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年龄45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4例年龄45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3例行(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例未行手术,29例同时辅以放、化疗。对≤35岁、36-45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31例平均随访6个月-10年,3例失访,5例≤35岁患者中2例死亡,1例复发,26例36~45岁患者中有8例死亡,2例复发。≤35岁者和36~45岁者在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45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期别较早,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癌,35岁以下者预后较好。分段诊刮是诊断内膜癌的有效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有高危因素者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2.
113例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意义及子宫内膜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临床分期误差率I期为13.8%(12/87%),Ⅱ期为80.9%(12/21),Ⅲ期2例术后分期均发生改变。盆腔淋巴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0.05)。结论:病理分期充分反应病变扩散范围,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判断预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具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高危组患者与低危组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化疗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5例患者中有20例(21.1%)行术后辅助化疗。高危组中14例(14/24,58.3%)行术后辅助化疗。95例患者治疗后复发10例(10.5%),其中高危组4例(4/24,16.7%),低危组6例(6/71,8.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危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13个月(11~23),低危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36个月(9~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复发1例(7.1%),为盆腔复发;未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复发3例(30%),均为盆腔合并远处转移(P〉0.05)。高危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79.5%,低危组患者为90.4%(P〉0.05)。高危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4.9%,低危组患者为97.1%(P=0.005)。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0%、88.9%,优于未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分别为64.8%、83.3%)。结论具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应给予恰当的辅助治疗。化疗有利于减少高危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4.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令芳 《安徽医学》2009,30(10):1144-114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发病情况、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就诊治疗的4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0-79岁,平均53.07岁。4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阴道流血,比例为93.88%(46/49)。术前行血清CA125检查患者36例,其中正常28例,比例为77.78%(28/36);升高8例,占22.22%(8/36)。临床分期为I期28例,其中存活19例,存活率为67.86%(19/28),占总存活率65.51%(19/29);Ⅱ期患者9例中存活7例,存活率77.78%(7/9),占总存活率24.13%(7/29);Ⅲ期8例中存活3例,存活率37.5%(3/8),占总存活率10.35%(3/29)。随访时间最长为86个月,最短22个月;其中健在29例,占59.18%(29/49);死亡14例,占28.57%(14/49);失访6例,占12.24%(6/49)。结论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平均年龄为55岁。子宫出血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血清CA125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提示作用较强的肿瘤标志物,且期别越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Ⅲ期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1998年12月间收治的28例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1)28例患者中Ⅲa期13例(46.4%),Ⅲb期3例(10.7%),Ⅲc期12例(42.9%);子宫内膜样腺癌20例(71.4%),腺鳞癌4例(14.3%),浆乳癌3例(10.7%),透明细胞癌1例(3.6%);28例中,病理分级1、2和3级分别为11、9和8例;(2)随访6-108个月,复发转移13例(46.4%),死亡10例(35.7%),五年生存率为41.6%;(3)子宫外多处病灶12例,复发转移8例,术后辅助化疗6例,复发转移7例。结论 Ⅲ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差,子宫浆膜受侵、子宫外多处癌灶、宫旁组织受侵犯、宫旁淋巴管或血管有癌栓及淋巴结癌转移仍是影响Ⅲ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死亡原因多为盆腹腔复发和远处转移。术后辅助化疗对五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1月初次为手术治疗的3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对预后生存情况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随访至今生存30例,死亡6例,生存率为8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期与手术方式为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轻女性子宫内膜癌预后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密切相关,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晚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1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比较晚期癌症中复发(14例)与未复发(3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50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4月~12年),复发转移14例,总复发率28.0%,平均无瘤生存期21.5个月;12例Ⅲ期患者中,Ⅲa期9例,复发率26。5%,平均无瘤生存期25I4个月;ⅢC期3例,复发率25%,平均无瘤生存期12。5个月;Ⅳ期2例,复发率50.0%,平均无瘤生存期11.0个月。不同病理分级的平均无瘤生存期:G1 23.9个月,G2 19.6个月,G3 12个月;不同复发部位的平均无瘤生存期:盆腹腔22.3个月,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3个月,骨转移30个月。