序.对83例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和98例正常人行GJB2基因测序,其中耳聋组维吾尔族43例,汉族40例,对照组维吾尔族46例,汉族52例.结果 93名患者中检测到GJB3基因33C-T2例、766G-A 2例、357C-T 7例以及798C-T4例.8例患者存在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其中维吾尔族2例,汉族6例.在耳聋患者中,发现9种GJB2碱基改变:109G-A、233-235delC、79G-A、196G-A、341A-G、564G-A、380G-A、71G-A及35delG.对照组检测到GJB3基因357C-T 4例、798C-T 5例及93C-T 2例.对照组发现9种GJB2基因碱基改变:341A-G、380G-A、457G-A、79-G-A、109G-A、281A-G、21G-T、171G-T及368C-A.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频率在汉族耳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JB2基因79G-A突变在两个民族耳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341A-G突变在耳聋组两个民族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JB3基因798C-T的突变频率无论在耳聋组还是对照组,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新疆地区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检出率较高.GJB3 基因突变并非新疆地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该地区GJB2和GJB3突变具有种族和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喉癌患者肿瘤DNA微卫星多态位点等位基因杂合型缺失在肿瘤组织与血浆的表达及关系,探讨血浆肿瘤DNA的动态变化在临床早期诊断、筛查及随访中的意义。方法:2003年9月~2004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喉癌患者43例,抽取术前、术后防凝血,分离淋巴细胞和血浆,采集肿瘤、癌旁组织标本,分别提取DNA。选取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位基因杂合型缺失(LOH)表达较高的3个微卫星多态位点D9S162、D9S1782、D17S1665,设计并合成引物,PCR扩增,聚丙烯酰胺电泳,用ID Image Analysis Software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析电泳结果。结果:D9S162肿瘤、术前血浆、术后血浆LOH表达率分别为51.85%,44.44%,33.33%;D9S1782分别为43.48%,39.13%,34.78%;D17S1665分别为51.43%,42.86%,37.14%。术后血浆3个位点有6位次LOH消失;早期和晚期喉癌血浆DNA的LOH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肿瘤DNA的LOH的表达与血浆肿瘤DNA的表达一致,监测血浆肿瘤DNA的变化有助于喉癌的早期诊断,术后随访过程中动态监测血浆肿瘤DNA可以预测肿瘤有无复发或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碱基淬灭探针技术建立单管同时检测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方法.方法 探针的一端标记6-羧基荧光素,同时构建4个载体做为扩增模板,分别代表可能的4种基因型组合.对117例耳聋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检测,同时选取15例样本进行DNA测序,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 根据熔解曲线可以清晰地对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位点和1494位点的基因型做出判断.117例耳聋患者中3例携带A1555G突变(2.56%),1494位点未检出突变;基于碱基淬灭探针技术的单管检测方法与DNA测序的结果一致.结论 碱基淬灭探针单管检测技术可用于临床线粒体DNA突变耳聋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修复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20年1月至3月收治的14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14例,年龄18~78岁。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DTC组(90例)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