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鞠通有湿温禁下之论断,后世许多医者拘泥于此,而常贻误病情。从多方面论述了下法在湿温病中的应用。湿温用下的目的是逐邪。湿热化噪、阳明腑实,或波及厥阴、湿热食滞互结、胃肠、湿热痰水结于胸膈以下下焦蓄血等均为可下之证,还对湿温病中所用下法的常见类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岳红 《陕西中医》1992,13(6):258-259
本文通过对湿热毒邪的致病特性、湿热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湿热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析,认为“湿与气”是湿热病的主要矛盾;指出祛化湿邪、通阳开气是湿热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3.
一、湿热之邪的来源湿热之邪,主要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大类。外受之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冒雨、居住卑湿,或劳汗当风、衣着湿冷,以致外湿袭人;内生之湿,常由饮食不节,或劳倦伤脾、健运失职、水湿停聚。内外之湿,常交互为因。湿郁不解、  相似文献   

4.
论概: 湿温之名,见于《难经》,为五种伤寒之一。仲景虽未提及湿温,然书中常言:湿家,中湿,风湿。可见古人已重视湿证。据何廉臣先生所述湿温与湿热不同,湿热者,先受湿,后化热,其来也渐;湿温者,先伏温,后受湿,其来也暴。湿热轻,而湿温重。据近人研究,中医之湿温,即西医所言肠伤寒,而湿热则为外感病常见之一种。根据我个人五十余年之临床经验,在外感病中,湿热病占十之七,而风温、风寒等仅占十之一二。此可能与我们所住的环境有关。而湿热病之多,自有其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5.
三、邪在气分湿热之邪在气分,因湿热轻重及所在部位的不同,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很复杂。为便于掌握其辨证施治规律,按邪在上、中、下焦三个不同部位,将原文分析归纳如下:(一)邪在上焦【原文】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第8条) (1)临床表现特点:寒热如疟(此外,尚应有舌苔白滑而腻、脘腹满闷等症)。  相似文献   

6.
《湿热病篇》为薛生白所作。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称扫叶老人,清初吴县人。《湿热病篇》共46条,从内容上看对于湿温为患的病变,特别是湿温的性质、传变规律、证治等,论述既详细又系统,可以说是学习温病必读之书。本文根据温热经纬本,选择其中有关论湿热证治方面的内容予以阐释。按温病辨证施治规律,将全篇分为湿热病概论、邪在肌表、邪在气分、邪在营血及病后期调理等。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湿热病机再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认为湿热体质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发病基础,并以清热化湿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良好疗效为佐证,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认为湿热内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其主要病理环节,清热化湿消瘀法理应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治则,不可拘泥血瘀证的框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赵绍琴教授湿热病辨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建中 《河南中医》1995,15(1):16-17
赵绍琴教授湿热病辨治心法彭建中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主题词/赵绍琴;/中医师;湿热(中医)/中医病机;辨证论治吾师赵绍琴教授从医临床60年,以擅长治疗湿热病而名著于世。吾自跟师以来,侍诊其左右,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得其口授心传,不敢据为私有,故...  相似文献   

9.
唐小利  邓红波 《四川中医》2021,39(2):210-213
儿童慢性咳嗽近年发病率逐渐增高,前三位病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后依次为胃食道反流性咳嗽、过敏性咳嗽、心因性咳嗽等.部分患儿病程冗长,严重影响患儿家庭生活质量及儿童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咳嗽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近现代中医儿科专家对儿童慢性咳嗽又有新的辨证治疗体会和总结,临床治疗过...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下法     
中医的治病方法很多,但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大类。祛邪中的下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病方法。无论是从历代的医案里,还是从现在的临床中,我们都会发现,它发挥了并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下法属于攻法,主要作用是祛邪。它能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退肿,排除胃肠道积滞及有害物质。因此它是一种见效快,而且适应症广的治病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论湿热为妇科血症常见致病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叔平  周然密 《中医杂志》2001,42(9):517-518
妇科血症之病因病机,纵观前人所述及教材所论,大多归结为气虚不摄、血热逼迫、肾失封藏及瘀血伤络。然而,湿热蕴结所引起的血症,为数甚多。从理论上阐明了湿热易致发科血症:因为胞宫时有经产,此时血脉裸露,极易感受湿热,而致损伤血络,而出现血症;再从妇科血症的具体临床表现,找出湿热为病之特点;最后通过对临床治疗妇科血症的常用方法和方药的分析,说明清理湿热是治疗妇科血证的有效方法,并举例说明。从而证明湿热为妇科血症常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杏琴  刘任宏 《陕西中医》1994,15(3):114-115
通下法在儿科病证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凡病证中有痰饮、食积、水湿、瘀血、实热者,均可使用通下法,本文特就作者在这方面的体会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湿热病脉象的探讨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王彦晖主题词湿热(中医)/诊断,脉诊,脉象异常本文拟对湿热病的脉象,就其产生的机制和诊断的意义作一初步探讨。以冀对临床诊治湿热病有所裨益。1湿热病清理与脉象关系湿为有形的阴邪,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相似文献   

14.
论寒温一体     
伤寒、温病学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术派别中的两个流派,其学术思想是千古之龟鉴、后学遵循之圭臬。为伤寒、温病导流引源,伤寒出源于《内经》,温病亦布委于《内经》,其发展经历两个阶段,即寒温未分化阶段与寒温分治阶段。《内经》关于伤寒、湿病的论述,散见于《素问》的“热论”、“刺热论”、“评热病论”、“六微旨大论”、“阴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病过程中,水肿、蛋白尿、血尿以及高脂血症、氮质潴留等与湿热病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引起柯兴氏综合征、继发感染等,也大多具有湿热症候的临床表现。本文通过152例临床资料分析,对湿热病邪与慢性肾病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一般资料 152例为1996年8月至1997年10月入院的慢性肾病患者。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7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79例。其中男性95人,女性57,人;年龄最大73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36.2岁;病程最长者25年。最短者6个月,平均病程11…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湿热质已成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状态,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临床中调治湿热质以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为指导原则,通过药物、饮食、宣教等多种手段进行干预,初步形成了湿热质的治疗方法。同时湿热质已经引入了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方法,丰富了湿热质的理论数据支持。虽然目前湿热质的研究大都比较宏观,没有深入涉及基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微观领域,但随着中医体质理论的不断发展,湿热质的相关研究会越来越受学者重视,理论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17.
清·石寿棠精于医术,造诣深遂,著有《医原》。对于湿热之证,石寿棠主张从肺论治,笔者师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石寿棠在阐述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非常重视气的作用,他在辨证论治上,常从调整气机着手,以平衡升降出入,使脏腑阴阳气血趋于正常。故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即感天地之  相似文献   

18.
小儿湿热咳嗽的证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文成 《中医杂志》1996,37(7):398-399
小儿咳嗽为常见多发病,然外感湿热之邪所致的湿热咳嗽鲜有论述。笔者十几年来,对小儿湿热咳嗽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效果满意。兹不揣浅陋,介绍如下。1 小儿湿热咳嗽的发病机理小儿湿热咳嗽相当于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炎症。其成因主要是外感湿热之邪,但其发病则与脾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湿热之邪四季均有,但以夏秋较  相似文献   

19.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20.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