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黏附因子蛋白及mRNA在肺内的分布和表达、相互作用及与气流阻塞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03/09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三医院胸外科手术肺肿瘤患者边缘肺组织(距肿瘤组织>5cm)标本28份。根据吸烟史、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史、胸部X射线片、肺功能将标本来源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例,无吸烟史也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19例,吸烟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过肺功能检测两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百分比、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肺功能变化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人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黏附因子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患者2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肺功能变化指标:两组比较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差异显著(P<0.01)。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2高表达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肺泡巨噬细胞、间质细胞(积分值为2.47±0.70)。对照组表达非常弱(积分值为1.22±0.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细胞黏附因子高表达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肺泡上皮细胞(积分值2.58±0.51),对照组表达非常弱(积分值0.67±0.8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2平均吸光度值(A)半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54±0.14,0.19±0.08,P<0.01)。细胞黏附因子平均吸光度值(A)半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62±0.15,0.37±0.11,P<0.01)。④相关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RNA表达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呈直线负相关(r=-0.577,-0.768,-0.531,-0.591熏P<0.05);肺组织细胞黏附因子mRNA及免疫组织化学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FVC/%呈直线负相关穴r=-0.584,-0.529,-0.580,-0.721,P<0.01雪。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黏附因子mRNA呈直线正相关穴r=0.535,P<0.01雪,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黏附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呈直线正相关穴r=0.664熏P<0.01雪。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增多使气道结构细胞失去正常的支持作用,通过细胞黏附因子促进炎症细胞的趋化、移行,聚集于血管壁,释放炎性因子,迁移进入细胞外基底膜及气道上皮细胞,参与气道壁的炎症反应,引起肺组织的重构,引起及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的气流阻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黏附分子配体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的表达以及二者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01/12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5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用单克隆抗体定量测定周围血中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的表达率;应用肺功能测定系统(Sensor Medics S-2200型,美国)进行肺功能测定。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并进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别在人院第2天(加重期)及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2个月(稳定期)进行2次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35例及正常对照组2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含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加重期和稳定期均高于对照组[(0.49&;#177;0.28,0.35&;#177;0.29,0.25&;#177;0.13)μg/L,(τ=3.98,-1.60,P&;lt;0.05)];稳定期低于加重期(τ=2.05,P&;lt;0.05)。②两组患者白细胞表面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的阳性表达率: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粒细胞、单核细胞表面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5或0.01);稳定期粒细胞、单核细胞表面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阳性表达率较急性期明显下降[(89.43&;#177;4.03)%比(95.26&;#177;2.30)%,(92.7&;#177;2.04)%比(98.50&;#177;1.30)%,(τ=7.43,14.18,P&;lt;0.01)]。③变量间相关性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阳性表达率与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r=-0.718,-0.689,P&;lt;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残气量/肺总量的百分比呈正相关(r=0.710,P&;lt;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含量和急性加重期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表面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的表达分别与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残气量/肺总量的百分比呈正相关。检测上述指标可以间接反映肺内炎症反应、气流受限及肺气肿的严重程度,以判断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频率与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①选择2004—04/09上海市仁和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患者均居住上海市泗塘地区,且均知情同意。按2年来急性加重频度,将患者分为频繁发作组(急性加重频度≥3次/年)和非频繁发作组(急性加重频度≤2次/年)。频繁发作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68&;#177;5)岁;吸烟指数(403&;#177;118)年支。非频繁发作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72&;#177;8)岁;吸烟指数(467&;#177;125)年支。②于患者入院后进行病情调查(2年内年均急性加重发作的频率、因急性加重年均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和体质量指数测定。③于患者入院3d内进行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生活质量量表(共含35项,共分4个因子,即日常生活能力13项、社会活动状况7项、抑郁心理症状8项和焦虑心理症状7项。每项按4级评分,根据生活质量由高至低依次评分1~4分,1为最好,4为最差)进行生活质量评估。④呼吸困难评分标准(0—4分):0分为无明显呼吸困难(剧烈活动除外),4分为明显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屋或者当换衣服时气短。⑤肺功能检测:应用Jaeger肺功能仪对两组患者进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用力肺活量的测定。⑥两样本均数I检验和单因素相关分析作统计处理。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频繁发作组的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呼吸困难评分均明显高于非频繁发作组(t=8.364-13.485,P〈0.01),频繁发作组的体质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低于非频繁发作组(t=10.167,7.053,P〈0.01)。②频繁发作组生活质量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明显高于非频繁发作组(2.90&;#177;0.86,2.74&;#177;0.59,2.55&;#177;0.86,2.36&;#177;0.81,2.61&;#177;0.74;1.40&;#177;0.66.1.65&;#177;0.76,1.38&;#177;0.57,1.25&;#177;0.52,1.47&;#177;0.80,t=6.333—8.333.P〈0.01)。③体质量指数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生活质量的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呈正相关(r=0.233~0.312,P〈0.05~0.01),呼吸困难评分和急性加重频率分别与生活质量的因子分和总均分呈负相关(r=-0.240~-0.309,P〈0.05~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会加速疾病的进展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李颖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7):79-81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将郫县中医院2005/2006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2例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D对照组60例,给予去除病因、抗感染、康复锻炼等常规治疗。