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膝沟藻毒素2和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GTX)2和3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和定量GTX免疫原。方法:用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为运行缓冲液的区带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对GTX2和3进行检测。结果:GTX2在0.5~118.0μmol/L,GTX3在0.5~39.0μmol/L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GTX2最低检测限为0.38μmol/L,GTX3最低检测限为0.36μmol/L(S/N≥3)。日内精密度为:GTX2是2.5%,GTX3是2.6%;日间精密度是:GTX2为5.6%,GTX3为6.3%。用该法定量GTX 2&3免疫原中GTX2的浓度为325.8±32.8μmol/L,GTX3的浓度为287.6±15.1μmol/L。结论:用磷酸氢二钠-柠檬酸为运行缓冲液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可对GTX2&3相关样品进行快速而又灵敏的分析和定量。  相似文献   

2.
麻痹性贝类毒素细胞检测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的N-2a细胞检测方法的建立并确定可能的检测限值。方法:使用不同浓度毒素标准品结合藜芦定和乌本苷共同作用对数生长期的N-2a细胞,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确立细胞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及比较各毒素作用大小,并同步利用小鼠生物法进行验证,通过精确记录小鼠死亡时间,比较各毒素的毒作用大小。结果:麻痹性贝类毒素能明显降低藜芦定和乌本苷的细胞毒性,且具有剂量-反应关系,通过比较得出毒素各成分毒性大小为:neoSTX>STX>dcSTX>GTX1,4>GTX2,3>dcGTX2,3;小鼠生物法的毒作用平均死亡时间为:neoSTX组(6.5 min),GTX1,4组(8.0 min),STX组(9.0 min),dcSTX组(15 min);GTX2,3组和dcGTX2,3组未见动物死亡。结论:细胞检测与小鼠生物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所建立的细胞检测法可行,且细胞毒性试验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出限值可达到10-9mol/L剂量水平,其中浓度在10-6~10-8mol/L间具有较好的线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水产品中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GTX2,3、dcSTX和STX)的柱前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FLD)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用1%乙酸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2%H2O2荧光衍生,以Symmetry?C18柱(4.6mm×150mm,5μm)为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0.1mol/L甲酸铵(595)作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40nm,发射波长395nm。结果该法在10~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2.5%~88.6%,RSD为2.8%~4.7%。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dcSTX 3μg/kg、STX 10μg/kg和GTX2,34μg/kg。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可靠,为检测水产品贝类麻痹性毒素的含量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纯化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毒GTX2,3组分。方法:采用免疫亲和色谱方法,对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分离纯化。结果:通过HPLC检测,免疫亲和柱有效的将麻痹性贝毒的GTX2,3与GTX14,分离,获得了一定数量但具有高纯度的麻痹性贝毒GTX23,。结论:初步建立了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对麻痹性贝类毒素GTX23,分离纯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展示河豚毒素(TTX)模拟抗原表位的噬菌体,并以其替代毒素建立免疫学检测方法。方法以抗TTX单克隆抗体为靶分子,从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在丝状噬菌体M13外壳蛋白Ⅲ表面的随机七肽库中进行生物亲和淘选,用ELISA法鉴定阳性克隆。结果通过4轮淘选,获得了7株能与抗TTX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采用间接竞争ELISA,筛选到3株能抑制TTX的阳性克隆。其中以4号噬菌体建立的免疫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1~20ng/ml(TTX毒素浓度),R2=0.9947,检测下限为1ng/ml。结论从噬菌体七肽库筛选到了展示TTX模拟抗原表位的噬菌体,淘选出来的噬菌体粒子可作为毒素的替代品用于免疫学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辣椒油、辣椒粉、火锅底料中的罗丹明B染料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30%甲醇水溶液提取后,采用C18反相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荧光检测器测定,Ex:550 nm,Em:580 nm。结果:罗丹明B染料在2.0 ng/ml~2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8,方法检出限为0.02 mg/kg,方法回收率为83%~102%,精密度(RSD)1.3%~3.2%。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回收率高,适用于辣椒粉和辣椒油和火锅底料中罗丹明B染料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河豚毒素单抗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宫慧芝  计融  江涛  杨军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2):1423-1424
目的研制快速检测河豚鱼类中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试剂盒.方法在生产的抗TTX单克隆抗体基础上,利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研制TTX快速检测试剂盒.结果该试剂盒的最低检出浓度为5ng/ml,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5~500ng/ml,回归方程为Y=-0.3546x+1.1006,r=0.99(P〈0.05);河豚鱼25和100ng/ml 2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2.45%~111.24%;试剂盒常温下可保存225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无交叉反应;实验室内的变异系数和实验室间的变异系数均〈20%.结论该试剂盒快速、简单、灵敏,可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8.
