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植入起搏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植入起搏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同步12导心电图检查,由两名心电图诊断医师对其心电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起搏器植入后,在心室下传的情况下,不同分期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不会被掩盖掉;在心室起搏出现之后,心肌梗死部分Q波以及ST段T波变化会被掩盖掉,在辨别上具有较大的难度。结论:植入起搏器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殊,诊断时要与患者的临床紧密联合,动态化检测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将起搏方式改变,以此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4.
马伟  王凤秀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070-5070
目的探讨起搏器电池耗竭的心电图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临床证实起搏器电池耗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10例;起搏功能异常6例;间歇性感知及起搏功能均异常9例;双腔起搏器起搏方式改变5例;起搏频率奔放2例;起搏频率减慢或起搏频率不均13例。结论起搏器电池耗竭可有多种心电图表现,但必须结合临床,一定要除外起搏系统的机械故障及起搏参数设置不当引起类似的心电图改变,对于证实起搏器电池耗竭的患者要及时更换起搏器,特别是对起搏器高度依赖的患者有更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不同类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价值~([1])。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起搏器不同类型随机分为四组,同期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四组起搏器的起搏比例及感知、起搏异常的情况,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起搏术后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起搏比例≥60%占比70.00%,起搏比例60%占比30.00%,房室逆传16.00%,感知异常10.00%,起搏异常5.00%,室性融合波56.00%,心室安全起搏6.00%;发生频发房性早搏15.00%,房性心动过速19.00%,阵发性心房颤动5.00%,室性早搏30.00%,多源室早17%,成对室早24.00%,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2.00%。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监测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及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为起搏器程控及疾病治疗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6.
赵修春 《护理研究》2016,(10):3697-3698
心电图原理是学习心电图的难点和基础,在心电图教学中抓住除极电流主方向和心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心电图就是在各导联轴方向测量心脏表面除极电流大小,最终从整体了解心脏解剖结构和解剖位置的间接测量心脏的方法,简化了心电图原理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原理是学习心电图的难点和基础,在心电图教学中抓住除极电流主方向和心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心电图就是在各导联轴方向测量心脏表面除极电流大小,最终从整体了解心脏解剖结构和解剖位置的间接测量心脏的方法,简化了心电图原理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54-1256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诊断的58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的资料以及临床的处理办法进行的分析。结果所有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在经过相关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心动过速现象得到了平缓,可以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起搏器介导性心跳过速是起搏器在植入后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能够严密的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以能够及时的发现该类情况,尽早的进行并发症的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植入型心脏永久起搏器是治疗不可逆缓慢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治疗手段,不仅被广大医生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起搏器植入后心电图分析是起搏器参数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图形的变化也是判定电极位置的标准之一,是了解起搏器工作状态最简便和准确的方法。笔者对自1995年7月至2003年7月间在本院植入的68例心脏永久起搏器起搏心电图QRS波形进行了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起搏器植入患者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98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根据不同诊断方法,分为研究组(n=49)和常规组(n=49),其中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象,定义为常规组,24h动态心电图对象,定义为研究组.分析心律失常检出结果.结果...  相似文献   

11.
心脏的自律跳动是因为心肌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等四个特性。在窦房结发出自律的心激动后,通过心脏的自律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连接区、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等将电激动传至整个心脏,使心肌产生从心尖到心房有规律的机械收缩。心脏为什么能产生电激动、并且其电激动能在自律传导系统中传导呢?这与生物电有关,这一讲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术后均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心功能。比较两种方式诊断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 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12导联常规心电图(78.33%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起搏器植入术心律失常诊断中,24 h动态心电图应用价值显著,通过实时监测患者心功能,能够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减少漏诊,在有效时间内展开治疗,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陈肖艺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2985-2986
随着科技进步,心脏起搏器在心血管内科得到广泛应用,心脏起搏器植入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最成熟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随着心脏起搏器应用的增加,伴随产生的植入后感知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等情况也逐渐增多[1],如何在随访中监测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心电变化成为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课题组采用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检测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进行的65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进行联合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述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的设计思想、启动因素、心电图表现及处理方法。方法:对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发生噪音反转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例因发生快速心律失常而启动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程控缩短起搏器心室后不应期可使其终止。1例因肌电位干扰而启动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程控降低感知灵敏度并将感知极性改为双极可终止噪音反转。结论:噪音反转是现代起搏器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其启动有心脏自身和心脏外2种因素,心电图表现与感知不良容易混淆,应认真鉴别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选取接受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两种方法对其进行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心律失常检测结果与敏感度、特异度等情况。结果 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50.00%)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P0.05)。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准确性(96.00%)、特异度(98.00%)、敏感度(96.00%)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的准确性(54.00%)、特异度(58.00%)、敏感度(62.00%)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2、23.31、17.42,P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准确性、敏感度较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宋桂芳  顾桂芹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3):2389-2389
自2000年1月起,我院护理部把实习护生学习心电图列入实习大纲,经多次尝试,发现除大量阅图外,对心电图产生原理的讲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阅读心电图的水平.现将心电图带教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在小儿起搏器置入术前及术后随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2 4h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前及术后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术前、术后1周 ,1,3及 12个月 ,此后每隔 1年进行随访 ,复查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 ,对两者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动态心电图在术前能全面记录小儿心率变化情况 ,为判断小儿是否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提供临床依据。术后能 2 4小时监测小儿心率及心律的变化情况 ,起搏器工作状况 ,为临床及时发现及处理问题提供帮助。结论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前及术后随访中应作为必要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收治的78例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患者,分别采用12导联心电图(列为A组)、24 h动态心电图(列为B组)进行监测。比较2组方案的起搏器功能异常率、心律失常检出率、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变化及术后心肌缺血检出情况。结果B组起搏器功能异常率、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47.4%、80.8%,均分别高于A组的7.7%、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B组24 h内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全程每5 min时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及24 h内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RMSDD)分别为(137.25±15.98)、(132.92±15.43)、(39.25±11.36)ms,分别高于A组的(91.39±14.36)、(87.15±17.61)、(21.65±9.2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术后心肌缺血ST-T改变检出率为26.9%,高于A组的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进一步提高起搏器功能异常、心律失常检出率,其HRV敏感性较高,且有助于提高术后心肌缺血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以心电图P波宽度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AV间期)的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选择63例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Medtronic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测量其心电图自身P波宽度,或从心房起搏脉冲至起搏P波末端的宽度,在此测量值上加100ms,设定为双腔起搏器的感知AV间期(SAV)和起搏AV间期(PAV)。每例患者分别在出厂常规设置的AV间期和根据心电图优化的AV间期设定值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即刻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经心电图优化AV间期后,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常规出厂设置的AV间期有显著改善(69.5±11.2比72.3±12.7;29.5±9.5比27.88±10.07;63.6±5.3比67.2±6.2,P<0.05)。结论:根据心电图P波宽度优化双腔起搏器AV间期,可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左室充盈改善,LVEF上升;且该法简单易行,具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雪艳  季祥武 《临床荟萃》1990,5(12):556-557
人工心脏起搏器自1958年问世以来,已有30余年历史。永久性心脏起搏用于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其中,VVI型心室起搏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措施。多数患者在安置VVI型心脏起搏器进行永久性心室起搏后。无不适及并发症发生。但有一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