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耳后皮肤扩张法施行耳再造的效果.方法 通过耳后皮肤埋置扩张器,注水扩张,第二期切取肋软骨制作耳支架,用扩张的皮瓣包裹,持续负压吸引耳廓成型,三期手术时进行耳垂转位,加深外耳道,完成耳廓再造.结果 用该方法完成小耳畸形耳廓再55例,随访6个月至2 a,除有5例出现扩张器外露、感染及耳软骨外露效果不佳外,除50例效果满意,再造的耳廓位置、大小、角度、外形与对侧耳廓基本对称.结论 耳后皮肤扩张的方法可有效解决耳造皮肤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95年2月~1996年2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行耳廓再造71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随访半年以上的病例中,除2例因皮片成活不良,疤痕挛缩造成耳颅沟变浅外,其余大部分病例再造耳轮廓清楚,立体感强,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1例,其中男55例,女16例,先天性小耳(无耳)畸形65例,外伤2例,烧伤2例,左侧20例,右侧46例,双侧5例,年龄6~40岁,平均12岁。2 手术方法2.1 埋植扩张器 根据拟再造耳的大小、位置及局部皮肤的情况,一般选用50ml肾形扩张器,切除残耳软骨,残耳下部保留作…  相似文献   

3.
每次反复注水快速皮肤扩张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自1988年以来,我们对96例组织缺损与器官缺失的病人采用皮肤扩张术进行修复与重建,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两种耳支架联合扩张器法行耳廓再造的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分别采用自体肋软骨和M edpor多孔聚乙烯作为耳支架行耳廓再造38例。结果38例中35例再造效果理想,其中采用自体肋软骨支架外露1例,经二次手术修整后,效果满意;采用M edpor支架外露2例,其中1例经二次手术修整后,效果满意,另1例发生排斥反应,后取出支架,手术失败。结论自体肋软骨和M edpor两种耳支架联合扩张器法行耳廓再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耳再造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恰当选择术式,均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7.
8.
为了证实缩短扩张周期的可行性,我院处95年以来,采用皮肤软组织快速扩张法为22例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畸形的病人进行了治疗,疗效满意,并明显缩短扩张 周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耳后皮肤软组织扩张+Medpor耳支架在全耳再造中的应用。方法 小耳畸形耳后乳突区皮肤软组织进行扩张,植入Medpor耳支架,行耳再造。结果 对7例7只小耳畸形行外耳再造,术后随访6mo-la,效果均满意。结论请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再造后,除假体支架质硬,需要长期保护外,未见明显毒副反应,耳外型较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再造方法。  相似文献   

10.
韦福依 《重庆医学》2013,(35):4284-4285,4288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法耳再造术在先天性小耳廓中的应用及影响疗效的并发症分析。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耳廓患者57例,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观察组使用多孔高密度聚乙烯(medpor)支架和引流容积大的引流装置,对照组使用自体肋软骨支架和引流容积小的引流装置。结果 57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观察组并发症中颅耳角狭窄、两侧耳廓不对称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6、12、24h的负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12、24h的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肤扩张法耳再造术应用于先天性小耳廓成功率高,使再造耳具有立体感,各形态清晰,患者满意。采用新材料和大容积引流装置可减少并发症,更好地确保疗效。  相似文献   