②治疗组6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银杏叶片80mg口服,3次/d。3个月为整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变化。另选20例健康人为正常组。结果:142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治疗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12&;#177;0.56),(10.42&;#177;0.99)ng/L,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3.12&;#177;0.54)ng/L,P〈0.01]。②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较正常组高,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同期对照组。③肺功能:治疗后治疗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的百分率高于同期对照组[(1.73&;#177;0.13),(1.49&;#177;0.16)L;(63.5&;#177;4_3)%,(56.9&;#177;4.8)%;P均〈0.05],平均肺动脉也低于对照组[(4.01&;#177;0.51),(4.63&;#177;0.57)kPa,P〈0.05]。④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上升,银杏叶片可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并降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肺功能状态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甲状腺素变化情况,并与健康者比较。方法:选择2003-06/2004-09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收治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7例,均为老年男性。均自愿参加。①依据肺功能将患者分为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25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lt;70%),年龄72~91岁,平均(85&;#177;3)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22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lt;70%、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lt;30%或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lt;50%伴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的临床征象),年龄73~91岁,平均(84&;#177;7)岁。②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老年人的健康老年人20名作为对照组,年龄71~92岁,平均年龄(85&;#177;4)岁。均为男性。③人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采用肺功能仪完成。④反映甲状腺功能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①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7例,健康老年人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②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3组受试对象上述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3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gt;0.05)。上述指标正常范围分别为3.5~6.5pmol/L,0.92~2.79nmol/L,11.5~22.7pmol/L,82.6~138.0nmol/L,0.35~5.50mU/L。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上述指标测定结果分别为(3.98&;#177;0.89)pmol/L,(1.59&;#177;0.29)nmol/L,(13.39&;#177;4.23)pmol/L,(115.82&;#177;30.16)nmol/L,(2.21&;#177;1.12)mU/L;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分别为(3.77&;#177;0.77)pmol/L,(1.48&;#177;0.32)nmol/L,(16.05&;#177;7.29)pmol/L,(123.21&;#177;31.25)nmol/L,(2.08&;#177;1.07)mU/L;对照组分别为(4.11&;#177;0.68)pmol/L,(1.64&;#177;0.35)nmol/L,(14.24&;#177;3.57)pmol/L,(125.35&;#177;27.95)nmol/L,(2.27&;#177;1.03)mU/L。结论:不同肺功能程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健康人之间甲状腺功能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淋巴细胞亚群与肺功能测定,了解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①选择2001-11/2002-11杭州市中医院呼吸科呼吸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为患者组:其中缓解期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急性发作期30例,男23例,女7例。选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年龄匹配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人为对照组,男6例,女4例。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群中标记的CD4细胞百分比,CD8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与CD8的比值。(3)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④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小样本,正态,方差齐采用t检验.小样本,非正态或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相关性处理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和健康者1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4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t=4.87,9.70,P〈0.05,0.01),而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8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患者(t=2.72.2.07,P〈0.05),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4/CD8和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明显低于缓解期(t=3.04,t’=16.9,P〈0.05,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缓解期差异不明显。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与急性期CD8细胞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431,P〈0.05),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r=0.564,P〈0.01)。结论:CD8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小气道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肺健脾中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营养状况的调节作用.方法:[1]选择2000-01/10呼吸科门诊就诊的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均自愿参加各项指标检测.按理想体质量百分比将患者分为2组:理想体质量百分比<90%为营养不良组8例,理想体质量百分比≥90%为营养正常组12例.根据病情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70%为轻度组3例,50%<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69%为中度组10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为重度组7例.[2]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益肺健脾中药(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防风10 g,半夏15 g,陈皮10 g,地龙8 g,款冬花10 g,甘草10 g.偏于中阳虚者加干姜6g;肺金郁热者加黄芩10g;痰浊偏甚者加白芥子10 g;气逆喘甚者加苏子10 g,旋复花10 g),1剂/d,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疗程8周.[3]用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根据受试者身高、年龄查得理想体质量,求出实际体质量占理想体质量百分比.[4]计量结果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营养状况和肺功能时轻度组患者样本例数少(3例)不纳入结果分析.[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和理想体质量百分比:益肺健脾中药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63.6&;#177;14.7)%,(61.5&;#177;6.6)%,(96.2&;#177;13.8)%;(55.2&;#177;14.8)%,(57.5&;#177;5.9)%,(94.4&;#177;14.6)%,t=5.9,5.8,7.8,P<0.01];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t=2.7~9.6,P<0.05~0.01);中度组和重度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t=2.5~6.7,P<0.05~0.01).[2]理想体质量百分比:营养正常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明显高于营养不良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6.7,6.7,P<0.01).[3]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重度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明显低于中度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3.6~7.5,P<0.01).