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大剂量和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强的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效果,寻求效价比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0年3月~2014年5月住院的6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32例患儿给予400m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5d后口服强的松,B组32例患儿给予200m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5d后口服强的松,用药后每天检测血小板计数,记录患儿血小板上升时间、止血时间、达峰值时间和峰值,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平均血小板上升时间、平均止血时间、血小板平均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平均达峰值时间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有效率和进步率分别为75.00%、18.75%、6.25%,总有效率为93.75%;B组显效率、有效率和进步率分别为68.75%、21.88%、9.37%,总有效率为9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强的松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价比高的治疗方案,可快速升高血小板和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2.
HBV感染并发ITP病儿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儿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病程特点。方法将102例ITP病儿,分为两组,其中HBV-ITP组25例,非HBV-ITP组77例,病儿均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常规治疗量泼尼松、小剂量长春新碱等治疗,比较两组病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病程特点等。结果HBV-ITP组与非HBV-ITP组治疗前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及骨髓检查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t=0.933、1.916,2χ=5.422,P>0.05);非HBV-ITP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较HBV-ITP组高,差异有显著意义(t=5.050,P<0.01)。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常规治疗量泼尼松、小剂量长春新碱治疗,HBV-ITP组疗效明显差于非HBV-ITP组(χ2=12.710、7.884,P<0.05,P=0.007)。HBV-ITP病儿较非HBV-ITP病儿易于发展为慢性。结论HBV-ITP病儿治疗反应差,病情易迁延、反复,容易向慢性转化。应进一步研究HBV感染对ITP发生发展的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极少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重症ITP患者52例分为A、B两组,A组34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IVIG;B组18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A组患者止血时间、PLT达正常水平时间、PLT达峰值时间比B组明显缩短(P<0.01或0.05),PLT峰值高于B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极少剂量IVIG对提升ITP患者血小板水平和控制急性出血症状具有显著疗效,但对预防临床复发无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永卓 《吉林医学》2013,34(11):2034-2035
目的: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68例儿童急性ITP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肾上腺皮质激素组(20例),B组: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组(25例),C组:常规丙种球蛋白组(23例),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B组、C组两组近期疗效优于A组(P<0.05),B组与C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C组两组的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达峰值时间和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ITP患儿早期应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可明显促使血小板早期恢复,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加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相当,经济效益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剂量丙种免疫球蛋白 ( HD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ITP病人 2 9例随机分为 3组 :A组 ( 12例 )单纯 HDIVIg治疗 ,B组 ( 7例 )使用 HDIVIg加强的松治疗 ,对照组 ( 10例 )使用强的松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 A、B两组分别为 91.7%和 10 0 %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 5 0 %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 ( P<0 .0 5 ) ;血小板计数对照组为 ( 5 2 .8± 3 5 .1)× 10 9/L,低于 A组 ( 76.9± 42 .6)× 10 9/L( P<0 .0 5 ) ,也低于 B组 ( 118.0± 78.75 )× 10 9/L ( P<0 .0 1) ;A、B两组间相比 ,后者高于前者 ( P<0 .0 5 )。结论 :HDIVIg治疗 ITP疗效优于强的松治疗 ,HDIVIg加强的松联合治疗 ITP对疗效的保持与巩固优于 HDIVIg组 ,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毛英  陈涛 《右江医学》2009,37(1):45-46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HD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 d;肾上腺皮质激素总疗程4~6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95.23%和57.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回升时间和出血停止时间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儿临床特点,以减少早期误诊。方法收集本院收治44例不典型AA和48例ITP病儿的临床资料,对初诊时的外周血常规、骨髓常规、淋巴细胞亚群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4周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AA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IT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7.664~-2.459,P<0.05)。不典型AA组中31例行骨髓涂片检查,其中2例为增生降低性骨髓,余为增生活跃性骨髓,而ITP组中38例均为增生活跃性骨髓。不典型AA组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者多于ITP组(χ2=16.048,P<0.05)。不典型AA组骨髓巨核细胞数、CD3+T细胞比例、CD19+B细胞比例与IT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7.383~-4.979,P<0.05)。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4周后,ITP组的治疗效果较不典型AA组好(Z=-3.455,P<0.05)。结论不典型AA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MCV、MCH、RDW、PDW增高,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数增高不明显甚至降低,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比例增高,CD19+B细胞比例不增高甚至降低,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不佳,与ITP鉴别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注射治疗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方案规范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IVIg400mg/kg·d-1静脉滴注,疗程5天。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治疗组总共有效率达92%,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注射治疗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较单用糖皮质激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ITP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29),对照组行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14%)、总有效率(89.66%)明显优于对照组(51.72%、58.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TP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小儿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寻求急性ITP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小儿急性ITP患者98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n=31)、B组(n=33)、C组(n=34)。A组在压迫止血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B、C组在A组基础上分别经静脉滴注1、2 g/kg人免疫球蛋白,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4天、治疗后,三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治疗前,B、C组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三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治疗第4天(P0.05);治疗第4天、治疗后,B、C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5),但B、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正常,均未见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是小儿急性ITP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考虑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我院2007年以来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与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ITP患者的疗效对比。