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赖祥林教授是广西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现将赖老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介绍如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以骨痛、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及骨折为主要表现。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痹"、"骨萎"范畴。赖祥林教授用骨疏宁治疗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介绍如下。1辨证分型肾虚。1肾阴不足:主症为腰背酸痛,或全身骨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以腰背、四肢疼痛为主,从轻度的间断疼痛以后发展为持续性骨痛;久坐、久站等长时间固定姿势时加剧.根据骨质疏松症身长缩短、驼背、不能负重等临床表现,结合历代医籍"腰腿痛"、"骨缩"、"年老"、"衰老"等病证的记载,我们认为,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发展大约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痹"、"肾虚腰痛"、"骨痿"等范畴,针对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多从"肾主骨"理论入手,本文从"脏腑病机"理论出发,探讨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制,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除与肾密切相关外,常涉及脾、肝、肺、胆等脏腑,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以补肾为主,常需兼顾其它脏腑,更好的诠释中医整体观,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痹""肾虚腰痛""骨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发病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瘀血的形成密切相关,西医学对骨质疏松症尚无有效手段,而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现已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机理,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痿"、"骨痹"范畴,其发病与"肾虚"密切相关。以"肾主骨"理论为指导,"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既有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大量的现代研究依据,中医学"肾主骨"其物质基础不仅限于肾脏本身,而是现代医学的肾及内分泌系统为主构成的复杂的调控网络,中医学的"肾"具有调控整个骨代谢的重要作用。因此,把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补肾法当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变形等问题。与中医"骨枯"、"骨痹"、"骨痿"、"骨极"等病的描述类似。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医传统认为与肾的关系密切,而肝脾两脏功能失调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肾、肝、脾三脏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理,从而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据最新统计,我国目前约有90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其发病率已经紧随糖尿病跃居老年疾病前两位.由此而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属于中医"骨痹"、"骨瘘"等病症范畴,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与预防相结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着重谈谈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认识与治疗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所特有的多发病,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总的原则应当是防重于治。中医肾、天癸、骨、齿、发之间密切相关,肾虚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天癸的盛衰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齿发"的变化与"骨"的变化均为"肾之外候",由此推测,"齿发"的诊断可作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方便、快捷、早期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之虚、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玄 《光明中医》2009,24(8):1548-154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六大疾病之一,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强度减弱为特征.中医学虽无骨质疏松这一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与"骨痹"、"骨痿"、"骨痛"、"肾痹"证相类似.本文就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与同道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目前,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医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为补肾健脾、行气活血,但是中医学者们对此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我们认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是为了减轻骨痛、降低骨丢失的速度以及降低骨折和再骨折的发生率,并提出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则为针对其虚、兼顾其瘀、标本兼治,强调虚瘀兼顾才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疗原则。希望我们的认识能够引发中医学者们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共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造福于广大骨质疏松症患者。  相似文献   

11.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组织微结构恶化和骨量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会导致骨脆度增加,增加骨折的风险~([1])。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功能下降,脆性骨折,驼背,身高缩短,骨骼疼痛等~([2])。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3-4])。本病属中医"骨痿"、"腰痛"、"骨痹"、"骨折"、"虚劳"等范畴~([5])。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较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根据《黄帝内经》中"骨痿""骨枯""骨极"等内容和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以及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认识,探究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思路.认为肝肾不足、脾肾亏虚、气滞血瘀是骨质疏松主要病因病机.治疗应以补肝益肾、健脾补肾、行气活血为主;《黄帝内经》论治骨质疏松症具有较高指导意义,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按照证候虚实,调整病邪...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一名,而根据骨与骨质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代谢性骨病的一种,它是以骨量的减少或骨组织结构的破坏为特征的周身性骨骼疾病。就其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多数医家认为应该归属于"骨痿"、"骨枯"、"骨痹"等病的范畴。本文就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皮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患者逐年上升,对于OP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医药对于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疼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基于"本痿标痹"理论,探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期为从事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医学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是社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于中医"骨痿""骨痹"范畴。骨质疏松证的中医辨证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本文通过对目前已经发表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有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归纳,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肾、肝、脾,在证候分类表现形式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以"肾精亏虚证"为主,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总以"肾虚"为主,但在具体辨证过程中与患者的年龄、骨密度相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以"肾虚血瘀"为主,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表现主要突出原发疾病的证候。临床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以补肾为主,兼以滋补肝阴、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7.
<正>骨质疏松症主要症状特点是腰背疼痛、双髋疼痛,甚至全身骨痛,乏力。骨质疏松属中医"虚劳"、"肾痿"范畴。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较多,西药如雌激素、降钙素、钙剂、维生素D等[1],疗效肯定,但价格昂贵,且有副作用[2]。中成药如健骨丸、补肾健骨胶囊、骨疏灵胶囊、仙灵骨葆等,但疗效尚不满意。近年来,我们用肝肾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学中属于"骨痹""骨痿"等范畴,其病位在骨,病因病机为肾虚髓减、脾虚不荣、肺热津亏、肝郁血瘀等,主要涉及肺、脾、肾3脏。治疗上当以补肾、健脾、清肺为主要原则,针药并施,以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从补肾健脾法谈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50-2250
骨质疏松症是指全身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变化继而引起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代谢疾病。根据骨质疏松症临床上所表现的全身或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驼背等特征,按其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的"痿症""骨枯""骨极""虚劳""骨痿"之论述颇相似。本病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目前国内对该病的防治研究已不断深入。本篇就我院自1994年以来收治的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当属"骨痿"、"骨痹"范畴。"骨痿"最早见于《内经》,主要与肾虚、脾虚、血瘀有关,辨证分型目前尚未统一。经大量实验室研究、临床实践证实补肾健脾活血是防治主要原则。外用擦剂可有效止痛;中药内服并离子透入、穴位注射镇痛及改善骨密度有良好疗效;针灸可改善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症状及骨代谢指标,针药联合治疗优于单纯药物疗法。未来期待统一规范辨证分型、诊疗标准,深入基础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