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抗血小板、调脂和抗氧化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9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物或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随访12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两组的预后,比较两组的改善率、复发率、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3、12个月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治疗或抗氧化治疗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缺血性脑卒中登记患者正规降压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调脂治疗对其短期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卒中单元病房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9例,男1638例,女841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1784例,分为联合降压组361例和联合降压调脂组1423例;不合并高血压695例,分为单纯抗血小板组85例和联合调脂组610例,各组分别予抗血小板和(或)调脂和(或)降压药物治疗,均随访3年。比较3个月、1年和3年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随访1年时,联合降压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联合降压组(11.95%vs 24.93%,45.89%vs58.17%,P0.01);随访1年和3年时,复发率亦低于联合降压组(12.23%vs 27.98%,14.97%vs 27.15%,P0.01)。随访3个月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7.87%vs 15.29%,P0.05);随访1年和3年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复发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P0.05,P0.01)结论联合强化调脂,长期平稳有效降压和坚持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抗血小板、调脂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2008年5月在卒中单元病房住院治疗的10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630例,女386例,平均年龄64.54±11.60岁。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和是否应用他汀类调脂药进行分组,分别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应用N1HSS评分了解各组入院时、随访3月和随访12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各组患者预后、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01)。其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927例,随访3月及12月抗血小板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术使用者轻,NIHS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术使用背低(P〈0.001),然而,复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同样,使用他汀类调脂药者随访3月和随访12月的病死率和预后不良发生率均低于未使用组(P〈0.001),但复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抗血小板药及他汀类调脂药将能改善患者预后,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PAS综合疗法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抗氧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制剂、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及高脂饮食6周后高脂组再分为3组:高脂组,高脂 阿托伐他汀2.5 mg/(kg.d)组,高脂 普罗布考(1.0 g/d) 氯吡格雷5 mg/(kg.d) 阿托伐他汀2.5 mg/(kg.d)PAS组,继续喂养4周后观察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分别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斑块部位内膜病变程度和炎症细胞的表达。结果高脂组主动脉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病变内有大量巨噬细胞聚集。阿托伐他汀和PAS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减轻,斑块部位内膜面积和厚度下降,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与高脂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联合治疗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抗氧化、抗血小板、他汀联合用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炎症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其作用优于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说明联合治疗对于稳定斑块、以及干预缺血事件的发生较单纯使用他汀类药物更具有临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行二级预防的脑梗死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70例。在氯吡格雷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B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小板聚集率,随访12个月脑梗死复发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TG、TC及LDL-C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在TG、TC及LDL-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TG、TC及LDL-C上主效应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TG、TC及LDL-C均低于治疗前(P0.05)。时间与方法在血小板聚集率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在血小板聚集率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血小板聚集率上主效应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脑梗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降脂效果、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远期预防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耐受性等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4例,应用阿托伐他汀(每晚20 mg)和拜阿司匹林(每晚100 mg),对照组84例,仅予拜阿司匹林(100mg/d),随访2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12、18及24月检测血脂、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下肢动脉斑块积分.结果 干预组平均下肢动脉IMT和下肢动脉斑块积分,干预前分别为(1.21±0.17)mm和(3.7±2.3).干预后分别为(0.88±0.14)mm和(2.7±1.1),干预前后差异显著(均P<0.01).随访结束时,干预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延缓和逆转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卒中单元病房治疗的2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杓型组80例、非杓型组90例和反杓型组95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各组入院时和随访3个月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并评价各组患者改善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反杓型组AASI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脑梗死患者部分动态血压参数与AASI呈正相关(P<0.05),AASI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随访3个月,反杓型组的改善率低,而病死率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结论不同血压类型患者AASI不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基层医院对高血压病采用降压和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降压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近4年来随访治疗的高血压病病人169例,按单纯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ACEI加钙拮抗剂(对照组105例)和联合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观察组64例),随机进行分组,干预治疗历时3个月以上。然后对比分析血压控制的达标率。结果观察组的血压达标率为8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病人采用降压联合低剂量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给予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TIA复发及脑梗死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FIB及外周血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长于对照组,FIB、外周血PL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I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他汀单用和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调脂疗效和安全性以及短期预后影响。方法:将90例住院已行择期PCI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40mg/d(SI组,30例)、辛伐他汀20mg/d+依折麦布10mg/d(SI/EZ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20mg/d(AT组,30例)治疗,随访12周。