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80例脑梗塞急性期(7天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进行动态观察,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发现患者发病后48小时内及第3天白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P〈0.01)。第7天,脑梗塞面积大、病情重者仍显著升高(P〈0.01),病情较轻者已基本回复正常(P〉0.05)。再次证实白细胞计娄笥脑梗塞面积呈正相关(r=0.43,P〈0.01)。提示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数动态观察有利于了解病情程度及其变化 和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与高血压患者因浆内皮素含量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48例脑出血和32例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浓度和浓度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及分析比较。结果:发现高血压型脑出血的急性期和Ⅲ期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增高(P〈0.01),且内皮素含量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内皮素含量可间接反映病情及预后;但降压药物治疗后,内皮素含量变化不明显,说明降压药物不能抑制内皮素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外周血肌酸激酶及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血肌酸激酶(CK)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急性脑出血患者50例及下沉健康者30名外周血WBC及CK。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WBC及血CK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且血肿破入侧脑室的患者WBC显著高于血肿未破入侧脑室者(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外周血WBC及CK的变化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患者血清NO和血浆ET水平的动态变化 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在脑出血患者病程、预后中的病理生物意义。方法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35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NO、血浆ET水平。结果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血浆ET-1水平明显升高(P〈0.01);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重型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轻型(P〈0.05);预后差的患者恢复期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预后好的患者(P〈0.05)。结论 脑出血后的NO/ET动态平衡破坏参与了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血清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垂尖  庞宏谋 《河北医学》2000,6(5):404-406
目的:为了研究高血压脑出血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中锌(Zn)、铁(Fe)、镁(Mg)、钙(C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急性期血清Zn、F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u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u/Zn比值低于对照组,Ca、g与且无显著差异(P〉0.005)。结论:微量元素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道疾病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方法:取受试者头发洗净烘干,加入混合酸灰化后加离子水解稀释,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测定。结果:各种老年性肺部疾病患者发锌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急性期降低最显著(P〈0.01),发铜含量在肺心病急性期时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0.01),各组病人发铁含量测定表现之一,慢支炎急性期发铁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肺心病急性期则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老年脑血管病(CVD)急性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72例老年CVD急性期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IL-2R进行了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老年脑出血组和脑血栓组急性期sIL-2R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sIL-2R水平与脑出血量多少无相关性(r=0.142,P>0.05),而与不同出血部位有关;sIL-2R水平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结论:sIL-2R可作为判断老年CVD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慢性肺心病急性期中的作用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d还原比色法检测38例慢性肺心病治疗前后及32例正常对照血清NO代谢产物NO^-2/NO^-3水平。结果:慢性肺心病急性期血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抗感染治疗两周后与治疗前相比,NO明显上升(P〈0.01),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NO可能参与慢性肺心病的发病过程,NO测定对了解病情  相似文献   

9.
应用SPECT局部脑血流(rCBF)断层显像方法,依据ROI比值测定法,测定34例优势半球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rCBF比值。结果失语组局部脑血流灌注显著减少(P〈0.01),而且失语程度恢复良好,脑血流灌注恢复亦明显(P〈0.01),表明局部脑血流与失语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Receptor,sIL-2R)与乳腺腺癌患者病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血清sIL-2R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术后复发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荷瘤的治愈组(P〈0.01)。Ⅲ期乳腺癌患者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  相似文献   

11.
周玲  沈阳 《实用全科医学》2009,7(4):378-37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脑出血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采指尖血做白细胞计数,观察不同出血量、出血部位、病情危重度和死亡患者的白细胞增高率。结果白细胞增高组病死率高于白细胞正常组,脑叶出血白细胞增高率低于其他部位出血(P〈0.05),基底节大面积脑出血白细胞增高率高于其他部位(P〈0.05),50ml以上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增高提示病情重、死亡率高,可作为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尿素氮、心肌酶、白细胞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1例健康献血者血糖、尿素氮、心肌酶、血白细胞进行测定。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尿素氮、血白细胞、肌酸激酶同功酶明显高子对照组,且各项指标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同时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结论:血糖、尿素氮、血白细胞、心肌酶值的变化,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观察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中各因素的差异,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并且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11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时血钙、血镁水平等,分析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之间有无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14例,其中无出血转化组88例,出血转化组2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组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显著多于无出血转化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钙、血镁水平显著低于无出血转化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与大面积脑梗死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呈正相关(OR=4.731, 95%CI 1.594~14.044,P=0.005),血镁水平与大面积脑梗死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呈负相关(OR=0.000, 95% CI 0.000~0.095,P=0.006)。  结论  房颤、低血镁可能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7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出血组和缺血组进行了脑脊液细胞学观察。结果发现,出血组脑脊液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出现的频率比缺血组高,单核吞噬细胞出现的时间比缺血组早,差异有显著性,并且出血组脑脊液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入院7d内(第1、3、7d)血压动态变化规律,血压与卒中7d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控制及脑血流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ICU急性脑卒中患者41例,利用心电监护仪观测急性脑卒中动态血压变化及预后关系。结果:①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首次血压增高者约占87.1%,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并且存在自发性下降趋势,在无特殊降压措施的情况下与第24h相比,第72h、第7d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明显的下降。②出血性卒中组急性期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③缺血性卒中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L型,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J型。结论:①脑卒中急性期多伴有血压明显升高,伴随着时间的变化有自发性下降的倾向及趋势,出血性卒中组血压要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②脑卒中急性期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③脑出血可将血压控制在160/9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80)/(90180)/(90100)mmHg水平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入院清醒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03-2009病例662例,以30d为观察终点。用GOS评分进行预后测评,选取一系列自变量,以最终结果作为因变量,对自变量进行整理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年龄≥75岁、出血量≥30mL、体温≥37.0℃、白细胞总数≥10.0×109/L和心电图异常为30d治疗无效或死亡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6、0.002、0.027、0.011、0.014)。结论高龄、较大出血量、入院时体温、血白细胞计数和血糖增高等为预后不良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白细胞(WBC)与中性粒细胞(N)的改变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血WBC和N。按WBC总数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0×109/L)、增高组[(10~14)×109/L]、显著增高组(14×109/L)。按N数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0.75)、增高组(0.76N0.90)、显著增高组(N0.90)。结果:与正常组比较,WBC增高组、显著增高组中、重型患者增多(P0.01),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增高组和显著增高组中、重型患者均较正常组增加(P0.05),正常组存活率高于显著增高组(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液中WBC及N增高,提示病情严重、疗效差、病死率高,可作为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与其病灶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应激性高血糖与其病灶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发病72 h内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次日晨空腹血糖(FBG).FBG升高者为高血糖组,FBG正常者为正常血糖组,每组各40例.根据头颅CT记录80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大小,并行2组患者入院时、发病7 d、28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及发病3个月Barthel指数(BI)比较.结果:高血糖组血糖升高水平与病灶的大小、部位有关;病程中,高血糖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BI值与正常血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应激性血糖值在不同病灶部位、大小间差异显著,且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监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对治疗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急性期和治疗15d时行CT平扫和CTPI检查。记录不同时间段血肿中心区、边缘区和外层区三处位置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差异,分析CTPI检测对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的评估意义。结果急性期内,血肿及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肿中心区急性期CBV、CBF、MTT水平均显著低于血肿边缘区及血肿外层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处观察区域急性期TTP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检测可准确区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病灶,在临床疗效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积极作用,利于医师掌握患者病情发展动态,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研究及时增加脑血流量(CBF)减轻脑出血后缺血性损害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急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刺五加注射液40-60ml,每日静滴1次,15天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血肿吸收率分别为97.3%、9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刺五加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