宁波地区织纹螺毒性特征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有毒织纹螺毒素的类型、分布、消长及毒素来源。方法小鼠生物法测定织纹螺毒性;ELISA法及HPLC等检测织纹螺石房蛤毒素(STX)、膝沟藻毒素(GTX)、河豚鱼毒素(TTX)。结果从长期监测点采集的127份织纹螺样品中检出毒螺63份,检出率49.6%,样品的毒性高峰和低谷分别出现在1991年和1988年。不同栖息地毒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类不同来源样品毒螺检出率及毒性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正织纹螺带毒机率较高,且毒性强。检出织纹螺STX、GTX和TTX毒素。结论宁波地区织纹螺毒素由TTX或贝类麻痹性毒素(PSP)中的STX和GTX组成,部分样品TTX和STX两种毒素共存。查清了宁波市织纹螺带毒情况、地域分布及织纹螺品种与毒性相关性。监测结果提示长期以来宁波市织纹螺总体保持一定的毒性,食用易引起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细胞毒性试验测定麻痹性贝毒素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测定麻痹性贝毒素的细胞毒性试验.方法体外培养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用石房蛤毒素为标准品,刊用其钠通道阻断剂的特性,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标定活细胞量,建立麻痹性贝毒素剂量与吸光度之间的标准曲线.结果箭毒/藜芦碱对照组OD值平均为0.3850,石房蛤毒素在0.2~0.6ng剂量范围内与吸光度值呈直线相关关系,得回归方程为y=0.3996+0.503x(r=0.9880,P<0.02).结论在0~0.6ng剂量范围内,石房蛤毒素剂量与所测的OD值呈现剂量反应关系,该细胞毒性试验方法可用于麻痹性贝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麻痹性贝毒在广州市售经济贝类中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黄沙海产品批发市场7种经济贝类为期一年的麻痹性贝毒(PSP)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解海产品食用的安全性。方法毒性测定按照AOAC小白鼠法进行,成份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安全性评价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我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4MUg肉)。结果在调查的84份贝样中,染毒贝整体毒力(消化腺与肉的加权平均毒力)低于4MUg肉,毒素最高含量仅为184MUg肉,所有贝类均在安全食用范围之内。染毒贝类主要为栉孔扇贝(ChlamysMimachlamysnobilis)和嵌条扇贝(Pectenalbicans)。毒素在2个种9份样品的消化腺中检出,某些样品肌肉组织出现小白鼠毒性反应。一份样品消化腺中毒素含量高达1452MUg,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该样品毒素成份主要为B1、GTX23、GTX14及C类。结论广州市市售鲜贝PSP含量和检出率整体水平均较低;贝中消化腺毒素含量及检出率明显高于肌肉,个别腺体毒素含量超出标准。毒素分布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季毒素比较强,夏秋季检出率高。因此有针对性的加强贝毒监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大田软海绵酸(OA)对HL-7702肝细胞的F-肌动蛋白的解聚作用,建立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荧光检测法。方法使用鬼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分析样品中毒素的含量。比较荧光检测法和ELISA法对贝类样品的检测结果,分析所建荧光检测法的可靠性。结果 OA能明显破坏细胞F-肌动蛋白的聚合。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破坏程度也随之增加。在2.5~40 nmol/L范围内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931),检测限值可达到2.01μg/100g贝肉;进行样本检测时,加标回收率为92.76%~96.49%,并与ELISA法检测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R2=0.830)。结论与现有的检测法相比,F-肌动蛋白荧光检测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较低的检出限,可用于有毒贝类的筛查与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宁波市海产品中17种海洋生物毒素的污染状况.方法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海产品中17种海洋生物毒素污染水平,采用点评估模型进行人群膳食暴露评估.结果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麻痹性和腹泻性贝类毒素都有检出.其中河豚毒素、膝沟藻毒素5(gonyautoxin5,GTX5)及homo-...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2017年漳州沿海一起赤潮引起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中毒事件为研究起点,研究贝类海产品中的PSP在自然条件下的衰减情况。方法 在漳浦佛昙和龙海港尾海域采集牡蛎和贻贝进行PSP检测。结果 2017年6月8日相关海域海产品最大毒素总毒力为21 056.7 μg/kg,2017年6月26日海产品PSP总毒力值衰减86%以上,2017年7月20日海产品PSP总毒力值衰减97%以上,2018年12月所有海产品中PSP均未检出。结论 本次赤潮发生后,漳浦佛昙和龙海港尾两个海域贝类海产品约需45天净化周期方可食用,相关海域约需18个月净化至贝类毒素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4.