主要终点观察调脂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及LDL-C达标率,次要终点观察3组患者PCI术后12周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①3种调脂方案均能明显降低LDL-C、TC、TG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提高HDL-C水平,且3组患者的LDL-C达标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联合治疗组(SI/EZ组)LDL-C降低幅度(32.2%)和TG下降幅度(29.5%)均高于2个单药治疗组(SI组和AT组)(均P<0.05)。②3组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和肌酶升高,且联合治疗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③PCI术后12周内3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他汀可安全用于PCI术后的调脂治疗,且疗效优于单用他汀,但未进一步降低PCI术后12周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20mg/d)和观察组44例(阿托伐他汀20mg/d;普罗布考500mg/d,2次/d),治疗4个月后随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测2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2组治疗4个月后较治疗前TC、TG、LDL-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明显增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P<0.05,P<0.01);观察组治疗4个月后较对照组TC、TG、LDL-C、ox-LDL、hs-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协同调脂、抗氧化及抗炎作用,其比阿托伐他汀单独应用能有效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南京上海梅山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18例,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78例和预后不良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清Lp-PLA2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不同血清Lp-PLA2水平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及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Lp-PLA2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p-PLA2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06,95%CI(1.105,3.352),P0.05]。血清Lp-PLA2水平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45[95%CI(0.776,0.914)],最佳截断值为51.50μg/L,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为0.641。随访12个月,血清Lp-PLA2水平51.50μg/L者无事件生存率低于血清Lp-PLA2水平≤51.50μg/L者(P0.05)。结论血清Lp-PLA2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血清Lp-PLA2水平51.50μg/L患者脑梗死复发或死亡风险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小卒中患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小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3个月随访观察脑卒中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血小板治疗在小卒中患者早期、短期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确诊脑梗死并超声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加阿托伐他汀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和12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判定,检测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脑卒中复发率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含量均下降(P<0.05),治疗组在降低hs-CRP方面更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调脂、降低炎症指标hs-CRP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他汀治疗对改善心血管病人预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除了公认的降胆固醇作用外,研究证据亦表明,他汀具有明确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等作用。虽然临床中他汀降脂的同时均伴有心血管事件的减少,但仍有部分预后终点改善不能用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水平下降所解释,而刚好与他汀调脂外机制的作用吻合。显然,他汀治疗与预后终点改善间存在重要的干预机制,那就是包括他汀调脂在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调脂治疗的现况 ,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调脂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分析从 1997~ 2 0 0 0年 36 5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的老年患者出院时血清胆固醇水平 ,抗心绞痛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治疗情况。结果 从 1997~ 2 0 0 0年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比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7.3%~ 37% ) ,血清胆固醇水平达到我国制定的目标值的患者比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2 7.2 %~ 46 % ) ,但与使用抗心绞痛的基础药物的比率相比仍十分不足。结论 基于他汀类调脂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有益作用 ,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调脂治疗的应用力度和调脂强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治疗,分析患者出院后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的符合率。方法选择2007年8~12月连续收入北京地区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脑卒中和(或)TIA患者1166例,记录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及调脂药物等治疗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出院后90d、6个月和1年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结果 1166例患者中,复发性脑卒中541例,其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出院后,完成90d、6个月及1年随访的患者分别为1012例、1012例和981例,其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复发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采取ABCDE策略治疗,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规范干预后,明显缩小二级预防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非调脂作用在稳定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斑块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由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所致。他汀类属羟甲基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除调脂作用之外尚有非调脂作用,即多向性效应。它包括抗炎作用,逆转内皮功能失调,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脆性,抗血小板凝聚和减少血栓形成等效应,在稳定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斑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连续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二级预防药物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 比较两组基本特征。主要转归指标为3个月时卒中复发率, 次要转归指标包括3个月时任何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病死率、神经功能改善率以及转归良好率。转归良好定义为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2分。结果研究共纳入108例患者, 年龄(70.72±8.08)岁;利伐沙班组56例(51.9%), 联合治疗组52例(48.1%)。在主要转归指标方面, 联合治疗组3个月时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利伐沙班组(7.69%对21.43%;P<0.05)。在次要转归指标方面, 联合治疗组3个月时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26.92%对7.14%;P<0.05), 两组各有1例死亡事件;联合治疗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75.00%对51.79%;P=0.01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相似文献   

20.
宋贺  胡慧华  王东华  赖泽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1118-1119,F0004
他汀类药物(statins)的发现,开辟了调脂治疗的新纪元。众多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唯一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的调脂药。它作为心脑血管病一级或二级预防治疗,都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他汀类药物干预的不仅是血脂水平,更多干预的是心血管病危险水平,有重要的独立调脂的多重作用,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