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在围绝经期的发病特点.方法应用B型超声和官腔镜检查结合诊断性刮宫分析了2451例子宫异常出血病例,并对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围绝经期,3.1%的子宫异常出血者患子宫内膜癌;0.85%的患者患非典型增生,显著高于生育期的0.1%(P<0.01).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非腺癌的比例数为22.6%,中、低度分化的腺癌分别为29.1%和8.3%.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1.8岁,26.5%发生转移;腺鳞癌平均年龄51.9岁,37.5%转移;鳞癌患者平均年龄61.8岁,75%发生转移.围绝经期有透明细胞腺癌2例,1例转移.2例未分化癌发生在绝经期,均转移.1995年后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病人比率比1994年前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非腺癌的比例呈升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在围绝经期的发病特点。方法:应用B型超声和宫腔镜检查结合诊断性刮宫分析了2451例子宫异常出血病例,并对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围绝经期,3.1%的子宫异常出血者患子宫内膜癌;0.85%的患者患非典型增生,显著高于生育期的0.1%(P<0.01)。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非腺癌的比例数为22.6%,中、低度分化的腺癌分别为29.1%和8.3%。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1.8岁,26.5%发生转移;腺鳞癌平均年龄51.9岁,37.5%转移;鳞癌患者平均年龄61.8岁,75%发生转移。围绝经期有透明细胞腺癌2例,1例转移。2例未分化癌发生在绝经期,均转移。1995年后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病人比率比1994年前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非腺癌的比例呈升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张锦英 《广东医学》1998,19(6):436-43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19例40~60岁之间的围绝经期者异常子宫出血和绝经后出血的临床与病理。结果:功能性出血占59.3%,良性病变35.5%,恶性病变5.2%。良性病变中以宫内膜增生及慢性炎症为主,绝经后出血的癌症发生率为17.2%。值得注意的是表现为月经异常的未绝经者发生子宫内膜癌,在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正常月经常被破坏与盆腔病理发生率相吻合,器质性病变在此期的发生率较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41岁-60岁之间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与病理。结果:所有病例病理检查为非器质性病变42例,良性病变87例,恶性病变9例。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器质性病变在此期发病率较高,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30~70岁,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最多(57.1%),其次为绝经前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35.7%)、下腹部胀痛(21.4%);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符合率为71.48%,肌层浸润率高达85.7%,肌层浸润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对预后有明显影响(P〈0.05),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确定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术后适当的辅助治疗(化疗、放疗)是改善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癌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本院1992~2001年收治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120例患者分为绝经前后两组,绝经前组56例,绝经后组6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 绝经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各占(85.7%、75%),两组Ⅰ期患者各占(64.3%、76.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绝经前患者特殊病理类型少(分别为1.8%和12.5%),组织分级高,G1级(两组分别为67.9%和46.9%),深肌层浸润少(分别为13.7%和41.1%),宫颈受累多(分别为23.2%和9.4%)。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96.4%和70.3%),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1期患者手术中是否行淋巴结清扫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与其临床病理特征有关;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行淋巴结清扫不提高5年生存率;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子宫内膜癌则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刘妮平  赵仁峰  马刚 《广西医学》2010,32(7):810-8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5岁组22例(A组),〉45岁组64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原发不孕发生率A组18.2%(4/22),高于B组的4.7%(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Ⅱ~Ⅳ期A组占22.7%,高于B组的11.9%;病理类型:非腺癌A组占27.3%,高于B组患者的23.4%;浅肌层侵犯:A组占68.2%,高于B组的6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次、组织学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病理分期较晚,非腺癌患者多,病变程度相对较重,但较少发生深肌层浸润,尚不能认为≤45岁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1月初次为手术治疗的3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对预后生存情况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随访至今生存30例,死亡6例,生存率为8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期与手术方式为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轻女性子宫内膜癌预后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密切相关,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40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8%,月经紊乱19例(86%),不孕症7例(31.8%),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0.4%),肥胖2例(0.91%)。结论≤40岁年轻内膜癌多与月经紊乱、不孕不育、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高危因素有关,对年轻妇女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的年轻妇女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68例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玲玲 《当代医学》2009,15(23):412-4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十年来收治于我院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与结果。结果术前MRI检查癌浸润深度与术后病理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8例患者存活5年以上者59例,死亡9例,总生存率为76.5%。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复发与脉管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有关,MRI对判断癌浸润深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蒋丽  付润娟  王育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524-1526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我院通过手术病理诊断的4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结果:38例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符合率95%,2例漏诊。结论:经阴道超声可作为子宫内膜癌诊刮术前最佳的筛选手段,并能较正确地显示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的程度,为临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搜集我院15年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1~2005年间,收治住院有完整资料的1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1)患者年龄为30~80岁,平均年龄55.1岁±8.6岁;≤45岁者20例(13.3%),平均年龄37.2岁±6.0岁。其中,2000~2005年18例(17.0%)与1991~1999年2例(4.5%)资料相比,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P<0.05)。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最多,其次为绝经前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分别占69.2%、30.8%。(2)绝经前患者确诊时间迟于绝经后患者(P<0.01);年龄与确诊时间有显著性相关(rs=0.290,P<0.05)。