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肠腺瘤异型增生是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尤其重度异型增生易发展成癌或与癌并存。在形态上重度异型增生有时又难以与高分化腺癌区别。有人认为此病变为良恶性交界性病变。为此,本文应用抗大肠癌单克隆抗体MC_3和CEA对120例大肠癌及大  相似文献   

2.
虞积耀  王鲁平 《肿瘤》1993,13(2):72-74
收集的活检标木包括:正常大肠粘膜5例、大肠腺瘤18例、大肠癌8例,应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掺入5-溴脱氧尿核甙(BrdUrd),并以Brd Urd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具有分裂能力的阳性细胞,计算标记指数(LI),观察细胞增殖带范围。结果发现: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的LI明显高于正常粘膜(P<0.001)°腺瘤伴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的LI也不同,中、重度异型增生高于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而与腺癌无明显差异。正常粘膜增殖带局限于隐窝下半部,而腺瘤及大肠癌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则散布整个肿瘤细胞区域。这一结果证实从异型增生发展到癌的组织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蛋白及mRNA水平确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PPARγ)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方法 结肠镜下活检标本,分为正常大肠粘膜组、大肠腺瘤组及大肠癌组,免疫组化及RT PCR方法检测各组PPARγ的表达。结果 正常大肠粘膜中表达PPARγ蛋白的细胞主要是接近肠腔,分化良好的腺上皮细胞;而在大肠腺瘤中,PPARγ阳性的细胞呈弥漫分布。PPARγ蛋白及mR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显著增加,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和正常大肠粘膜(P<0.05)。PPARγ蛋白及mRNA在正常大肠粘膜及腺瘤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PPARγ mRNA在重度异型增生腺瘤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大肠粘膜(P<0.05),接近于在大肠癌中的表达(P>0.05)。结论 大肠腺瘤最先发生PPARγ表达部位的变化,PPARγ在重度异型增生的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表明PPARγ可能在早期即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钢  杨红  文锦 《肿瘤》1993,(Z1)
本文应用AgNOR技术对10例大肠腺癌9例癌旁移行粘膜和20例大肠腺癌(绒毛状腺癌和管状腺瘤各10例)进行了AgNOR定量比较研究,另选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和9例大肠癌切缘“正常”粘膜作对照。结果表明:大肠癌组AgNOR颗粒数目和最大颗粒直径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绒毛状腺癌高度的癌变性;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增生性息肉或切缘“正常”粘膜相比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管状腺瘤与大肠癌关系不如绒毛状腺瘤密切。作者认为,AgNOR技术对大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癌前病变的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_3、ABC免疫组化染色,对205例大肠癌及癌旁病变进行了观察。MC_3相应抗原在癌旁移行粘膜,轻、中、重度非腺瘤型不典型增生,大肠癌阳性率分别是44.6%、68.4%、80.0%、86.4%、90.2%,阳性率呈递增趋势,而40例正常大肠粘膜全部呈阴性表达。结果表明,MC_3是对大肠癌阳性率较高的标记物,一部分大肠癌可能循非腺瘤途径发生,并对癌旁移行粘膜的性质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用S-100蛋白抗体对54例大肠腺瘤、31例正常大肠粘膜和144例大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显示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S-100+树突状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腺瘤组织DC和组织学类型及不典型增生程度有关。提示DC在腺瘤恶变过程中可能识别潜在恶性细胞产生的肿瘤抗原,在局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肠腺瘤S—100^+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思纯  袁世珍 《癌症》1996,15(5):330-331
用S-100蛋白抗体对54例大肠腺瘤、31例正常大肠粘膜和144例大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显示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S-100^+树突状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腺瘤组织DC和组织学类型及不典型增生程度有关。提示DC在腺瘤恶变过程中可能识别潜在恶性细胞产生的肿瘤抗原,在局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erbB-2、ras、p53基因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其对大肠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45例大肠癌及36例癌旁非腺瘤型不典型增生、17例大肠腺瘤,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p53在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57.8%,p53蛋白高表达的癌旁非腺瘤型不典型增生及大肠腺瘤均为中度或高度不典型增生。p5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21、p185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学分型、癌组织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可能是大肠病变恶性倾向的一个独立标志。p53、p21、p185蛋白对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抗和免疫组化ABC法,对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伴异型增生及大肠腺癌进行标记,发现正常大肠粘膜全部为阴性,大肠腺瘤伴异型增生则有较高的表达率,而一旦癌变后,表达率有所下降,EGFR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的低分性及高浸相关,EGFR表达的肿瘤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研究结果提示,EGFR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并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肠癌及大肠腺瘤患者血清中IGF-Ⅱ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3例大肠癌患者、33例大肠腺瘤患者(其中伴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13例,11例,9例)、10例健康人血清中IGF-Ⅱ水平.