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肝门胆管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03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12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术34例,仅行PTCD术29例。结果:4种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00±1.51)个月、(16.00±1.49)个月、(12.00±1.83)个月和(5.00±1.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ismuth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是否术中化疗均影响患者预后。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肝门胆管癌的最佳治疗方法。Bismuth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是否术中化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6月-2005年6月93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93例肝门胆管癌病人中根治性切除52例,姑息性切除21例,行外引流术9例,开腹内引流术11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31个月,其他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7、11个月.年龄、血清总胆红素、临床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肝门胆管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预后明显优于其他.年龄、血清总胆红素、临床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对预后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5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肝门部胆管癌无临床特异性,采取B-US-CT-ERCP-MRCP或PTC(PTCD);CEA或CA19-9,有助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胆汁内或外引流术,或行PTCD。结果 共有17例予以切除,11例切除后生存在18个月以上。切除17例术后血清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的原则是: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是:手术方式。根治性手术大于非根治性手术;侵犯胰腺周围神经组织是第一、二位重要因素,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等与预后无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联合半肝切除治疗中晚期肝门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n Y  Wu ZY  Hao CY  Huang XF  Wang K  Bao Q  Qian HG  Xing BC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8):527-530
目的 探讨联合半肝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的优势以及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6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外科收治并手术治疗的50例肝门胆管癌病例.结果 手术治疗50例中,41例获得切除,切除率56.9%,RO根治性切除22例(53.6%).实施术前PTCD减黄30例.肝门胆管癌联合半肝切除19例,其中RO根治性切除14例(73.6%),手术死亡2例(10.5%).全组并发症发生率62%,半肝切除组78%.随访半肝切除组1年生存率57.1%,2年生存率27.3%.结论 联合半肝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能够提高手术的根治性改善预后,增加术中显露,简化了切除后重建,是肝门胆管癌尤其是Bismuth Ⅲ~Ⅳ型的安全而有效的术式.对于需联合大范围肝切除的肝门胆管癌病例术前减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ICC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年内复发、转移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60)与对照组(n=68)。单因素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处理、肿瘤病理、生化指标等差异,将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非条件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筛选出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肿瘤直径≥5 cm、门静脉浸润阳性、淋巴结转移阳性、Bismuth Corlette肝门胆管癌分型级别较高及糖类抗原19 9(CA19 9)≥150 U/mL均是导致ICC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诸如肿瘤直径、门静脉浸润、淋巴结转移、Bismuth Corlette分型等肿瘤病理情况及CA19 9均可独立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临床预防肿瘤术后复发、转移需尽早识别并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7月收治8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3.7±2.3)个月.1年生存率为57.3%,3年生存率为29.7%.切除组(包括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的平均生存时间(19.4±2.2)个月,高于非手术切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7.2±1.2)个月(P<0.05).无血管切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23.4 ±2.1)个月,明显高于单纯门静脉切除组(15.3±1.4)个月及肝动脉切除组(9.3±0.9)个月(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分期、肿瘤直径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而病理类型、血管切除和年龄并不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手术治疗方式、肿瘤分期和肿瘤直径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状况。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5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22例,姑息性切除6例,支架引流(包括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及支架内引流)19例,保守治疗4例。根治手术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7.5%、18.8%、6.3%;姑息手术组分别为60.0%、20%、0;引流组分别为40%、0、0。高、中、低分化腺癌中位生存期为29、24、14.5个月;淋巴转移阴性、淋巴转移阳性组分别为26、14个月;切缘阴性组、切缘阳性组分别为25、18个月。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手术应做到切缘无癌残留。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切缘是否阳性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肝外胆管癌的疗效。方法:38例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12例,姑息性手术24例,单纯放射介入其他综合治疗2例;其中15例留置内支架,8例装入192Ir内放疗管;严重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者术前经皮肝穿刺肝内胆管引流(PTCD)共6例,且术后继续停留导管并定期注入抗癌药物;复发病例争取再次手术2例;在数字减影技术(DSA)配合下行肝动脉栓塞(THAE)2例;先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后置入金属内支架3例。结果:存活期最短7个月,最长9年3个月,平均12.9个月。结论:肝外胆管癌应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术前PTCD有利于减轻阻塞性黄疸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诊断价值高于B超和CT,术后继续留管可行腔内化疗。  相似文献   

9.
邹奇 《中外医疗》2009,28(8):64-65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中联合肝叶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胆管癌手术治疗中联合肝叶切除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据Bismuth分型法,Ⅰ型1例,Ⅱ型3例,Ⅲa6例,Ⅲb型10例,Ⅳ型12例。其中24例行根治性切除手术,8例行姑息性切除。结果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其1、2、4年存活率分别为84.3%、59.3%、18.8%,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5年。本组9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1%(9/32),无手术死亡情况发生。结论胆管癌联合肝叶切除可获得较好的远期存活率,但须采取正确的术前评估手段,根据临床Bismuth分型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点对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引流术组以低分化和黏液腺癌病例为主,共28例,占该组的73.68%,而切除术组以高分化腺癌为多。引流术组38例全部存在转移,切除术组8例有转移。本组42例I型、II型、部分III型行肝门胆管癌手术切除,13例III型和25例Ⅳ型肝门胆管癌病例仅能作姑息性引流术。切除术组平均生存期(24.63±5.21)个月,引流术组平均生存期(12.27±4.33)个月,两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组织学特点、肿瘤转移及病理分型影响着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1.
