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0岁,因腹胀,大便困难,大便变细伴有粘液及鲜血3个月,病情逐渐加重而就诊,于1989年8月28日入院。曾于1987年因宫颈鳞癌接受放射治疗,用60C0后装治疗5,000CGY/6~7周,腹部四野照射5,500CGY/6~7周。入院后先后进行纤维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发现距  相似文献   

2.
慢性放射性肠炎是腹部恶性肿瘤经放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常发生在治疗后半年至2年之间,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原发、复发肿瘤及良性炎性病变,从而造成患者治疗和恢复的延误。文中基于影像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慢性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7例因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症而入院的患者外科治疗结果和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 7例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因伴肠梗阻、小肠穿孔、直肠出血分别行肠切除吻合、短路手术及Miles手术.2例病人术后早期并发肠外瘘,其余5例术后顺利恢复.结论 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治疗中肠切除吻合术是理想术式,但对一些腹腔粘连严重或手术风险性高的病人,短路手术是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肠炎(RE)是腹盆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导致的肠道最严重、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受累肠道病变广泛、复杂、迁延不愈,治疗难度极大,效果欠佳,严重者可形成短肠综合征。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功能十分广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放射所导致的R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RE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CRE)外科治疗方法,以及各种外科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5例CRE患者平均手术1~5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1期肠切除吻合患者21例,短路吻合术和结肠造口术患者17例,永久造瘘术7例,比较每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45例临床治愈43例,死亡2例。其中,1期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全部临床治愈;短路吻合术治疗,全部临床治愈,结肠造口术治疗痊愈5例,死亡2例。45例患者共治愈43例,死亡2例,有效率为95.6%。结论 CRE临床上常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机体情况和腹腔疾病状况对术式进行正确的选择,手术时病变部位的正确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肠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放射性肠炎是腹腔、盆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经过放射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以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目前临床上以营养支持、黏膜保护剂、生长抑素、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治疗为主,暂无统一的临床治疗方案。该文主要是对其临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如内科药物、高压氧、内镜治疗、手术等进行综合性综述,以求于探索并制订出有效可靠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硫糖铝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4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临床资料 2001-03/2002-12我科收治确诊为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宫颈癌患者87例,年龄25~76(47.6±11.2)岁,均否认有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8.
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效东  蔡建英  汪永钦  杨莉 《重庆医学》2006,35(11):1025-1026
目的讨论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4年我院经手术治疗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小肠慢性放射性肠炎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随访8个月~5年,效果满意.结论慢性放射性小肠炎是一个进行性的疾病过程,主要因肠管狭窄引起肠梗阻、肠瘘、肠穿孔、出血宜手术治疗,受损小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或旁路吻合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炎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宫颈癌接受放射治疗至少6个月但不足2年的患者粪便样本,通过临床放射性肠炎诊断、改良的炎症性肠病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 IBDQ)及Vaizey问卷的评估,将患者分为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轻微毒性组(mild, M)和症状较重的严重毒性组(severe, S)。用16S rRNA测序方法对粪便样本提取的DNA进行测序及生物统计学分析,分析指标包括α多样性、β多样性、分类学组成分析、分类等级树图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效应量(LDA effect size, LEfSe)。结果:从物种多样性来看,M组α多样性大多数指标高于S组,尽管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也一定程度地表明了物种多样性低与肠道症状较严重之间的相关性。两组之间β多样性在分布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两组之间微生物特征的不同。从物种组成来看,在菌门的水平上M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 66.5%(M)vs.56.0%(S)]更高,而变形菌...  相似文献   

10.
鲍光明  赵孝琴 《浙江医学》2008,30(7):740-741
放射性肠炎是指因腹腔及盆腔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小肠、结肠和直肠的放射性损伤。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发生在放射治疗后早期,亚急性期发生在放射治疗后2~12个月,慢性期发生在12个月以后。随着放射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肠炎的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删。慢性放射性肠炎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为腹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或辐射事故中遭受意外照射所引起的肠道损害,可累及小肠、结肠及直肠。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目前治疗上以黏膜保护剂、益生菌、激素等药物为主,但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对于RE的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现就RE的内科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扶正活血清热方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OD在扶正活血清热方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ARE)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8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8只/组),即空白对照组(BC)、生理盐水组(PS;9g/L)、地塞米松组(DS;1.425mg/kg)、扶正活血清热方高、中、低剂量组(HF、MF和LF;16.67g/kg、12.5g/kg和8.33g/kg)。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生理盐水或相应药物灌肠干预5d(5毫升/只),7d后麻醉采血测定血清中SOD活性,取放射区域直肠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学变化证实DS、HF和MF组均可有效治疗模型大鼠ARE;DS和MF组血清中SOD活性水平略低于BC组(P〉0.05),但明显高于PS和LF组(F=14.199,P〈0.001)。结论有效维持体内SOD活性的正常水平可能是扶正活血清热方治疗ARE作用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扶正活血清热方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ARE)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受试大鼠随机分为4组(8只/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扶正活血清热方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组大鼠于成功造模后第2天开始分别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灌肠干预5 d(5毫升/只),于照射后第7天,麻醉后大鼠经采血测定其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组血清中CAT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F=23.79,P〈0.01)。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组血清中MDA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F=36.41,P〈0.01)。结论扶正活血清热方可能通过下调受损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来治疗放射性肠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中西药灌肠治疗直肠癌术后放射性肠炎,预防和减少直肠阴道瘘的发生。方法:对20例直肠癌术后放疗并发放射性肠炎的病人采用甲硝唑100ml中加入云南白药1.0,地塞米松10mg混合成灌肠液保留灌肠,1次/d,疗程2周,同时输注消炎保肝药物治疗。结果:无直肠阴道瘘发生,放射性肠炎患者20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甲硝唑云南白药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患者耐受性和医从性较好,使用方便安全,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头翁汤组和大黄素组。采用6MV高能X射线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7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相关的形态学指标,并测定小肠组织匀浆NO含量、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 大黄素组大鼠肠组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大黄素组肠组织匀浆NO含量及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与白头翁汤组比较,NO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及MD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黄素可明显升高小肠组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减少组织NO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及组织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6.
NO对放射性肠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对放射性肠炎的影响。确定NO是否参与了放射性肠损伤。方法 用硝酸还原酶特异性地将NO3^-还原为NO2^-。通过显色深浅测定其浓度的高低,从而判断肠组织匀浆中NO的含量。并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放射性肠损伤后,肠组织匀浆NO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并且肠绒毛紊乱,炎性细胞增多,粘膜厚度变薄,腺体被破坏。结论 NO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发展有关。硝酸还原酶法在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茜 《甘肃医药》2013,(12):892-893
目的:观察应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和山莨菪碱治疗慢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就诊的慢性肠炎患者8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给予对照组以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如患者出现腹部不适可加服山莨菪碱;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甲硝唑片联合治疗,2周后对比观察疗效,随访半年后对比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2%,治疗组的半年复发率11.1%,对照组23.8%,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和山莨菪碱治疗慢性肠炎疗效显著,具有在临床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创伤性脑外伤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尚未对脑外伤患者开展常规性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检查,致使许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文章就近年来创伤性脑外伤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病情况、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