方法 将慢性ITP患者21例分为A、B、C三组。A组12例采用大剂量Dex治疗,B组8例采用大剂量Dex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治疗,C组1例采用大剂量Dex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及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反应率为75.00%,B组总反应率为6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病例12例,长期反应率33.33%,B组随访病例8例,长期反应率2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Dex治疗ITP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好,而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并未增强其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江  陈燕  米丰年  王冬  孔娟 《医学综述》2010,16(16):2555-255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其复发率。方法随机选取45例ITP患者,分为中药组、丙种球蛋白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15例,中药组给予补肾、补血、补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丙种球蛋白组给予中等剂量丙种球蛋白,10g/d静脉滴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中药治疗。3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停药后3个月复发率为6.7%,中药组及丙种球蛋白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73.3%,停药后3个月复发率为分别为13.3%和26.7%。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及丙种球蛋白组,且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纯中药组及丙种球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治疗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不同治疗组治疗ITP的有效率、血小板上升速度进行比较。结果:单纯激素治疗组、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组、激素加丙种球蛋白组、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33%、71%、82%。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9.23±4.65、14.25±5.12、5.50±1.60、2.50±1.91d。激素加丙种球蛋白组、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及血小板上升速度均优于另两组,P<0.05(组间比较t检验)。结论:激素加丙种球蛋白应作为ITP治疗首选方案,对于不能用激素维持及减量后复发的病人,应尽早做脾切除。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68例ITP和14例健康儿童血清EBV衣壳抗原IgM (EBV-CA-IgM)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内EBV-DNA进行定量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68例ITP病儿EBV感染30例(44%),其中EBV-DNA(-)/EBV-IgM( )24例,EBV-DNA( )/EBV-IgM( )6例,EBV-DNA含量每升(4.55±7.19)×108拷贝;6例EBV-DNA( )病儿血清EBV-CA-IgM阳性5例,另1例EBV-CA-IgM由阴性转为阳性.正常对照组血清EBV-CA-IgM及EBV-DNA均阴性.EBV感染组、EBV-DNA(-)/EBV-IgM( )组及EBV-DNA( )/EBV-IgM( )组与非EBV感染组ITP病儿外周血的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q=3.70~4.49,P<0.01); EBV-DNA(-)/EBV-IgM( )组与EBV-DNA( )/EBV-IgM( )组ITP病儿外周血的白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45,P>0.05).非EBV感染ITP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即CD4 细胞降低,CD8 细胞升高.EBV感染ITP病儿尤其EBV-DNA( )/EBV-IgM( )组病儿T淋巴细胞总数亦降低,CD4 细胞降低明显.结论 EBV感染ITP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紊乱,应同时进行抗病毒和免疫治疗.其血小板恢复时间长,但预后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三种不同方案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50例重症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患者接受地塞米松(DXM)的治疗,B组患者接受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 IL-11)联合DXM的治疗,C组患者接受DXM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C组患者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A组、B组患者,治疗成本显著高于A组、B组患者,以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XM联合TPO联合治疗ITP临床效果显著,提升血小板计数最迅速、价格最昂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亚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老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老年ITP患者54例分为A、B两组,A组30例采用亚大剂量Dex治疗,B组24例采用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76.7%,B组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23例,长期反应率65.2%,B组随访18例,长期反应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B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类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部分并发感染。结论亚大剂量Dex治疗方案疗效高,用药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小,可为老年ITP治疗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清除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初治的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血清MP-IgM抗体阳性的ITP初治患儿62例被随机分为A组(21例)、B组(21例)和C组(20例),在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2、3和4周不同疗程抗MP感染治疗,观察其血小板恢复情况和复发率。结果各组间近期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的6个月内复发率及1年内复发率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的1年内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疗程清除MP感染对儿童急性ITP的近期疗效无影响,但能减少复发率,对于MP感染的急性ITP患儿建议行3周疗法清除MP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效果。方法将52例病毒性脑炎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200~400mg/kg·d-1,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70.83%),χ2=4.69,P<0.05,治疗组病人发热、意识障碍、抽搐、颈抵抗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或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方法将2018年10月到2019年5月收治50例ITP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5例。2组均予丙种球蛋白治疗,A组予IVIG0.4g/kg×2天,B组予IVIG 1g/kg×2天。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血小板(PLT)计数。结果 2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P0.05)。结论小剂量和标准剂量IVIG治疗ITP效果无明显区别,具有慢性转化风险相当、费用降低等优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官晓红  练颖  胡谦  何东  任利蓉  陶黎  刘潇潇 《西部医学》2012,24(10):1969-1970,1973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意义,观察对ITP患者抗HP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38例ITP患者进行HP检测,阳性患者8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HP治疗;B组(39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138例ITP患者中HP阳性者81例,阳性率58.7%;A组42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7例(88%),B组39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0例(7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内复发率A组21.3%,B组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中急性ITP17例,总有效率82%,慢性ITP25例,总有效率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部分ITP的发病密切相关,加用抗HP治疗可提高ITP疗效,降低复发率,尤其对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CITP)患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