14例复发转移患者死亡13例,平均生存期43.6个月,其中Ⅲ期45个月,Ⅳ期36个月。深肌层侵润(侵润肌层≥1/2)者复发率为42.9%,浅肌层侵润(侵润肌层〈1/2)者复发率为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化癌(G3)的复发率为61.5%,显著高于中分化癌(G3)和高分化癌(G1)的复发率,分别为33.3%和12.5%。多因素分析显示,侵肌深度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晚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腹腔细胞学检查以及术后辅助化疗不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晚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率高,最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为盆腹腔,多数在2年内复发,影响复发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为肿瘤分化程度和深肌层浸润。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在围绝经期的发病特点.方法应用B型超声和官腔镜检查结合诊断性刮宫分析了2451例子宫异常出血病例,并对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围绝经期,3.1%的子宫异常出血者患子宫内膜癌;0.85%的患者患非典型增生,显著高于生育期的0.1%(P<0.01).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非腺癌的比例数为22.6%,中、低度分化的腺癌分别为29.1%和8.3%.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1.8岁,26.5%发生转移;腺鳞癌平均年龄51.9岁,37.5%转移;鳞癌患者平均年龄61.8岁,75%发生转移.围绝经期有透明细胞腺癌2例,1例转移.2例未分化癌发生在绝经期,均转移.1995年后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病人比率比1994年前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非腺癌的比例呈升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在围绝经期的发病特点。方法:应用B型超声和宫腔镜检查结合诊断性刮宫分析了2451例子宫异常出血病例,并对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围绝经期,3.1%的子宫异常出血者患子宫内膜癌;0.85%的患者患非典型增生,显著高于生育期的0.1%(P<0.01)。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非腺癌的比例数为22.6%,中、低度分化的腺癌分别为29.1%和8.3%。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1.8岁,26.5%发生转移;腺鳞癌平均年龄51.9岁,37.5%转移;鳞癌患者平均年龄61.8岁,75%发生转移。围绝经期有透明细胞腺癌2例,1例转移。2例未分化癌发生在绝经期,均转移。1995年后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病人比率比1994年前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非腺癌的比例呈升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48例围绝经期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3月-2006年12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48例年龄大于40岁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40~53岁,48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根据FIGO分期及WHO预后评分,其中11例高危患者,36例低危患者,1例分期不确切;41例给予了子宫切除并且进行了后续的化疗,7例未切除子宫仅接受了化疗。其中9例高危患者(81.82%)及33例低危患者(91.67%)被治愈,1例分期不确切患者被治愈;而1例高危患者(9.09%)(FIGO诊断评分系统评分为17分)死于肿瘤转移引起的并发症,另1例高危患者(9.09%)及3例低危患者(8.33%)没有坚持足疗程化疗,并且失访。结论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围绝经期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喉癌、下咽癌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9例喉癌、下咽癌MP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喉癌MPC以肺癌(20.7%,6/29),下咽癌MPC以食道癌(24.1%,7/29)为最多见。本组MPC病理类型以鳞癌(占75.9%)最多见,有放、化疗史患者较易发生MPC(62.1%,18/29),有烟、酒嗜好的患者较易发生MPC(58.6%,17/29)。本组总的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7.9%、24.1%。其中积极治疗组3年生存率达50.0%,放弃治疗组3年生存率为0,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3)。结论喉癌MPC以肺癌最多见,下咽癌MPC以食道癌最多见。有放、化疗史患者较易发生MPC。有烟酒嗜好的患者较易发生MPC。细致的随访和复查、早期明确诊断和积极有效地治疗可以提高MPC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李永杰 《河北医学》2014,(3):471-473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5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单纯放射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联合放化疗方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近期临床效果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白血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肝肾功能损害、口腔黏膜反应和皮肤反应,两组患者发生Ⅲ度及以上不良反应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临床效果及预后与常见的联合放化疗方案一样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或较好的预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对术后高危子宫内膜癌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估和病情监测的价值.方法 对21例术后行DDP+5FU同步放化疗和22例术后行单纯放射治疗的高危子宫内膜癌病例,检测手术前、后及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射治疗后的血清CA125 水平.结果 同步放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放射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低于手术前、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平均随访30月,单纯放射治疗组6例复发,同步放化疗组1例复发.结论 术前检测高危子宫内膜癌血清CA125 水平,有助于指导术后的辅助治疗;治疗后定期检测血清CA125,可以预测子宫内膜癌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晚期鼻咽癌常规分次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01~12月常规分次放疗联合化疗的中晚期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100例,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列为研究因素,建立COX生存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及风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筛选结果显示:肿瘤分期、侵犯器官数目、规律放疗与否、规律化疗与否、早期复发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规律放疗与否、规律化疗与否、早期复发及肿瘤侵犯器官数目是常规分次放疗联合同步化疗中晚期鼻咽癌患生存风险因素.