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经蜱传播引起人体多系统受累的疾病。我国于1986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林区进行人群血清学调查中首次发现本病,并于次年分离出病原体[1]。近年来,通过对其流行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的研究,已证实莱姆病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有22个省(市、自治区)存在人群莱姆病感染,每年新发病例逾万人,高发地区为东北和内蒙林区[2]。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牡丹江市境内有长白山脉的老爷岭和张广才岭,其广袤的林区是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莱姆病已成为本地区特别是林区重要虫媒传染病。现对本地区1996~2003…  相似文献   

2.
湘西南山区莱姆病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美国Steere首先报道了莱姆病,1982年Burgdorfer从硬蜱中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以后又从病人中也分离到,使莱姆病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我国张哲夫等(1987年)报告,莱姆病是东北林区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随后又有人在我国南方也发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福建省北部林区人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状况与分布特点,以及无形体与莱姆病、恙虫病重叠感染的情况,为林区人群无形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7月开始在福建省武夷山林区采集林业工人、农民和干部等269份血清,用试剂盒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莱姆病和恙虫病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分布比较。数据库建立和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4.0,χ2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269份血清中检出46份人粒细胞无形体血清抗体阳性,阳性率17.10。人粒细胞无形体血清抗体除年龄外不存在地区、性别、职业差异。46份人粒细胞无形体抗体阳性的血清中检测到1份与莱姆病混合感染,9份混合感染了莱姆病和恙虫病病原体。结论福建省武夷山林区人群存在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并且是莱姆病、恙虫病重叠流行区。在林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莱姆病、恙虫病三者的防治应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苇河林区莱姆病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所引起的人畜共患蜱媒传染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中晚期可累及心脏、神经、运动系统。1986年,艾氏在黑龙江省海林县首次发现了国内的莱姆病患者,并证实东北林区存在着莱姆病疫源地,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1988年,新疆等地也发现了莱姆病。 为进一步了解莱姆病在疫区人群中的感染、发病水平,1989年4~9月间,我们在黑龙江省苇河林区对当地人群中蜱咬及ECM发病情况、人群血清特异抗体水平及动态变化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5.
云南玉溪地区莱姆病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是 70年代末新发现的一种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病原体是疏螺旋体下属的一个新种——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 ,几种近缘的硬蜱 (Ixodes)为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该病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一个严重问题。迄今世界各大洲近 30个国家都有本病发生 ,尤其欧美更严重。由于莱姆病分布广 ,传播快 ,且致残率高 ,已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关注〔1〕。  我国 1986年艾承绪首次报道黑龙江海林县发现莱姆病 〔2〕,1987年由张哲夫等在牡丹江林区分离到病原体 〔3〕。截止1996年全国 2 2个省 (市、区 )血清学证实人群存在莱姆…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地理景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莱姆病是一种较“年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地理分布主要与动物宿主及其传播媒介有关。早期报告的莱姆病人多集中于林、草丰腴的山区及沿海地区。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 ,新的自然疫源地不断发现。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总结 ,对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了新的认识。1 莱姆病在东北地理分布  1986年艾承绪教授首次在我国黑龙江省海林地区发现了莱姆病 ,10多年来 ,针对山区、林区开展了对该病的调查。通过媒介蜱及人群血清学调查证实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莱姆病疫源地 ,尤其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过调查证实吉林省的延边、通化、吉…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锡盟宝格达山林区人群莱姆病调查路瑾萍,叶长香,杨秀峰,李庆安,韩效忠,张哲夫,王宏英,侯学霞,郑理,赵燕平,宋瑞,张国华,岳凤芹近几年,国内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相继证实存在莱姆病(1),该病在林区和山区为常见病,继199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昌平区莱姆病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莱姆病 (Lymedisease)是新发现的由硬蜱传播、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1987年张哲夫等的调查证实莱姆病是我国东北林区人群中的常见病〔2〕。 1992年沈壮等的调查证实北京西南部山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3〕,我区位于北京西北部 ,山区半山区占一半以上 ,山林地区居民与蜱和鼠类有经常性接触 ,为了解昌平区人群中是否有莱姆病感染的存在 ,是否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于 2 0 0 0年 4~ 6月间 ,部分山区开展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  相似文献   