贝类食物中毒病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浦昌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4):441-442,463
目的;研究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通过对五起贝类食物中毒病因,流行特征,以及贝毒的毒力,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对中毒的季节,气象条件,赤潮的形成和贝类染毒的关系作了研究,结论:认为海洋环境的污染和赤潮是贝类染毒的主要途径,建议贝毒的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定为4MU(小白鼠单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检验方法,应优选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沿海卫生监督机构应建立海水污染,赤潮,以及甲藻类生物和贝类带毒监测  相似文献   

15.
卤虫检测毒素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应用卤虫进行检毒试验,这是一种生物学测毒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覆盖面宽、技术容易掌握、所需设备不复杂等优点,并阐述了卤虫的特性、存活条件、Ⅱ~Ⅲ期无节卤虫培养孵化方法。应用卤虫进行快速检毒试验方法和用于食物中毒样品测毒,同时对该方法应用领域及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示在日常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可应用卤虫对食品进行安全可食性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脱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DOP)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终浓度为1、5、25、125μmol/L的DOP作用于荧光染料DiBAC4(3)标记的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检测神经元膜电位的实时动态变化,并观察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对DOP膜电位效应的影响.结果 加入DOP后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膜电位呈去极化改变,5 min后达到最大水平,8 min内趋于稳定.1、5、25、125 μmol/L的DOP作用5 min后,所测得的荧光强度值分别为69.6±3.0、72.1±2.7、77.8±3.6、86.2±3.1,DOP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μmol/L TTX与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共孵育20 min后再加入25 μmol/L DOP,神经元内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钠通道是DOP的作用靶标,DOP的膜电位效应可被TFX完全抑制.结论 DOP可引起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膜电位去极化,且其效应在1~125 μmol/L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大,钠通道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301份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浙江省部分海水产品中的污染情况。方法:按3个季节,分别从不同的农贸市场采取鱼、虾、贝类标本,采用MPN法定量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4789.7方法分离、鉴定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301份海水产品共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33份,阳性率为44.1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虾类和贝类样品显著高于鱼类样品(P〈0.01),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浓度虾类样品显著高于其它两类样品(P〈0.01);夏季采集的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1);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主要为05、01和04,占分离菌株的62%。结论:我省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十分严重,夏季尤其突出,因此我省应重点防止由海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于瑞敏 《职业与健康》2008,24(4):374-376
该文综述水产类食品主要卫生学问题。细菌污染仍然是水产品的主要卫生学问题,副溶性血性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生食海鲜所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近年来在城市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与水产品有关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有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环境污染特别是海洋污染造成的贝类毒素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由于人为添加保鲜剂、抗生素所导致的水产品药物残留不容忽视;组胺中毒、鱼胆鱼卵中毒及虾蟹致敏原引起食源性疾病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