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切除后交叉韧带和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对膝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4年5月因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致膝内翻畸形在我院行单膝关节置换患者83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术中进行软组织平衡过程中,A组顺序使用切除后交叉韧带和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两种方法,B组仅使用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一种方法。使用关节间隙测量器分别在上述处理前后测量关节在伸膝(0°)和屈膝(90°)时的内、外侧间隙大小及上述处理后的张开幅度。结果 A组中,经过上述两种方法处理后伸膝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屈膝位内、外侧间隙均显著增大,其中切除后交叉韧带使屈曲内、外侧间隙分别由(15.55±0.42) mm和(19.58±0.53) mm增大至(16.88±0.53) mm和(20.60±0.63)mm (t=5.514、2.985,P=0.000、0.011)。上述方法对内、外侧间隙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中,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后,伸直和屈曲位的关节内侧间隙分别由(18.67±0.54) mm和(15.62±0.68) mm增加至(19.53±0.53) mm和(16.50±0.70) mm (t=3.180、3.705,P=0.007、0.002),且对屈曲间隙和伸直间隙的影响无明显差异。A、B组对比,两种方法联合使用(A组)时屈膝内、外侧间隙张开幅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B组)(t=3.949、5.687,P=0.002、0.000),而伸膝间隙的张开幅度并无显著差异。切断后叉的基础上再行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A组)对比单独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B组),前者的屈膝间隙张开幅度明显大于后者(t=2.880、3.088,P=0.012、0.007),伸膝间隙的张开幅度差异不明显。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主要影响屈、伸膝间隙平衡。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主要影响内、外侧间隙平衡。在术中可根据不同情况单独或联合使用上述技术。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终末期膝骨关节疾病患者的关节病痛,重塑关节完整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需要保留后交叉韧带,国内外学者一直有所争论。近年来,保留后交叉韧带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假体(CR假体和PS假体)在临床上均广泛应用。一般认为,采用CR假体或PS假体在术后满意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假体存留率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CR假体更加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患者术后上下楼梯时的步态更加均衡,本体感觉也更好,但关节在屈曲时,股骨对胫骨产生反常后移,可导致反常运动;而PS假体能够纠正膝关节严重畸形,更好地平衡膝关节屈伸间隙,但存在发生髌骨弹响综合征的风险。建议同等条件下,对于年龄相对较小的患者优先选择CR假体,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则优先考虑PS假体。本文结合后交叉韧带的作用及其处理技术,分析CR假体和PS假体应用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利弊,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2000-02/2003-09共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6例48个膝,男 24例,女 12例,年龄28~ 79(平均 58.5)岁,平均质量(67±13)kg.单侧 24例,双侧 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6例,骨性关节炎 29例,外伤1例(胫骨平台缺损).屈曲挛缩畸形10~90°(平均26.5°),内翻畸形5~20°(平均12.5°).X线片示膝关节均有严重退行性改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Link公司假体15个,Depuy公司假体10个,Zimmer公司的IB-Ⅱ后稳定型假体15个,北京京航公司的国产P.C.A.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8个.术前行膝关节正侧位片及站立位X线片, 以确定肢体力学轴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出血量大,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膝关节假体能否减少TKR手术出血量。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3月,对67例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单膝TKR术。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假体组(A组)23例,均行单膝TKR;后稳定型髁间开放式膝关节假体组(B组)44例,均行单膝TKR;患者均在相同麻醉下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比较A、B两组术中、术后和手术总出血量。结果 A组及B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0±129)、(356±9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量分别为(548±154)、(698±1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总出血量分别为(909±203)、(1052±2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型膝关节假体TKR术后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少于后稳定型髁间开放式假体。 相似文献
6.
