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套管辅助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并伴有局部症状的患者53例进行内镜治疗,将外套管套在内镜外,随内镜一起插入患者食管内,将内镜退至外套管内,边退外套管边观察,见外套管头部刚好退至病变部位口侧,固定外套管,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53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切除者45例,2次切除者5例,3次切除者3例。平均每例所需时间为6.5min(4.5~7.5min),内镜下完全切除率达100%。术后3个月随访时43例症状消失,占81.1%:6个月随访时45例症状消失,占85%。内镜及活检病理均未见复发。无食管狭窄、穿孔及心肺意外等并发症。结论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合并局部症状者,采用外套管辅助固定内镜直视下黏膜切除具有手术简便、仓Ⅱ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的临床症状、内镜特点、病理现象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5年7月我院总共发现86例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以及抑酸对症治疗。[结果]咽部酸涩感、吞咽不畅或胸骨后烧灼疼痛感为主要症状;胃镜下可呈现玫瑰-橘红色天鹅绒样斑块,与正常胃黏膜表现无异,但与周围正常的食管黏膜界限明显。NBI(窄带成像技术)观察,呈青褐色,表现多平坦或浅凹陷,可见到圆点状或线状的腺管开口,且边界清晰。病理结果为含有主细胞、壁细胞为主的胃上皮组织组成,与正常胃黏膜结构比较,有腺管萎缩表现。如有不适症状出现,一般的抑酸对症治疗可缓解临床不适症状。[结论]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可引起咽部酸涩感、吞咽不畅或胸骨后烧灼疼痛感等临床症状,重者可引起溃疡、出血、狭窄等并发症,极少癌变。常规胃镜检查易漏诊,胃镜医师应重视。  相似文献   

3.
颈段食管胃粘膜异位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颈段食管胃粘膜异位症,因位置较高,在胃镜检查中很容易漏诊,我们在胃镜普查中检出颈段食管胃粘膜异位症12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994年至1995年在2124例食管癌高危人群中对1357例作内镜普查,其中男1158人,女199人,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3岁,在常规内镜检查操作中,内镜退至距门齿20cm左右时,不急于拔出,而应缓慢后退,注意观察该段食管全周粘膜的颜色改变,如观察到边界清楚的红区,应咬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两次普查共检出颈段食管胃粘膜异位12例,检出率为0…  相似文献   

4.
<正>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颈段,并引起上腹部或咽喉不适、胸骨后疼痛、反酸、吞咽困难或咳嗽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由于HGMUE常伴有慢性炎性反应,黏膜充血使病变界限在普通内镜下显示不清,并且由于病变多位于食管上括约肌下方,使得胃镜检查时容易漏诊。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种全新的内镜成像诊断技术,能更有效地显示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本研究将NBI与普通内  相似文献   

