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VI型按需起搏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感知功能。VVI起搏器的感知功能是指当有自身心搏时 ,心腔内的电极感知自身心搏的R波 ,而抑制起搏器电脉冲信号。心室R波能否被起搏器感知电路感知 ,决定下列因素 :①起搏器的感知灵敏度 ,②心脏自身激动产生R波振幅的大小 ,③从心肌组织经电极将此自身激动电信号传入至起搏器感知电路。因此 ,感知灵敏度是感知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作者对植入的30例复合双极感知型VVI起搏器 ,50例单极感知型VVI起搏器进行随访 ,将复合双极VVI起搏器与单极VVI起搏器的感知度在动态心电图上进行对比观察 ,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3 2 5 双灶按需型起搏器 (DDI) DDI系双腔起搏和感知、不跟踪型起搏器 ,它属于房室顺序起搏及房室顺序感知的抑制型起搏器。其分解式为A/VA/VI/O/I,相当于AAI+VVI。这种起搏器有两个相关的脉冲输出电路 ,可按先后顺序发放心房和心室脉冲 ,使房室顺序起搏。还有两个感知电路 ,能分别感知心房和心室的电信号。感知心房波后将抑制心房脉冲的发放 ,但不触发心室脉冲的发放。由于心房感知不能使心室发生跟随 ,故不影响心室脉冲的频率及节律 ,这点与VAT、VDD及DDD不同。心室感知后可抑制心室脉冲的发放。实际上DDI是DVI的增强型 …  相似文献   

3.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4.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5.
<正>人工心脏起搏器作为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已有50年时间。从最初仅有起搏功能的VOO(电极导线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具有感知功能的单腔起搏器(single-chamber ventricular demand,VVI)发展到现在的具有频率应答功能和心室起搏管理功能的双腔起搏器(dual-chamber demand,DDD)和左右心室同步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女,74岁。因头晕、乏力就诊。2 a前诊断为冠心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偶发室性早搏,心室率35~42次/min,安装了VVI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0.5 a起搏功能、感知功能良好,术后仍偶有室性早搏间断服用胺磺酮。本次因胸闷、头晕来诊,做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室率42次/min,室性早搏。起搏脉冲信号以60次/min的频率发放,其后无相关的QRS波群,起搏器处于不起搏状态,考虑为起搏器失效。分析原因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起搏器及系统故障,包括电池耗竭,电极移位,导线断裂脉冲发生器电子原件失灵等。第二种情况心肌本身原因导致起搏阈值增高,如某些疾病,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药物的作用等。经过程控分析得知:起搏电压、频率、脉宽、灵敏度等参数与术后设定相符,电池工作状态好。胸透提示起搏器电极固定完好。将起搏电压调高1伏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心电图:起搏频率60次/min,起搏信号后有相关的QRS波群。2讨论胺碘酮主要作用是延长各部分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该患者出现的不起搏现象考虑为口服胺碘酮所致有心肌起搏阈值增高造成。此例给我们的启示是:(1)药物可造成起搏阈值增高导...  相似文献   

7.
对17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者应用脉冲多普勒记录肺动脉血流频谱,对比分析不同方式起搏器植入前后其右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DDD起搏较VVI起搏的右室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增加(P<0.05、P<0.02),肺动脉峰值流速(PPFV)显著增加(P<0.01)。两组舒张早、晚期右室充盈指标均增加,DDD组舒张早期峰值流速(PFVE)显著增加(P<0.01)。表明:房室同步起搏较单纯心室起搏有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肺动脉血流参数可用于估价右室功能。  相似文献   

8.
温晓红  鲁军 《临床医学》1998,18(3):10-12
本文报道11例缓慢型心律失常安置VVI起搏术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究其原因与起搏功能障碍、电池提早耗竭、感知失灵、非生理性起搏术缺乏处理快速心律失常等有关。提示加强随访,指导用药,及时更换起搏器,选择合适起搏方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陈雪艳  季祥武 《临床荟萃》1990,5(12):556-557
人工心脏起搏器自1958年问世以来,已有30余年历史。永久性心脏起搏用于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其中,VVI型心室起搏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措施。多数患者在安置VVI型心脏起搏器进行永久性心室起搏后。无不适及并发症发生。但有一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10.
我科近期植入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6例,此类起搏器不仅起搏完全可靠,而且能耗大大降低,使用寿命延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于1998年8月至1999年1月收入院,男3例,女3例,年龄42~76岁,均系病窦患者。其中4例入院后直接植入起搏器,另2例则先行床旁紧急临时起搏,分别于之后的第3和第4天植入。起搏器为Pacesetter公司的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Regency SR+2400L(VVIR)型,选用与此功能相匹配的Membrance系列1470T和1450T低极化双极电极。植入方法如普通的VVI起搏器。术后立即开启自动夺获功能,之前,已将起搏器程控为双极感知和单极起搏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研究了心脏起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以评价不同起搏模式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32例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采用 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了心室按需起搏 (VVI)不伴室房逆传 (A组 )和伴室房逆传 (B组 )及房室顺序起搏 (AVP) (C组 )的左心结构、左室的泵血功能、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结果  1 .心室起搏 (VP)不伴室房逆传和房室顺序起搏(AVP)组起搏后的心输出量 (CO)明显增加 (P<0 .0 5〉,而 VP伴室房逆传组则 CO增加不明显 (P>0 .0 5 )。心搏量 (SV)各组均呈下降趋势 ,VP伴室房逆传者下降更明显。但起搏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 ;2 .VP后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受损 ,而 AVP后主要损害左室的舒张功能 ,对左室收缩功能影响不明显 ;3.VP伴室房逆传者 ,起搏后血液动力学效应在三组间最差。结论 无论 VP还是 AVP起搏后由于心率的增加均可使CO增加 ,但对左室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VP伴室房逆传者最为明显 ,AVP损害程度三组间最轻。因此 ,AVP也并非真正的生理起搏器。临床上提倡埋植更接进生理状态的起搏器 (多部位心脏起搏 ) ,以保持良好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25例心室VVI起搏器置换病人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心电监护、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出院指导等。主要包括专科护士掌握起搏器置换适应症,术前配合医生对患行X线检查,测试原起搏电极参数以确定置换方案;术后严密心电监护,观察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适当限制新安置起搏器侧肢体的活动,防止电极导线脱位;观察伤口渗情况以及囊袋有无感染或血肿;出院前行健康宣教和生活指导,嘱患定期随访等。25例病人置换术后,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  相似文献   