cruciate substituting,PS)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效果。
方法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均行单侧TKA术,其中40例患者采用CR型假体为CR组,40例患者采用PS假体为PS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记录术后1、3个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膝关节活动度,术后3、7 d膝关节活动度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记录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下降量以及术后皮下淤斑、关节肿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采用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估患者满意度。
结果CR组术后HB下降量较PS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VAS评分低于PS组(P<0.05),2组在组间、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PS组术前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小于PS组(P<0.05),HSS评分与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皮下淤斑、关节肿胀发生率低于PS组(P<0.05),切口愈合不良、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与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R组患者满意度(87.5%)高于PS组(67.5%)(P<0.05)。
结论CR假体可保留本体感觉,减少患者失血量,有助于减轻疼痛,降低术后并发张发生,PS假体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上更具有优势。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并综合医师的操作技能水平来选择假体类型。 相似文献
7.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6)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后交叉韧带采取保留与切除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5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左侧20例,右侧36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6.56±10.33)岁,病程6~15年。术中保留后交叉韧带者34人;术中行后交叉韧带切除者22人。比较二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56例患者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6±7.3)个月。后交叉韧带保留组和后交叉韧带切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21)min、(98±23)min(P>0.05);术中出血分别为(361±120)mL、(355±98)mL(P>0.05);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0.2与88.6分(P>0.05);关节活动度分别为伸:-1.0与-2.5(P<0.05),屈:111与112(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总活动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伸展位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的保留与否对手术效果影响不大,应依据术中膝关节具体情况以及术者习惯,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2004年10月-2005年4月,我科对15例病人25膝施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由于加强了术前术后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3年6月采用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0~32岁,平均25.6岁.病程6~15d,所有病人均有外伤史,伤后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查体膝关节肿胀、压痛,膝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后抽屉试验14例阳性,Lachman试验均阳性.13例行应力下X线片检查,6例行MRI检查.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侧方应力试验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
梁绍雄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215-216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效果。方法对32例38膝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美国HS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3.75%,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对关节内外翻及屈曲畸形的矫正和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同时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努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对屈仲关节间隙的影响程度。方法:对29例(33膝)内翻畸形15°~25°的患者行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软组织松解获得平衡后,分别在切除后交叉韧带前后测定屈曲关节间隙与仲直关节间隙的大小,比较其间隙增大的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观察术后关节稳定性及关节功能。结果:计算机导航下成功完成29例(33膝)全膝关节置换,切除后交叉韧带前后屈曲关节间隙增大6.34±0.33mm,伸直关节间隙增大1.99±0.30mm。术后关节稳定性佳、功能优良。结论: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悔曲关节间隙增大程度远远大于伸直关节间隙,是获取膝关节软组织平衡的重要方法。对于增加关节间隙,从而减少截骨量,增加关节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交叉韧带切除对屈伸间隙、屈曲挛缩畸形等关节结构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等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7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交叉韧带切除,术中测量切除前后内外侧伸展/屈曲间隙,术后1周评估膝关节活动度及下肢力线.结果 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平台假体后倾角度在术中与术后的差异,为术中调整后倾角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1日-2014年9月2日行关节置换术病例44例,按照选用假体的不同分为保留后交叉韧带组(22例,33膝)及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组(22例,31膝)。分析两组术中与术后后倾角度的差异。结果保留后交叉韧带组术后的后倾角度比术中的后倾角度大5.73°±2.81°(P=0.00);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组术后的后倾角度比术中的后倾角度大1.66°±1.43°(P=0.00)。结论在保留后交叉韧带组中,术后获得的后倾角度大于术中测量的度数,因此当术中后倾角度过小时,可不必调整。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组术后获得的后倾角度与术中测得的度数差异并不大,可基本按照术中角度预测术后的后倾角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先进人工韧带加强系统(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PCL损伤的患者15例,后抽屉试验为Ⅱ~Ⅲ度,均存在后方不稳定的症状和体征,但无后外角等严重复合损伤.应用法国LARS人工韧带于关节镜下行单束重建膝关节PCL术.比较术前与术后随访3、6及12个月的Lysholm、Tegner评分.结果 术后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无滑膜炎产生,无韧带断裂和松动.