11.
皮瓣重复扩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显杰  鲁开化  艾玉峰  郭树忠  韩岩 《医学争鸣》1999,20(11):1003-1005
目的:为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在1次扩张的基础上,采用理复扩张法,它所括3种类型(1)直接接力扩张法;在第1次扩张的皮瓣转移愈合后,同时在此皮瓣下植入扩张器,行再次扩张。(2)间接接力扩张法;在第1次扩张的皮瓣转移愈合后,经一般时间再此皮瓣下法:在第一次扩张的皮瓣转移愈合后,经一段时间再此皮瓣下植入扩张器,行再次扩张。(3)异位接力扩张法;将扩张后皮瓣从一个解剖区转移到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速螺旋扩弓器扩大腭中缝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2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运用快速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大腭中缝,在扩弓前和扩弓后均拍摄头颅后前位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其上颌骨宽距,归纳总结出制作快速螺旋扩弓器的经验、临床矫治的时机及最佳的加力方式。[结果]12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全部成功打开腭中缝,测量后发现,所有病例扩弓后上颌骨宽距较扩弓前均有增大,其中最大为6.15mm,最小为3.17mm,平均增大4.82mm。扩弓时间一般为14~28d。[结论]在青春迸发期前期的病例运用快速螺旋扩弓器扩大腭中缝具有疗效肯定、不易复发、疗程短、避免拔牙且制作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适合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烧伤后用耳后筋膜瓣行耳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烧伤后在耳后有扁平状瘢痕的情况下,利用耳后筋膜瓣行一期耳再造.方法在耳后做横T形切口,掀起耳后筋膜瓣包裹软骨支架,筋膜瓣上游离植皮.耳后供瓣区瘢痕皮肤缝合.结果本组病例17个残耳经过耳后筋膜瓣行耳再造,经3个月到2年的随访,其颅耳角恢复,功能外观明显改善.结论耳后筋膜瓣因其丰富的网状血管吻合,较其它治疗方法更简便,不损伤知名血管,创伤小,位置隐蔽,是很好的耳再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皮肤扩张-自体软骨移植行耳廓成形术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颅侧区皮肤扩张、自体肋软骨作耳廓支架行耳廓成形术36例,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36例行耳廓成形38只,结构清晰,外形满意,儿童期成形的耳廓稍有增大,耳颅角稳定在30°~45°。结论: 皮肤扩张-自体软骨移植成形的耳廓形态逼真、稳定,是一种好的耳廓成形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方法和应用体会。方法借助于扩张器的扩张作用获得“额外”的皮肤、软组织用以修复邻近的缺损而不需要皮肤移值。结果临床应用14例。失败1例(7.1%),成功13例(92.9%),成功患者的满意率为92.4%。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组织缺损具有独特的修复效果。对适应症、并发症及手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皮肤扩张术在面部皮肤缺损病变整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126例大小8-25cm^2面部皮肤缺损病变,采用快速皮肤扩张法,设计面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结果:注水过程7-14天内完成,平均皮肤扩张面积39%。120例扩张皮瓣柔软,厚薄均匀,色泽与周围皮肤一致,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快速皮肤扩张术克服了常规扩张法疗程长,并发症多的缺点,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修复面部皮肤缺损方法,正确的扩张器选择,合理安排注水过程及正确的扩张后皮瓣设计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并比较成年人手术辅助快速扩弓(SARPE)和种植钉辅助快速扩弓(MARPE)的效率。 方法 选取上颌宽度不足成年人16例,按照扩弓方式分为SARPE 组(n=9)和MARPE组(n=7)。扩弓前及扩弓结束保持3个月后拍摄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中行三维重建,并对扩弓前后骨性宽度、支抗牙倾斜度、牙槽高度及厚度进行评价。 结果 SARPE组和MARPE组扩弓后骨性宽度明显增加,表现为腭中缝、鼻腔、鼻底、颧上颌缝处宽度增加(P<0.05)。与SARPE组相比,MARPE组上颌第一磨牙处鼻腔宽度变化量较大(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RPE组和MARPE组中支抗牙均发生颊倾(P<0.05)。SARPE组和MARPE组颊侧牙槽高度及厚度扩弓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ARPE和MARPE均有明显的骨性扩宽效应,MARPE较前者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 背景] 耳郭再造方法多种多样.[ 病例报告]1998 年4 月收治1 例双耳烧伤缺损患者.先做耳后皮肤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完毕后,掀起皮瓣和筋膜瓣,将雕塑的软骨支架植入于两瓣之间.术后皮瓣因远端血运障碍而坏死、软骨支架外露,经过适当处理后愈合.再造另一侧耳时注意到皮瓣血运问题,没有出现并发症.[ 讨论] 应为皮肤扩张提供足够的皮瓣以利于包裹软骨支架、显露外形,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证实缩短扩张周期的可行性,我院自95年以来,采用皮肤软组织快速扩张法为22例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畸形的病人进行了治疗,疗效满意,并明显缩短扩张周期.我们认为在进行快速扩张时要根据病人有无疼痛并结合皮肤血运情况决定注水量.完成注水过程后应视扩张程度维持1周~2周,以减少皮肤的收缩程度,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肤组织扩张的最佳方法.方法从多方面对1996~2002年间118例患者221个扩张器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回顾性分析.结果除头部外、面、颈、胸、肩背与四肢皮肤扩张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感染是威胁皮肤扩张的最常见因素.扩张速度以常规扩张为主.结论头部并发症较少,皮肤软组织扩张围手术期要注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同时要综合考虑I期手术的切口设计,囊腔分离的层次、范围及扩张速度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