结果:IGF-Ⅱ在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及健康人,三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GF-Ⅱ血清含量测定可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细胞核DNA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18例大肠癌、11例大肠腺瘤和5例大肠粘膜作对照, 用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CMIAS)进行了细胞核DNA含量测定, 结果, 2C含量中, 正常组为51.9±13.92, 腺瘤组为29.41±13.58, 癌组为19.92±17.33, 两两比较具统计学意义, 5C、>5C中, 腺瘤组与癌组作比较则差别不明显, 表明腺瘤在组织学上经常出现异型的另一客观指标, 同时可能在术前了解大肠癌异倍体, 对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DBA和PNA凝集素对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及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粘膜100%DBA呈强阳性反应,30%PNA呈弱阳性反应.大肠癌32.4%DBA呈弱阳性反应,76.5%PNA呈较强阳性反应.腺瘤凝集素受体表达介于前两者之间,并随腺瘤组织异型程度加重而越近似于大肠癌.本研究表明,DBA受体的丧失和PNA受体的表达为癌性粘液糖蛋白结构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检测腺瘤组织PNA受体表达可判断腺瘤癌变危险性,对大肠癌防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早期大肠癌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平  朱兆华  詹俊  陈春燕 《肿瘤》2003,23(6):497-499
目的 研究早期大肠癌中COX 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了 32例早期大肠癌外科术后石蜡标本、33例大肠腺瘤、18例正常大肠粘膜活检组织中COX 1和COX 2蛋白的表达。结果 依表达程度由 ( )至 (+++)四级计算 ,COX 2的表达率在正常结肠粘膜中分别为 83.3%、16 .7%、0 %、0 % ;在结肠腺瘤中分别为 12 .1%、4 2 .4 %、36 .4 %、9.1% ;早期大肠癌中分别为 6 .3%、2 8.1%、4 6 .9%、18.7%。早期大肠癌、大肠腺瘤中COX 2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 (P <0 .0 1) ,但早期大肠癌与大肠腺瘤中COX 2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COX 2的表达与早期大肠癌、大肠腺瘤各项被研究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COX 1在早期大肠癌 ,大肠腺瘤及正常肠粘膜中呈低水平表达。结论 COX 2的表达在由正常大肠粘膜至大肠腺瘤、早期癌的发展过程中呈上调趋势。COX 2的表达是大肠肿瘤形成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不能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癌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浙江省海宁市、河南省林州市和江西省靖安县的例子,充分证明了治疗癌前期疾病(大肠息肉、宫颈糜烂等)或癌前病变(食管上皮重度增生)能够降低大肠癌、食管癌和子宫颈癌的发病率,起到了预防癌症的作用。大多数肠癌从腺瘤性息肉开始,腺瘤的直径越大,其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高,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据报道从腺瘤发展到腺癌一般要经历7~12年,如在人群中检查和摘除肠息肉,就为预防肠癌提供了机会。浙江医科大学、浙江省肿瘤医院、海宁县卫生局医务科研人员于1977~1980年对海宁市30岁以上24.4万人群进行了大肠癌普查,发现了51例大肠癌,2357例腺瘤,1719例腺瘤性息肉,后两者共计4076例,作为高危人群队列。自1978年开始,每隔3~5年对这4076位高危人群进行了20年的随访。总随访率达66.7%,对历次检出的1369例腺瘤和息肉及时进行了摘除。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erbB-2、ras、p53基因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其对大肠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45例大肠癌及36例癌旁非腺瘤型不典型增生、17例大肠腺瘤,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p53在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57.8%,p53蛋白高表达的癌旁非腺瘤型不典型增生及大肠腺瘤均为中度或高度不典型增生。p5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是我国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大肠腺瘤、息肉是大肠癌前期病变;故积极查治大肠腺瘤对预防大肠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曾参加浙江省海宁市及嘉善县大肠癌普查工作,获取了大量腺瘤和息肉的标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息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大肠腺瘤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确定其恶变倾向的大小对提高大肠癌防治水平甚有帮助。r一谷氨酸转肽酶(GGT)在多种肿瘤中活性升高[‘。中又通过测定大肠正常粘膜与肿瘤组织的GGT活性,藉以探讨腺瘤中GGT活性的变化特点及其作为腺瘤恶变倾向标志及协助诊断大肠癌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一、标本采集 125例大肠粘膜组织中,18例为大肠癌手术标本,9例大肠非腺瘤性息肉和36例大肠腺瘤均为经结肠镜  相似文献   

20.
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fas在大肠息肉和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fas表达状况。方法收集大肠炎活检标本30例,腺瘤样息肉28例,大肠腺癌78例;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fas阳性率。结果bcl-2阳性率高于fas;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bcl-2和fas阳性率高于炎症粘膜组织(P<0.05);息肉与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粘膜炎症bcl-2和fas很少表达,在息肉和肠癌中表达增多,提示bcl-2和fas参与大肠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