5.
食管异位胃黏膜系原肠段移行成为胃的过程中遗留的胚胎残余被正常食管黏膜分割所致,在临床比较少见.可发生于食管的任何部位,但多数位于食管上段,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现将我院近2年来发现的14例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6.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一种少见的食管疾病,普遍认为HGMUE是胚胎时期食管黏膜上皮未发育完全的结果,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以及组织学活检。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HGMUE检出率有所提高,使该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HGMUE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临床症状及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胃镜室病理确诊的63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表现的相关分析。结果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6.20±14.53)岁,男47例(74.6%),女16例(25.4%),主诉均无特异性,以"腹痛、腹胀"为主,少数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于体检时发现。内镜表现以息肉样增生多见,多发于球部后壁,只有1例患者表现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病理检查结果表现为胃黏膜病理特征,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结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为十二指肠隆起中较少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及内镜检查结果均无特异性表现,依赖病理检查,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胃黏膜异位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尤以食管上段多见.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由鳞状上皮不完全取代柱状上皮形成的先天性残余病变,发生率为0.1%~10%.患者多无临床症状,也可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咽部不适等.本文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发现的78例该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因其位于颈段食管,在胃镜检查时常被漏诊或误诊。自2006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们在10000余例胃镜检查中发现39例该病患者,行病理学检查确诊后进行了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19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可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少见。本文总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2000~2002年6000余例内镜检查中发现的19例患者的临床、内镜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激光治疗颈段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组15例患者经胃镜检查, 病理细胞学证实为食管恶性肿瘤, 颈段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狭窄, 癌肿上段距门齿16-20 cm; 隆起型病变采用内镜下高频圈套电切清除, 管状浸润性狭窄病变或不能圈套病变联合激光治疗, 并观察治疗前后食管直径大小、狭窄程度改善.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 术后12 h顺利进食, 无1例发生食管大出血、穿孔并发症, 治疗术前狭窄管腔直径约4±2 mm, 术后约13.5±2mm, 1 mo后完全有效11例, 显著效应3例, 有效应1例, 无效应0例, 有效率100%.结论: 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激光治疗食管上段癌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狭窄, 是目前治疗食管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而接受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与CT检查,并采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分析患者的超声内镜与CT检查表现,以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超声内镜与CT对1 cm肿物、1~2 cm肿物及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67例为良性肿瘤(间质瘤32例、平滑肌瘤2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5例为恶性肿瘤(间质瘤)。其中34例肿物1 cm、29例在1~2 cm、9例 2 cm。良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或稍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混合回声,起源于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边界模糊。良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密度均匀,形态规则,均匀强化,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囊壁、坏死,肿块内强化不均,可见局部侵犯,与周围边界模糊。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94. 44%(68/72),高于CT的83. 33%(6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4. 12%(32/34),高于CT的76. 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3. 10%(27/29),CT为89. 66%(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100%(9/9),CT为88. 8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内镜可准确判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层次,结合回声、边缘等特点可实现准确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尤其对于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且超声内镜检查安全、便捷,对胃肠道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3.
正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BE)是指食管与胃黏膜交界处的连接线(齿状线或Z线)2 cm以上的食管下段黏膜复层磷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多数患者有反酸、胸骨后疼痛、烧心、咽下困难等症状,食管吞钡检查和内镜检查可发现病变,内镜下病理活检可确诊。近年来随着我国内镜医师对BE的深入认识,BE检出率有上升的趋势。为了解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管裂孔疝等)及其相关性,本研究拟分析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经内镜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BE的262例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内镜指导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在胃黏膜间质瘤中的效果。方法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筛选胃黏膜下小间质瘤83例,大小0.6~1.5 cm,以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行内镜下黏膜套扎术治疗,于术后3个月、半年随访观察。结果胃黏膜下良性小间质瘤83例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胃贲门6例,胃底19例,胃体31例,胃窦27例,部分细针穿刺组织,病理符合率为100%,进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81例,成功率97.59%,超声内镜随访,间质瘤消除82例,随访清除率98.80%。结论在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选择合适胃黏膜间质瘤,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套扎,治愈率高、安全、有效、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食管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jc mucosa,HGM)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其常发生于颈段食管,多位于食管上括约肌下方,故又称食管人口斑(inlet patch)[1].HGM常伴有慢性炎性反应,黏膜充血可使HGM界限不清,常规内镜模式下观察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jc mucosa,HGM)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其常发生于颈段食管,多位于食管上括约肌下方,故又称食管人口斑(inlet patch)[1].HGM常伴有慢性炎性反应,黏膜充血可使HGM界限不清,常规内镜模式下观察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并分析食管皮脂腺异位的临床、内镜、病理和预后等特点及该病内镜检出率.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确诊为食管皮脂腺异位的病例,分析该病内镜检出率.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总结83例食管皮脂腺异位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预后等特点.结果 食管皮脂腺异位好发于中年...  相似文献   

18.
食管异位胃黏膜2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表现为颈段食管黏膜上的褐红色黏膜斑,故又称食管入口斑(inlet patch),其改变是因先天发育过程中胃黏膜在食管上段残留的结果。食管异位胃黏膜病例并不少见,但在胃镜检查时常被遗漏或误诊为其他疾病。现报道近两年我们胃镜检查时遇到的23例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70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进行内镜、病理及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黏膜异位占同期十二指肠球部病理检查的17.7%,其中85.7%内镜诊断为息肉或小隆起。结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在有症状患者中并不少见,与临床症状可能有一定相关性,应引起临床、内镜及病理医师的重视,做到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治价值.方法 分析研究经EUS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常规胃镜、EUS等检查结果.将EUS的诊断结果与内镜或手术切除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治疗后随访2~36个月,平均14.3个月,以观察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EU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19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常规胃镜和螺旋CT对食管平滑肌瘤无特异性诊断作用.116例分别接受内镜(111例)或外科手术(5例)摘除治疗,101例术后组织病理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EUS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7%.随访75例未治疗者和116例治疗者,发现前者病灶无明显变化,后者术后无复发.结论 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EUS对该病的诊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