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CDIE)的外科治疗,为临床治疗此少见难治疾患提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CDIE病例,对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CDIE 8例,7例经开胸直视手术下取出起搏电极导线,术中均发现起搏电极导线上明确赘生物形成,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合并主动脉瓣赘生物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临时心外膜起搏保证基本心律,感染完全控制后再次植入起搏装置,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107个月,无一复发。结论开胸心内直视手术取出起搏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是治疗CDIE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心脏节律管理装置适应证的不断扩大,该类装置引起的感染问题日益凹显。国外文献显示,心脏节律管理装置的感染率在0.13%~19.9%,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约占10%叫虽然感染性心内膜炎所占比例不高,但因其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过去考虑到潜在菌栓栓塞的风险,这类患者通常采取外科开胸的方式拔除电极导线。随着技术的成熟、工具的改进,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电极导线已成为可能。但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护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我科于2018年6月9日收治1例因起搏器植入术后反复寒战发热、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68岁,因双腔起搏器术后5年,反复寒战、高热3个月入院。起搏器囊袋表面皮肤完好。血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起搏电极导线及瓣膜赘生物形成。诊断为无囊袋感染的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选择外科开胸移除起搏装置,彻底清除赘生物,同时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复发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律植入装置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相关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心律植入装置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发生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中男性44例(78.6%),女性12例(21.4%),年龄(66±13)岁。有囊袋感染清创史的35例(62.5%),有起搏器更换史23例(41.1%),深静脉置管2例(3.6%),糖尿病史11例(19.6%),乙肝病史5例(8.9%),肿瘤史2例(3.6%)。56例中1例患者因重症感染死亡,余55例患者均行电极导线拔除治疗,其中12例为外科拔除。术中发生心脏压塞3例(5.5%),肺栓塞1例(1.8%),再植入患者27例(49.1%),无一例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囊袋感染后保守清创治疗与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直接相关,一旦明确诊断应行电极导线拔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5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经静脉途径移除的、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患者资料,通过总结电极拔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内感染的复发情况,评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在152例移除电极导线的病例中,经静脉途径移除、且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存在心腔内赘生物6例,共成功拔除电极导线16根(一根为ICD除颤电极),手术操作过程无死亡发生。1例拔除导线即刻出现急性心包压塞,1例术后出现不需外科干预的肺栓塞。结论对于大的中心、有经验的术者,借助特定的工具经静脉途径拔除心腔内存在赘生物的起搏和除颤电极导线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极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永久起搏器或ICD顽固性感染患者的157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先采用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未成功的换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分析电极置入时间长短、电极类型、患者年龄对拔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拔除心房电极导线63根,右室电极导线75根,左室电极导线9根,ICD电极导线10根。拔除成功率100%。置入1年内、1~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86.4%、76.2%以及43.5%。不同电极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永久起搏器或ICD电极导线的成功率较高,且不受电极类型及患者年龄影响,但随着电极置入时间的延长,其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期进行起搏系统感染移除及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 连续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感染起搏系统移除并同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 并分别在术后1、3、6个月进行常规随访, 监测无导线起搏器电学参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 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赘生物等。结果纳入同期手术患者5例, 均为男性, 年龄(74.80±15.83)岁, 3例为单纯囊袋感染, 2例为囊袋感染合并血行感染。手术策略顺序:4例先行临时起搏, 再行感染起搏系统完全移除, 最后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1例患者先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再行感染起搏系统完全移除。5例患者术前复查血培养均为阴性, 无血行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表现, 均成功完全拔除所有导线, 术中导线头尾端培养、术后血培养均为阴性。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从右股静脉穿刺至移除递送系统时间为(41.20±11.36)min。其中1例心室导线拔除后三尖瓣反流加重, 余未见其他手术并发症。随访(6.00±3.79)个月, 无导线起搏器电学参数稳定。随访中, 无再发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单纯右心系统受累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7月间连续手术治疗的45例单纯累及右心系统的心内膜炎患者,平均年龄(38.5±14.7)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28例患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畸形,3例有永久起搏器电极,14例患者未合并心脏畸形,1例患者有静脉注射毒品史.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3例、Ⅲ级30例、Ⅳ级2例.手术清除心内赘生物、修补合并的心内畸形、行三尖瓣修复31例,三尖瓣置换3例,肺动脉瓣修复10例.主动脉阻断(65.5±34.4)min,体外循环时间(95.6±46.7)min.结果 术后平均住ICU时间(3.8±2.7)d.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4例,肾功能不全8例,切口裂开1例.无住院死亡.随访(3.9±2.4)年,心功能Ⅰ~Ⅱ级,2例出现三尖瓣中度反流,1例肺动脉瓣中度反流.结论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高侵袭性病原菌感染患者,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应用激光鞘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应用激光鞘技术拔除电极导线,年龄(63.4±17.1)岁,其中男性27例(77.1%),共拔除电极导线77根,平均植入年限10(4~26)年,其中除颤电极导线13根(16.9%)。拔除原因分别为囊袋感染25例(71.4%),电极故障5例(14.3%),菌血症3例(8.6%),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5.7%)。应用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7.1%,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死亡及外科干预的主要并发症。结论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起搏及除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7岁,存在多种慢性疾病。起搏器更换术后3年囊袋感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因经局部伤口拔除电极困难,且患者不能耐受外科开胸直视下取电极,笔者采用局部彻底清创,持续严格正规静脉应用抗菌素约5周,成功治愈。  相似文献   

11.