术后3、6及12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73.87±3.16)、(90.14±1.99)及(90.86±1.17)分,均显著高于术前的(48.8±5.11)分(P值均<0.01),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及12个月的Tegner评分分别为(5.60±0.51)、(7.53±0.52)及(7.73±0.46)分,均显著高于术前的(1.93±0.96)分(P值均<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Tegne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的评分标准分级为A 12例,B 3例.结论 对于单纯性膝关节PCL断裂并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的创伤小,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关节周围注射复方镇痛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3至6月间完成的TKA骨性关节炎(OA)患者36例(36膝)被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注射组(A组,17例)和非注射组(B组,19例).A组术中于关节及切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200 mg+吗啡5 mg+1:1000肾上腺素0.3 ml+生理盐水)100 ml复方镇痛注射液.B组不注射,术后两组均统一配置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比较术后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开启PCEA的时间和PCEA的麻醉药总用量、关节活动度(ROM)、切口引流量和上消化道等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组PCEA开启时间为4~12 h(P50=8),B组为3~6 h(P5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4 h和总的PCEA麻醉药用量为均少于B组(P<0.05);术后6 h和12 hVAS评分A组优于B组.两组术前基线资料、伤口引流量、ROM、术后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KA术中关节周围镇痛可延长PCEA开启时间,减少麻醉药用量和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是TKA镇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选择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患者评级I~Ⅱ级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联合麻醉后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置入股神经导管,根据术后造影结果将导管位置分为腰肌组(18例)、髂肌组(19例)和局部组(23例)。记录术后4、24和48h患者的静止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查术后24h患者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术后3组股神经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闭孔神经阻滞腰肌组明显高于髂肌组和局部组,局部组高于髂肌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腰肌组、髂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局部组;术后4h腰肌组静息VAS评分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运动VAS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48h腰肌组静止、运动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晚期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方法,但术后疼痛、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手术疗效和术后康复进程,而随着老年外科手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老年患者自身的生理储备状态(如衰弱)比手术更能影响术后疾病的转归。目的 探讨术前衰弱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骨科医院和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初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30例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衰弱筛查量表(FRAIL)评估患者术前衰弱情况(FRAIL评分>2分即为衰弱),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衰弱组(156例)和非衰弱组(7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使用步行辅助工具时长;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2周、1个月及3个月时评估两组患者术后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评分和术后膝关节屈曲度,且于术后第2周、1个月、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表(AK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 衰弱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使用步行辅助工具时长均较非衰弱组患者长,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非衰弱组患者(P<0.05)。时间与组别在FPS-R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01),时间、组别在FPS-R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01);且衰弱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FPS-R评分均高于非衰弱组(P<0.001)。时间与组别在膝关节屈曲度上存在交互作用(P<0.001),时间、组别在膝关节屈曲度上主效应显著(P<0.001);且衰弱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膝关节屈曲度均低于非衰弱组(P<0.001)。时间与组别在膝关节功能AK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组别在膝关节功能AK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01);且衰弱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膝关节功能AKS评分均低于非衰弱组(P<0.001)。术前衰弱得分与术后FPS-R评分呈正相关(P<0.001)、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及AKS评分呈负相关(P<0.001)。结论 术前衰弱状态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存在负性影响,可致患者术后关节疼痛感增强以及关节屈曲功能恢复延迟,增加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使用步行辅助工具时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止血带不同使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关节外科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单侧、初次TKA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3组:无止血带组(A组),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全程止血带组(B组),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阶段性使用止血带组(C组),仅在截骨后假体安放阶段使用止血带。比较3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磷酸肌酸激酶,术后第1、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患肢周径手术前后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B组优于C组,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肢周径(髌骨上极20 cm)手术前后差值方面,A组优于C组,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天及第7天VAS评分、术后第1天及第7天KSS评分方面,A组和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红细胞压积差值、磷酸肌酸激酶差值、患肢周径(髌骨上极以及下极10 cm)手术前后差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阶段性使用止血带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减轻患者术后肢体疼痛及肿胀程度,促进TKA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