HIF-1、VEGF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IF-1、VEGF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肝门部胆管癌及20例非癌胆管组织中HIF-1、VEGF的表达。结果45例肝门部胆管癌中HIF-1、VEGF的表达率分别为68.9%(31/45)和62.2%(28/45),非癌胆管组织中HIF-1、VEGF的表达率分别为0和15%(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部胆管癌中HIF-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它们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Bismuth分型无关(P〉0.05)。HIF-1、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HIF-1、VEGF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共同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一定作用,联合检测可判断转移潜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Ⅳ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有明确病理诊断的77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予以随访。结果:单因素分析娃示:不同术式、肿瘤分化程度、转移范围、术后是否化疗、有无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相关(P〈O.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转移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不同术式(P〈O.05)是影响Ⅳ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脏器切除组患者较姑息切除和未切除组患者有较好的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结论:单器官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及予积极手术切除联合术后化疗是提示Ⅳ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1,ALDH-1)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IMPC伴淋巴结转移103例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结转移(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IDC-NOS)110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所有入选病例术前均未经放、化疗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组肿瘤原发灶和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癌组织中ALDH-1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①IMPC组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 ALDH-1阳性表达率[原发灶37.9%(39/103);淋巴结转移灶47.6%(49/103)],明显高于IDC-NOS组[原发灶21.8%(24/110);淋巴结转移灶23.6%(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状态、PR阴性状态、HER2过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③与IDC-NOS组相比,IMP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 ALDH-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乳腺IMPC转移淋巴结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P=0.005)。结论 ALDH-1可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且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导致IMPC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术后淋巴结病理标本进行重新评估,对临床病理资料、生存期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 long-rank检验和Cox模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7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肝切除术后患者中39例有淋巴结被膜外侵犯,21例有多发肝转移灶,30例肝转移灶直径≥2 cm,34例肝切除术切缘范围≥1 cm,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9例淋巴结被膜外侵犯病例,男女比例为1.05∶1,26例发生在结肠,21例为同时性肝转移,淋巴结被膜外侵犯与性别、年龄、原发灶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肝转移程度、肝转移灶直径等无关,但与肝转移时间(P =0.037)、淋巴结转移数目(P =0.001)、肝转移灶数目(P =0.000)显著相关。(3)结直肠癌肝转移后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6(4~84)个月,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为54(22~84)个月,淋巴结被膜外转移阴性患者为19(16~22)个月,淋巴结被膜外转移阳性患者为11(4~22)个月,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699,P <0.01)。(4)淋巴结数目(P =0.021)、淋巴结被膜外侵犯(P =0.002)、术前术后辅助化疗(P =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被膜外侵犯为影响肝转移灶切除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区域淋巴结的被膜外侵犯是肝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治疗Ⅰb2~Ⅱb期子宫颈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Ⅰb2~Ⅱb期子宫颈腺癌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研究组24例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或奈达铂化疗1~2个疗程后行广泛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患者化疗前后的肿瘤变化情况及2组患者的术后淋巴结转移、宫旁脉管癌栓、宫颈浸润、出血量、手术时间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新辅助化疗能够使肿瘤体积较化疗前缩小或消失,临床有效率高达70.8%。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80±30)min和(200±3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0±50)ml和(450±50)ml,研究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和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宫颈深层间质浸润发生率分别为37.5%和 70.0%,脉管癌栓发生率分别为25.0%和55.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5%和40.0%,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阴道切缘率分别为0.00%和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手术治疗Ⅰb2~Ⅱb期子宫颈腺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2例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128层CT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成像方法包括动态容积扫描及CT工作站的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内胆管树枝状扩张。6例(35.99%)表现为管壁浸润型:4例(33.33%)表现为结节肿块型;2例(16.67%)表现为乳头状型。利用EBW工作站后处理技术清楚显示了肝门部胆管癌病变本身情况及临近结构受累及情况,胆管造影下的CT三维重建技术完整显示了胆管树及左、右肝管受侵狭窄情况。结论128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对于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肿块的部位、大小、密度、局部扩散、血管有无受侵犯、淋巴结及邻近器官是否受累、有无远处转移、胆管扩张程度及有无腹水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128层螺旋CT对肝门部胆管癌全面的影像学观察与分型,对估计预后及临床治疗方法、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LVD)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揭示食管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59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同时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结合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食管癌组织淋巴管密度(31.21±11.47)较正常组织(11.71±4.70)明显增高(P〈0.01)。淋巴结转移组VEGF-C/LVD显著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1,P〈0.05)。淋巴结转移组术后2年生存率(33.42%)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6.93%)(P〈0.05),VEGF-C阳性组术后2年生存率(26.69%)显著低于VEGF-C阴性组(66.95%)(P〈0.01)。结论食管癌组织VEGF-C和LVD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肿瘤组织可能通过调控VEGF-C促进淋巴管的生成,为肿瘤的淋巴转移提供通道,进而影响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肺癌中不同形式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后病检证实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病例56例,统计纵隔淋巴结的具体转移情况并分为:(1)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与非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2)跳跃式转移组与非跳跃式转移组;(3)1组淋巴结转移组、2组淋巴结转移组及3组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各相应组的生存情况。结果: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与非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跳跃式转移组生存情况较非跳跃式转移组差(P<0.05)。纵膈淋巴结转移组数越多预后越差,尤其是伴有3组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P<0.01)。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形式与预后相关,跳跃式转移及转移组数多的病例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