结论:益肺健脾中药可减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 m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115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3)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可具有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变进程的作用。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应用以补肺益肾法则制剂的补肺益肾颗粒后免疫功能和肺通气功能的变化情况,并与安慰剂作对比。设计:随机对比观察,安慰剂对照。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对象:选择1999—01/2004—10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62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方法:观察组患者服用补肺益肾颗粒(由人参、黄芪、白术、防风、麦冬、五味子、补骨脂、蛤蚧、山萸肉、冬虫夏草、沉香、苇茎、全虫、杏仁、浙贝母、川芎等组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每克颗粒剂相当于原生药5.78g),3次/d,10g/次。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由山楂和麦芽组成),剂量及服法同观察组。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以下指标于两组患者入选后和疗程结束后各测定1次。①免疫功能测定:血清中IgG,IgA,IgM含量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②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测定:应用普通细胞银染技术,计算硝酸银染色酸性非组蛋白面积与核面积比值。③肺功能测定:选择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吸中期流量、最大呼气流速作为观察指标,每次检查均应重复3次,取其高值,3次之间差异在&;#177;5%以内。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肺通气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比较。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6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肺通气功能比较: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中期流量、最大呼气流速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2.12—3.41,P〈0.05-0.01)。观察组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流速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54-3.17,P〈0.05-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2.71—13.20。P〈0.01)。而CD8^+细胞数显著低于治疗前(t=8.63。P〈0.01)。观察组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85-11.84,P〈0.01),而CD8^+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5.83,P〈0.01)。结论:补肺益肾颗粒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肺通气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的效果,并比较不同脉冲幅度、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差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2/2004-10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原发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知情同意。根据膈肌起搏治疗仪治疗情况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脉冲幅度60V组:男26例,女16例;脉冲幅度100V组:男26例,女16例。①两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搏治疗仪进行治疗。脉冲幅度60V组为脉冲幅度60V,30min/次,1次/d;脉冲幅度100V组为脉冲幅度100V,40min/次,2次/d。2组均14d为1个疗程。(2)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呼吸肌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用公式计算呼吸肌力量指数(呼吸肌力量指数=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2。③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④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脉冲幅度60V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5.04&;#177;0.62),5.15&;#177;0.671,(5.38&;#177;0.671.(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2&;#177;0.66).(4.32&;#177;0.64).(4.28&;#177;0.51),(4.34&;#177;0.56)kPa,(41.2&;#177;6.1)%,(0.9&;#177;0.4)L,(43.5&;#177;5.6)%,(6.22&;#177;0.76)kPa,τ=3.32~7.86,P&;lt;0.01]。②脉冲幅度100V组患者:治疗前后相近(P&;gt;0.05)。③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及氧分压: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gt;0.05)。治疗后脉冲幅度60V组明显高于脉冲幅度100V组[(5.04&;#177;0.62),(5.15&;#177;0.67),(5.38&;#177;0.67),(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9&;#177;6.60),(4.58&;#177;0.56),(4.51&;#177;6.00),(4.39&;#177;0.58)kPa.(42.3&;#177;5.6)%,(1.0&;#177;0.3)L,(44.3&;#177;6.1)%,(6.32&;#177;6.90)kPa,τ=2.61~6.12,P&;lt;0.01]。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脉冲幅度60V组明显低于脉冲幅度100V组[(5.64&;#177;0.73),(6.33&;#177;0.76)kPa,τ=4.12,P&;lt;0.01]。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呼吸肌疲劳。采用电刺激膈肌神经方法,适当地电刺激膈肌神经(脉冲幅度60V组)能够明显加强膈肌运动,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脉冲幅度100V组结果表明较大的脉冲幅度、较长的时间和短时间内多次刺激膈肌神经,不能增强膈肌运动和改善肺通气,反而会加重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障碍。因此,选择适宜电刺激方法对恢复膈肌疲劳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很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8.
Physiatrists are a valuable resource in legal settings, wher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to perform work and of future medical needs must be determined. Physiatrists help determine what future medical care is needed to restore and maintain an individual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life fun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a quality of life (QOL) rehabilitation model, rather than a med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modifying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ing patient coping. We discuss use of the QOL model to describe and influence a pat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vocational/economic, and social/leisure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护士选择性应用静脉留置针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鑫  张琰  岳鹏  王欣然 《护理研究》2009,(6):1521-1523
[目的]了解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留置针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138名护士留置针选择性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约1/4的护士并不知道应选择性使用留置针,近60%的护士在实际工作中选择留置针的意识较差;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决策受多因素影响;不同科室、职称及是否具有带教资格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绝大部分护士希望参加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相关内容的培训。[结论]临床护士操作前考虑留置针选择的意识有待加强。建议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汉油田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I-74)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家庭护理提供者各维度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其客观指标相关,但也与其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有关。结论:客观状态是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应考虑护理者的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对护理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