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探讨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指标.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0年7月一2011年6月我院48例脑梗死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脑血管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2.
党颖徐  段欣  李英 《海南医学》2013,24(7):1000-100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胃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上述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确诊。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本文所选对象均取清晨空腹抗凝血浆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胃癌组PT、APTT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T较对照组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发生紊乱,检测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对其病情观察和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1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失调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为此,笔者测定6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u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D-二聚体含量,并与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研究分析凝血纤溶机制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86例ACI患者为对象,以同期1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及D-D水平,分析其与ACI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PT水平低于轻、中度组,Fbg、D-D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PT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02、92.86%、58.82%、10.27 s;Fbg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71、83.33%、78.43%、3.45 g/L;D-D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54、100.00%、74.51%、3.69mg/L。D-D预测ACI患者病情的效能高于PT及Fbg。结论ACI患者的Fbg及D-D水平升高,PT缩短,并且PT、Fbg、D-D可被用于ACI患者病情的评估,D-D的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血浆中NO、ET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和D 二聚体含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NO、ET和D 二聚体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浆ET和D 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NO与ET、D 二聚体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呈负相关 (r = 0 .5 3 ,P <0 .0 5 ) ,ET、D 二聚体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呈正相关 (r =+0 .43 ,P <0 .0 5 )。且中重型脑梗死组患者血浆NO均显著低于轻型组 (P <0 .0 5 ,中重型脑梗死组患者血浆ET和D 二聚体均显著高于轻型组 (P<0 .0 5 )。结论 血浆中的一氧化氮、内皮素和D 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51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代偿组相比,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和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528例正常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和DD水平。结果: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进行性缩短(P0.05),晚期至临产期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至中期妊娠的APTT值明显缩短(P0.05),中期与晚期和临产期AP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至临产期妊娠的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明显升高(P0.05);早期至临产期妊娠的DD值呈进行性升高(P0.05)。结论:监测妊娠妇女凝血四项和DD水平变化对预防血栓栓塞疾病和孕妇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导致急性DIC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卡米拉  朱琳  许莲芬  赵素元 《海南医学》2004,15(12):116-116,41
目的分析10种病中D-Di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种常见病,心脑血管病(63)(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肾病综合征(14)、肺栓塞(31)、肝硬化(12)、糖尿病(14)、胃癌(9)、胆石症(15)计158份入院时血浆,用法国STAGO公司全自动血凝仪及其试剂,用金标法检测。结果分三组,第一组为脑梗塞、肺栓塞和肾病综合征组其均值在4ug/ml以上,阳性率各为60%、32%和21%;第二组冠心病、胃癌、脑血管意外和肝硬化其均值虽未达界值,但最高值分别为36.8、12.4、10.6、5.7ug/ml,阳性率10%-20%;第三组有普通高血压、非手术胆石症无并发症糖尿病各项值均低于界值。结论D-Di结果符合临床第一组可确定诊断,第二组提示诊断并应注意监测,第三组可排除凝血纤溶激活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话疗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疗效的观察及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不同时期和20例对照者测定其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轻度高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新鲜血栓形成,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急性脑梗死治疗.尤其在溶栓治疗中.动态检测D-二聚体含量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卵巢肿瘤对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影响及常规监测重要意义。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妇科疾病患者118例,其中57例卵巢癌为癌症组,61例卵巢良性肿瘤为良性组。测定两组PT、APTT、Fib、TT等凝血指标及D-dimer水平并比较。结果癌症组Fib与D-dime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T、APIT、TT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Fib与D-dimer水平高于Ⅱ期患者(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可预防DIC,控制疾病发展,有临床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的检测,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变化机制,为其鉴别诊断寻求客观的临床实验室指标。方法采用法国Diagnostica Stago公司生产的STA-R全自动血凝仪对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我院38例脑梗死与40例脑出血患者标本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PT、APTT、TT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Fib的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均存在变化,可以根据其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初步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治脑血管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分为早期进展组31例,非早期进展组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3天的血浆DD浓度,同时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早期进展组入院即刻、第3天的血浆DD水平均高于非早期进展组(P<0.01)。2组入院第3天DD水平高于入院即刻(P<0.01)。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入院即刻DD可作为独立预测ACI早期进展的因素(P<0.05)。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SSS下降分值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血浆DD水平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老年AE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方法 对本院老年呼吸病房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95例AECOPD患者与同期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AE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PD稳定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AECOPD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COPD稳定期患者也如此,只是程度有所减轻.对此类患者早期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或溶栓剂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3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降纤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永  张素红  王广 《重庆医学》2006,35(14):1307-130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降纤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渗滤法对30例脑梗死患者分别测定发病24h内降纤治疗前,入院第3天降纤治疗后,入院第7天D-二聚体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第1天降纤治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第3天降纤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第1天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第7天D-二聚体含量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降纤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可以作为确定有无新发梗死,疗效评价以及估计预后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45例,年龄39~78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AMI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亦高于sA组和UA组,U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D-二聚体水平不同,UA与AMI冠心病的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二聚体(D–dimer, DD)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的AMI患者78例作为AMI组,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2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统计分析AMI患者住院时、急性期和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变化,应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AMI组患者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患者在急性期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最高,在住院时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次之,治疗后血清中胆红素、DD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法结果显示,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689,P=0.006)。结论:AMI患者发病时可引起血清中胆红素、DD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且两者呈正相关,动态监测其表达水平对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