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不可切除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81例不可切除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依据手术术式不同分组,对照组40例予以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观察组41例予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症状缓解情况、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不可切除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效果显著,其能有效解除胆道梗阻,减轻胆汁淤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预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对12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管造影失败或胆管深插管失败,且术前诊断胆管结石或胆管梗阻者,行内镜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结果7例采用该技术治疗胆管结石获成功,5例恶性肿瘤并转移胆管狭窄者放置胆道支架引流成功,均未出现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提示该方法治疗胆道梗阻安全有效,可做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失败后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建  孙源源  邵建国  金燕  陈伍霞 《海南医学》2014,(21):3225-3227
目的观察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非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老年恶性胆道梗阻疗效。方法 40例年龄大于60岁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ERCP胆道非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观察并发症、术前术后肝功能比较及其生存期。结果患者术后总胆红素平均下降了156.3μmol/L,直接胆红素、肝脏酶学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P〈0.01)。平均生存期6.8个月。结论 ERCP胆道非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是治疗老年恶性胆道梗阻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胆管下端炎性狭窄,胆管结石,恶性胆道梗阻等胆管阻塞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者予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恶性胆道梗阻者,根据情况分别行鼻胆管引流术、塑料支架胆管内引流及金属支架胆管内引流术.结果:胆管下端炎性狭窄11例经乳头切开术后,症状和肝功能得到改善.胆道结石成功取石30例(93.3%).症状明显缓解.恶性胆道梗阻22例,分别予ENBD、ERBD、EMBE,术后患者肝功能、黄疸好转,术后生存7~35个月,平均11个月.结论: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治愈或改善胆管阻塞性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胆道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PTCD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共113例,统计胆道感的发生情况及致病菌分布.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13例患者中25例发生感染,52例胆汁培养中培养出细菌,其中G-菌86%,G+菌14%,多为肠道菌群.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术前Child-Pugh分级,胆道外引流留置时间延长、高位胆道梗阻、出现胆道再狭窄为出现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胆道细菌感染为PTCD术后常见并发症,病原菌多为肠道内菌群,胆道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术前肝功,术后是否存在胆道引流不畅,术后是否存在十二指肠液反流及其时间相关.提示减少术前准备时间,减少胆汁异常引流及保持胆道引流通畅,可减少PTCD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胆道梗阻患者进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425例胆道梗阻患者均进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经由ERCP手术引发胆道感染61例,占14.4%,胰腺炎13例,占3.1%,上消化出血9例,占2.1%。高位胆道梗阻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的胆道感染率分别为22.7%,2.9%;ERCP手术是否发生胆道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胆道感染的61例患者Ⅲ级评分8例,Ⅳ级评分38例,Ⅴ级评分15例;未出现胆道感染的364例患者:Ⅰ级评分42例,Ⅱ级评分98例,Ⅲ级评分119例,Ⅳ级评分56例,Ⅴ级评分4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梗阻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引发胆道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高位胆道梗阻及ASA评分分级越高是引发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ERCP治疗在胆道术后早期并发症处理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治疗对胆道术后患者早期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胆道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206例,经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患者行括约肌切开术或乳头球囊扩张术,对胆总管中段狭窄、术后胆瘘患者行内镜下胆道内支架引流或鼻胆管引流.结果 201例ER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在急诊抢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生命,解决胆道梗阻及感染效果选择。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2013年)67例确诊为因胆总管下段结石梗阻诱发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两组患者术前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诊分别采用ERCP、PTCD治疗,进行术中麻醉、手术创伤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PTCD手术耐受性更好,引流效果更确切,ERCP则在微创的前提下提供了解决结石梗阻的方案。结论具体病例应按照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原则与理念进行分析与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微创技术在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结合括约肌切开取石术+鼻胆管引流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与腹腔穿刺灌洗引流技术联合治疗。于术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效果。结果:术后,实验组疗效(97.5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周围组织坏死、胰腺肠瘘等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腹痛减轻、体温恢复、肛门排气、住院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腹腔穿刺灌洗引流技术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联合治疗疗效显著,治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在预防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及胆道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32例具有胰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A组)完成ERCP术后行鼻胆管引流,观察术后血清淀粉酶及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和胆道感染的发生情况,并与同期ERCP术后未行鼻胆管引流患者32例(B组)作对比研究.结果 A组患者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为(220.5±53.8)u/L,明显低于B组相同时间血清淀粉酶[(405.8±52.9)u/L,P<0.05)],A组无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及胆道感染,亦明显低于B组.结论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能够有效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及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