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测定对鉴别肝硬化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44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51名健康成年人血清RBP的含量,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患者血清RBP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组(P<0.01);胃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RBP的含量(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RBP能及时的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及肝脏的合成代谢功能,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鉴别肝硬化失代偿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总胆汁酸水平。结果:肝硬化失代偿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总胆汁酸(30.75±28.70)μmol/L,显著高于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4.80±3.87)μmol/L及正常对照组的(4.50±3.60)μmol/L(P<0.01)。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简单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脂酶对鉴别肝硬化失代偿及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病例110例,分析其入院时的血清胆碱脂酶值。结果: 肝硬化组血清胆碱脂酶为(98.96+43.15)u/L,消化性溃疡组血清胆碱脂酶为(238.86 ±51.8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血清胆碱脂酶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一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总胆汁酸(TBA)水平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73例(肝硬化出血组),肝功能分级A级58例,B级119例,C级96例。选取同期无肝硬化病史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2例(非肝硬化出血组)。选取无肝硬化病史的健康志愿者6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PA、ChE、TBA水平,分析血清PA、ChE、TBA水平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出血组的血清PA、ChE水平低于非肝硬化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出血组的血清TBA水平高于非肝硬化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C级患者的血清PA、ChE水平低于B级和A级(P<0.05)。C级患者的血清TBA水平高于B级和A级(P<0.05)。血清PA、ChE水平与肝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s=-0.553,rs=-0.439,P均<0.05)。血清TBA水平与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s=0.628,P<0.05)。结论:肝硬化门...  相似文献   

5.
朱玉  王启之  燕善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61-1562,156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终点法、溴甲酚绿法、丁酰硫代胆碱/铁氰化钾法检测81例不同程度(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5名正常人(对照组)的RBP、PA、ALB、CHE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RBP、PA、ALB和CH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程度由轻到重患者血清RBP、PA、ALB和CHE均依次降低(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RBP、PA、ALB和CHE能更好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412例,根据上消化道出血与否分为上消化道出血组(n=218)和未出血组(n=194).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变特点,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饮酒史、消化道出血史、病程、Child-Pugh评分、白蛋白(ALB)水平、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消化性溃疡、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有无腹水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胆碱酯酶(cholineesterase,CHE)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200例肝脏疾病患者与在本院体检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肝病组、对照组。对肝病组与对照组实施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清RBP、PA、TBA、CHE、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比较肝病组与对照组的各项血液生化检测指标,并比较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患者的各项血液生化检测指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各项血液生化检测指标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肝病组的RBP、PA、CHE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TBA、ALT、AST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RBP、PA、TBA、CHE、ALT、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RBP、PA、CHE与肝脏疾病呈负相关,TBA、ALT、AST与肝脏疾病呈正相关。结论 RBP、PA、TBA、CHE与肝功能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可对肝脏疾病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胆碱脂酶(CHE)水平联合检测对慢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98例慢性肝炎患者为肝炎组,另选同期9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RBP、PA、CHE因子水平,分析其单独与联合检测对慢性肝炎的诊断效能。结果肝炎组血清RBP、PA、CH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单独血清RBP检出阳性218例,血清PA检出阳性214例,血清CHE检出阳性211例,联合血清RBP、PA、CHE检出阳性294例;联合血清RBP、PA、CHE检测准确度、阳性检出率高于单独检测,漏诊率低于单独检测(P<0.05);联合血清RBP、PA、CHE检测特异度、误诊率与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PA、CHE水平在慢性肝炎患者中异常降低,3种因子联合检测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前白蛋白(PA)的变化及诊断意义。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收集到的150例肝病患者及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RBP与PA;上述标本再用溴甲酚绿法检测白蛋白(ALB),把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各型肝病中RBP、PA及ALB的水平变化规律。结果各组血清RBP、PA、ALB水平均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深而明显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BP及PA的灵敏度优于ALB。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RBP及PA的水平可以帮助正确评价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对各种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效果,探讨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方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临床护理路径)和对照组75例(常规综合护理),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7%,总满意率为97.3%,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合理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满意度,有利于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清前白蛋白(PA)、血浆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在各组肝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四项指标在肝脏合成蛋白功能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122例肝病患者及36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RBP、PA水平;用溴甲酚绿法检测ALB;用速率法测定CHE活性。结果血清RBP、PA、CHE含量在各组肝病中均低于对照组(P<0.01);ALB含量除急性肝炎偶见降低外,其他各组肝病亦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RBP、PA、ALB、CHE异常率随肝脏损伤加重而增高,ALB在急性肝炎组异常率较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RBP、PA及CHE浓度测定较之血清ALB浓度测定,更能及时地反映肝脏细胞合成蛋白能力。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肝脏合成功能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对评价肝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片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老年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在使用止血、补充血容量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胶囊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出血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第5天、半个月和1个月出血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片可明显提高对老年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降低出血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试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作用于慢性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慢性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奥曲肽、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麦注射液、三七粉治疗。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止血时间、输血量以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联合治疗慢性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整体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方式对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血凝酶、奥曲肽以及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微的腹胀、恶心等,经处理后可消除,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消化性溃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采用联合用药方式进行抑制胃酸和止血的治疗效果明显,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特利加压素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观察组联合特利加压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外周血细胞和肌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RBC、Hb和血肌酐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特利加压素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能有效的改善临床疗效,临床运用效果较佳,值得在临床中实施。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春芬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31-131,134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3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居首位,占51.3%,其次是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和消化性溃疡出血分别占20.5%和12.8%.经对症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停止33例(84.6%),出血减少或虽经治疗出血量没有减少自动出院者5例(12.8%),因失血性休克,肝昏迷而死亡1例(2.6%).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除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原因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也是其重要的原因.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在治疗上主要是针对门脉高压和胃黏膜的治疗,同时还要兼顾肝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前白蛋白(PA)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RBP和PA水平,同时以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对照.结果 血清RBP和PA水平与肝脏受损害程度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逐步加重RBP和PA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且均以重型肝炎水平最低.结论 血清RBP和PA的水平与肝脏功能的损害相关,随着肝病的加重两者水平逐渐下降,可以作为反映肝脏早期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滕志青  王同莉 《吉林医学》2014,(23):5209-5209
目的:分析胃镜介入治疗后联合常规三联疗法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替硝唑三种药物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取去甲肾上腺素行镜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后,采用胃镜介入治疗联合常规三联疗法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卢慧  张敏  张家庆  李健  刘萍 《安徽医学》2019,40(2):137-140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 Ⅱ)水平及PG Ⅰ/PG Ⅱ比值(PGR)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01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MHD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门诊常规透析且无出血并发症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PG Ⅰ和PG Ⅱ水平,计算PGR。比较两组患者PG Ⅰ、PG Ⅱ、PGR及其他指标的差异,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PG Ⅰ、PG 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尿素氮、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高水平PG Ⅰ、PG Ⅱ是MHD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 <0. 05); ROC分析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11、0. 758。结论 MHD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PG Ⅰ、PG Ⅱ浓度较高,血清PG水平可能对MHD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体液、营养、无机盐补充,对照组以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以泮托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24 h内的出血频率、两种胃蛋白酶原比例(PGⅠ/PGⅡ)和胃液pH值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出血频率、PGⅠ/PGⅡ和胃液pH值的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消化道出血,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