13.
超声心动图在评价人工心脏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法在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中的应用。方法:20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将起搏方式程控为抑制型按需心房起搏(AAI)、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VVI)、非同步房室起搏(DOO),每种起搏方式稳定5min后,在超声心动图下测量左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与VVI和DOO起搏相比,AAI起搏时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均显著增高(P<0.05),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显著降低(P<0.05);与VVI起搏相比,DOO起搏时SV、CO等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中,对于合适的患者保持房室同步和心室同步具有重要的意义;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安全的检查技术,能够客观反映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值得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心脏起搏器是采用电刺激使心脏恢复正常跳动的一种方法。起搏系统由起搏电极和脉冲发号器组成,由脉冲发牛器发出电脉通过起搏电极传送并刺激心脏兴奋。目前起搏器主要有三种类型:1.单腔起搏器,只需一根电极导管放于一卜心脏(右心室VVI或右心房AAI、VDD)起搏的起搏器。2.双腔起搏器,需要在右心房和右心率分别放冒一根电极导管起搏的起搏器。3.频率应答型起搏器,能够根据人体牛理需求大小而改变起搏频率,达到调整心率的起搏器,分单胜或双胜频率应答起搏。我院自1990年~1996年在老年组共安装了202例,其中VVI142例,AAI(R…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4岁。因起搏器植入5年,体检血压增高6个月,反复头晕3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曾被诊断为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R波抑制型心室(VVI)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无不适,出院时UCG检查示心房大小正常,未见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每年查心电图及通过起搏器程控了解VVI起搏器工作情况均正常,未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比较VVI单腔起搏器植入右心室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对心动过缓患者术后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及血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植入VVI单腔起搏器患者23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11例为治疗组,同时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12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和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手术时间、QRS波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对照组较治疗组血清脑钠肽水平增加(P<0.05)。结论:与传统植入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情况,能更好地维持患者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4岁.因起搏器植入5年,体检血压增高6个月,反复头晕3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曾被诊断为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R波抑制型心室(VVI)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无不适,出院时UCG检查示心房大小正常,未见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每年查心电图及通过起搏器程控了解VVI起搏器工作情况均正常,未定期复查UCG.  相似文献   

18.
有研究显示植入起搏器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以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无论心室起搏(VVI/R)或生理性起搏(DDD/R或AAI/R)后由于房颤发生中风或死亡的累积危险均增加。本研究希望通过观察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中无症状性房颤的发生及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寻找适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探讨双极电极单极模式和双极模式急性期起搏和感知功能是否存在差别。方法:我院2004-06/2005-07收治住院患者30例,因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起搏器植入时电极固定后分别测定单、双极起搏阈值,起搏阻抗及心房P波,心室R波振幅。结果:心房双极电极单极起搏阈值低于双极起搏阈值。心房单极感知P波振幅和双极感知P波振幅无差异。心室双极电极单极起搏阈值和双极起搏阈值差异无显著性,单极感知R波振幅和双极感知R波振幅亦无差异。结论:双极电极单极起搏阈值略低于双极起搏阈值,而单极感知和双极感知P波或R波振幅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永久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变化。方法 :更换永久型起搏器 3 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 ,年龄 64.7± 14 .8( 3 5~ 87)岁 ,病窦综合征 2 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0例。在更换过程中 ,应用临时起搏器及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96.4± 2 2 .6( 2 5~ 186)个月 ,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8± 0 .2 6V ,更换起搏器时为 1.5 9± 0 .74V(P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幅度为 196.2 %± 13 8.3 % ( 2 0 %~ 5 64%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1± 0 .6( 0 .3~ 3 .0 )V ,更换起搏器起时 ,原心室电极阻抗为 65 8.7± 14 3 .2Ω ,R波振幅为 2 .8± 0 .9mV。更换起搏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 2 3例 ,术后随访 63 .7± 4 1.4 ( 6~ 15 6)个月。 3例因更换时测出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 ,重新安置新电极 ,2例因伤口感染不愈而在对侧安置新电极 ,2例因微脱位、另 2例因改换其它公司起搏器而重新安置新电极 ,其余病人均起搏与感知功能良好。结论 :埋植式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大多数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数据仍在良好范围内 ,可以继续使用 ,但必须随访 ,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