结论 中晚期鼻咽癌常规分次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进展及放化疗的实施情况相关,应加强早期诊断及规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疗效进行观察,从而确定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最小有效剂量。方法:将9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确定治疗剂量A组10mg,B组15mg,C组20mg,口服,每天1次,连续口服满3个月为一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三组的性激素水平,并对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A组复发率为23.33%,闭经率为50.00%,均明显高于B、C两组;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三组的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对于雌二醇(E)水平,A组高于B、C两组(P〈O.05)。结论:根据最小有效剂量的治疗原则,中间量15mg,每天1次,连续口服3个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方案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10年后发生肺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1997-2013年乳腺癌手术10年后发生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症状和体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36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肺转移发生平均时间为(14.27±2.16)年.乳腺癌手术10年后发生肺转移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术后化疗方案、术后放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前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及内分泌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沪(P<0.05).肺转移后中位总生存期为22.5(5~ 79)个月,中位至进展时间为11(3~77)个月.合并其他部位转移,肺转移瘤的数目和最大直径、肺转移后化疗周期数等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对6例单发肺转移灶手术切除治疗(R0),术后中位总生存期为53.4(24 ~ 79)个月,中位至进展时间为42(21 ~ 77)个月.结论 乳腺癌手术10年后发生肺转移患者的预后与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及治疗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诊断,综合运用化疗、放疗、手术、内分泌等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围绝经期抑郁症妇女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围绝经期抑郁症妇女性激素生理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抑郁状态问卷(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DSI)对年龄在40~54周岁的围绝经期门诊就诊妇女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估;采用化学发光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前的、治疗后显著好转的、围绝经期正常的以及正常生育年龄的妇女进行血清4项性激素水平测定。结果:围绝经期抑郁症组妇女的血清E2、FSH、LH、P水平与生育年龄组、围绝经期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6个月后症状有显著好转妇女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血清E2、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升高,血清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降低,且血清E2、FSH、LH、P水平与围绝经期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血清E2、P水平显著降低,血清FSH、LH水平显著升高,性激素的生理和调节功能变化,性腺轴系调节功能失调,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抑郁症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史、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erkel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均缺乏特异性,免疫表型常表现为CgA、NSE、EMA、NSE、Syn(+),CK、CgA、Vim、LCA(.),l例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足叶泊甙和顺铂化疗,现随访3个月,目前无局部复发及转移;另1例患者行局部切除+多次化疗和放疗后出现淋巴结和右肺转移.因不能耐受肺部根治性手术,改行EC方案化疗(依托泊甙+顺铂),后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即使综合治疗后仍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倾向.预后差,彻底切除病灶结合术后放疗或化疗是治疗Merkel细胞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代英 《吉林医学》2011,(20):4086-4087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方法:以≤40岁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27例为试验组,以同期收治的>60岁的患者4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试验组高分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ER阳性率及PR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以全子宫切除及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为主。随访5年,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化高,及早发现并治疗,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围绝经期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6例围绝经期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行经阴道超声(TVS)检查,观察其子宫内膜改变,并与相对应的子宫内膜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围绝经期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的总符合率为94.44%,其中生理性内膜改变、良性内膜改变、内膜癌及非典型增生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56%、94.67%及83.33%。以子宫内膜的正常厚度(10mm)为预测临界值,经阴道超声诊断围绝经期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的敏感性为87.65%,特异性为64.44%,阳性预测值为82.8%,阴性预测值为87.88%,假阳性为35.5%,假阴性为4.94%。结论经阴道超声对围绝经期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