2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膜有赘生物,内科长期应用敏感抗菌素治疗无效。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拔除起搏电极,同时清除心内膜赘生物,术后均康复,至今未再安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下腔途径应用抓捕器Snare拔除电极导线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snare拔除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应用下腔装置snare拔除电极导线,年龄(68±13.3)岁,其中男性44例(81.5%),共拔除电极导线110根,其中心房电极45根(40.9%),右室电极57根(51.8%),除颤电极2根(1.8%),左室电极6根(5.5%)。平均植入年限9(2~27)年。其拔除原因分别为囊袋感染44例(81.5%),菌血症5例(9.3%),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5.5%),电极故障2例(3.7%)。应用snare拔除电极导线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4.4%,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死亡及需外科干预的主要并发症。结论下腔装置Snare拔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腋静脉穿刺植入与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538例具有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对比分析两种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对同期入院因起搏器囊袋感染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的47例患者和81例起搏器升级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比不同植入途径心内膜电极导线拔除成功率和增加心内膜电极导线的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5%(268/272) vs.98.9%(263/266),P>0.05; 13.2%(36/272) vs.13.9% (37/266),P>0.05].其中,对照组发生锁骨下静脉挤压综合征1例,气胸5例,实验组无一例发生气胸和锁骨下静脉挤压综合征.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的拔除成功率及新增电极导线的植入成功率均高于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17/18)vs.86.2%(25/29),P<0.05;97.2%(35/36)vs.88.9%(40/45),P<0.05].结论 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安全可行,并为可能的电极导线拔除和起搏器升级增加心内膜电极导线预留更大的解剖空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15.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律植入装置相关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16例心律植入装置相关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59±1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5例(93.8%),血培养阳性12例(75.0%),其中表皮葡球菌4例(25.0%)为最常见病原菌。16例经胸超声检查均发现赘生物。9例在经静脉途径移除心律植入装置基础上给予抗感染治疗,7例在外科开胸直视手术下移除心律植入装置的基础上给予抗感染治疗,1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病原菌。完全移除感染装置是心律植入装置相关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起搏器,植入导线通常都是经上腔静脉途径。如导线无法到达上腔静脉,选择开胸途径植入心外膜电极是一种选择,但患者往往不愿接受开胸手术。此时,经股静脉或髂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是一种有效的备选方法。笔者在新加坡学习期间,见证经髂静脉途径植入ICD和起搏器各1例。  相似文献   

18.
3例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PIE)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摘除电极及赘生物,术后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PIE的患者行心脏手术,取出电极及赘生物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CIED)导线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CIED患者(导线断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导线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6例导线徒手拔除,15例应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1例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2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博装置,2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证,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果:所有导线均完全拔除,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静脉途径拔除CIED导线是根治心律起博装置导线相关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运用多种器械和技术在复杂病例的应用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25岁,17年前行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为更换起搏器入院。经静脉途径行起搏器电极拔除过程中因电极老化发生电极断裂,采用经股静脉下腔静脉拔除电极失败,改为胸腔镜经右房切开在直视下最大程度剪除残余电极。后重新安装希蒲系统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