9.
广东梅州市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梅州市大埔、平远和梅县莱姆病人群血清流行病学、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特征。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人群和宿主动物的血清学检测、个案调查、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病原学调查。结果检测人群血清2 184份,莱姆病感染率为10.30%(225/2184),其中林区为10.33%(123/1191),非林区为10.27%(102/9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0.5);检测牛和野鼠血清各30份,感染率分别为23.33%和43.33%;从褐家鼠和白腹巨鼠各分离到1株莱姆病螺旋体;调查蜱506只,其中台湾角血蜱493只,占97.43%,该蜱中肠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6.00%(8/50),且分离到1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梅州市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人群普遍易感,野鼠和牛是该地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动物宿主,台湾角血蜱是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情况。方法应用巢式PCR扩增鼠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共检测鼠8属19种455只,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有4属8种26只,感染率为5.71%。内蒙古、黑龙江、浙江、贵州林区鼠的感染率分别为3.45%、4.84%、8.00%、7.14%;其中东北林区(包括内蒙古和黑龙江)棕背鼠平的感染率为9.09%;浙江林区社鼠的感染率为9.26%;未发现新疆林区鼠感染莱姆病螺旋体。RFLP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黑龙江林区鼠中莱姆病螺旋体均为B.garinii基因型,而浙江、贵州林区鼠感染的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valaisiana两种基因型。结论东北林区及浙江林区以B.garinii基因型为主,棕背鼠平、社鼠可能分别是两地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11.
莱姆病是蜱传疏螺旋体病,是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它是由美国医师Steers于1977年首先调查发现。1982年莱姆病的病原分离成功,使该病在流行病学、临床过程、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快速进展。我国自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在22个省(市、区)开展莱姆病的研究证实,莱姆病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东北和内蒙古林区是主要疫区,辽宁东部山区存在莱姆病及其自然疫源地。为摸清大连地区是否存在莱姆病,于1994年至1995年随机抽样对市内居民和庄河市(县级市)3个农村乡镇居民,进行了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晋城市林区莱姆病的感染、流行及发病情况.方法 在晋城市所辖5县(市)山林地区进行调查,对有蜱叮咬史或局部皮肤损害等症状的人群采集血液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人群莱姆病血清抗体特异性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了解莱姆病感染情况.结果 共调查608人,对有蜱叮咬史或局部皮肤损害等症状的113人进行流行病...  相似文献   

13.
<正> 莱姆病(Lyme disease)被阐明病因还不到10年时间,因病例不断增多而引起重视。我国于八十年代中期证实东北林区存在该病,南方调查很少。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边缘,林区较多,为证实是否存在莱姆病,1990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1990年全国统一的莱姆病调查方法),以莱姆病螺旋体(B31株)为抗原,在部分县(市)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林区莱姆病4例报告福建武夷山林业卫生所罗肱良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潘亮,于思庶福建省武夷山市立医院林业卫生所联合体检组1991年曾从武夷山市城关附近的岭头林业采育场人群间查出1例莱姆病感染者,1993年6月在大安、横源两个林场对214例林业工人进行体...  相似文献   

15.
承德林区莱姆病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了莱姆病,到目前为止。已证实了20多个省、市、区有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存在,并从全沟硬蜱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从可疑病人血清中查到阳性抗体,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部分地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多种蜱类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 选择我国黑龙江、吉林和浙江省部分林区为调查点,采集当地蜱类,用巢式PCR法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蜱512只,阳性126只,阳性率24.61%。其中吉林全沟硬蜱带菌率为37.00%,黑龙江全沟硬蜱带菌率为20.87%,浙江长角血蜱带菌率为28.07%。RFLP分析表明,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SSCP分析显示为7种亚型,其中B.garinii分为5个亚型,B.afzelii分为2个亚型。发现有3只蜱同时感染不同基因(亚)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证实B.garinii和B.afzelii基因型为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优势基因型,并在我国蜱中发现莱姆病螺旋体不同基因(亚)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7.
腊子口林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莱姆病是由伯格多弗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一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莱姆病自1987年于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并证实存在自然疫源地以来〔1〕,许多地区进行了蜱类和野生动物的莱姆病病原体调查〔2〕,北方莱姆病疫源地以全沟硬蜱I persulcatus为传播媒介,姬鼠和鼠平鼠为主要贮存宿主,大型野生动物和家畜为蜱的繁殖宿主。疫源地分布的南界,现知东自华北的太行山脉,经六盘山,西到新疆的天山〔3、4、5〕。甘肃省曾有莱姆病病人发现〔6、7〕,为了进一步了解甘肃省迭部县腊子口林区是否有本病疫源地存在及性质,作者进行了人…  相似文献   

18.
从福建北部林区粒形硬蜱体内分离出一株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福建北部已发现莱姆病病例的林区捕获一批粒形硬蜱,取其中肠接种于BSKⅡ培养基,结果分离出一株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从该蜱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在国内外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9.
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对梅毒患的诊断和评价,河北省承德林区莱姆病血清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森林脑炎和莱姆病双重感染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脑炎和莱姆病双重感染26例分析王树桂,曲桂华,魏彬,林鹏翥森林脑炎(森脑)和莱姆病均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也是林区的地方性传染病,同以蜱为传播媒介,但两病同时感染作者尚未见报道。我院于1994年6~7月共收治森脑56例,其中26例合并感染莱姆病,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