(3)术前B超检查在癌浸润深度上诊断符合率:无肌层浸润为40.9%、肌层浸润≤1/2为42.0%,与术后病理检查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1/2为84.0%,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分析:①年龄、绝经与否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②病理类型、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预后因素,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子宫内膜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绝经前妇女一旦出现月经紊乱及其相关临床表现时,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癌。(2)较年轻的患者出现症状后到确诊的时间亦较长。(3)经多因素分析,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学分级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绝经与否无显著的独立预后意义。(4)手术-病理I、II、III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72.9%、48.6%,IV期3年生存率为33.3%,5年生存率为0%。(5)B超检查对判断癌浸润深度(肌层受浸>1/2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及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EH)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于笔者医院确诊的96例早期EC和EH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口服孕激素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51例患者,分析服药后患者妊娠率、生育率、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疾病复发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口服孕激素能够明显延长月经周期(29.1±2.1 vs 23.4±4.9d)、缩短经期持续时间(7.2±2.3 vs 15.7±4.1d)、减少子宫内膜厚度(17.2±1.9 vs 23.7±3.2mm)(P<0.05);口服孕激素治疗后1、2、3个月患者血浆血红蛋白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100.4±16.1、115.8±18.4、129.3±21.2 vs 83.2±14.9g/L)(P<0.05);51例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后妊娠率为54.90%,生育率为39.22%;服药后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毒性不良反应,复发率为11.5%。 结论 治疗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或子宫内膜增生,口服孕激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纠正患者贫血状态,同时能够保持部分患者的生育能力,但其仍然存在一定的毒性不良反应及复发性,临床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活性在子宫内膜癌发展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为标志物 ,以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 ,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微血管密度 (MVD)测定。结果 ①正常组与内膜癌组比较 (P <0 .0 1) ,正常组与不典型增生组比较 (P <0 .0 5 ) ;从正常内膜、不典型增生到内膜癌组织内MVD逐渐增多 (P <0 .0 5 )。②内膜癌组织内MVD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P <0 .0 5 )。结论 临床采用MVD测定对子宫内膜增生病变发展和追随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MVD测定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罗军  李丽文  赵卫华 《河北医学》2010,16(9):1081-1084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B(Akt)在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子宫内膜癌、7例非典型增生内膜、6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Akt蛋白的表达。结果:Akt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在良性子宫内膜组织中低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及非典型增生组织中高表达,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0.86,P〈0.05)。结论:Akt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低表达,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腺癌中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病理分级关系密切,提示Akt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骨桥蛋白(0PN)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8例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存档石蜡标本进行OPN检测,分析其表达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OPN表达与患者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OPN的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强,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myb、Bax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TUNEL技术对6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和4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myb、Bax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c-myb、Bax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 )。c-myb、Bax在分化程度越低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越高,在Ⅲ、Ⅳ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且子宫内膜癌细胞分化程度越低,细胞凋亡指数越高。Bax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529, P<0.05),而c-myb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凋亡指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中存在c-myb、Bax蛋白的高表达,c-myb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调节,Bax调节肿瘤细胞凋亡,两者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李美艳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6):93-98,103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组织标本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探讨VM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EC中的表达情况及关系,并讨论二者与患者术后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CD34-PAS双重染色法,检测EC组织、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M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E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 VM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在EC组织中分别为39.59%和68.02%,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分别为4.71%和21.18%,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分别为1.59%和4.76%,二者表达在EC组较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668,P<0.05;χ2=98.976,P<0.05)。VM和VEGF蛋白均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化有关(P<0.05),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93,P=0.000)。EC患者预后的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VM阳性和VEGF过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79.10%,低于VM阴性和VEGF低表达患者的95.80%和95.24%(P均<0.05)。EC患者预后的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VM阳性和VEGF过表达是影响EC预后的显著因素。结论 EC组织标本中存在VM,联合检测VM、VEGF对EC患者侵袭、转移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二者可能作为诊断和评估E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妇淋颗粒治疗围绝经期女性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中药复方妇淋颗粒辨证加减治疗74例围绝经期女性尿路感染,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治疗前后尿频、尿急、小便涩痛、尿不畅、下腹不适、腰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各项症状计分,并比较治疗前后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结果 74例纳入病例中,痊愈18例,好转50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91.89%,不同合并疾病、不同证型、疾病不同阶段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淋颗粒治疗围绝经期妇女尿路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经济简便,副作用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