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大权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78,(4)
舌及口底癌是口腔癌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口腔癌的30~50%,预后也比口腔其他部位发生的癌瘤差。虽然近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但平均五年生存率也只在45%左右。舌或口底癌虽发生在两个不同的解剖区域,但常相互累及,而在治疗及预后方面有许多类似处。本文重点讨论舌体部(舌前2/3)癌,适当介绍口底癌的一些问题。舌根部(舌后1/3)癌属口咽部故不讨论。舌及口底是重要的功能器官,与语言、 相似文献
2.
3.
口底癌是一种易侵犯邻近结构的恶性病变。作者根据近收治的37例治疗经验,就其侵犯特点,切除术式是及缺损整复等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口底癌临床治疗方法和术中缺损的修复。方法:对9例口底癌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进行口底颌颈联合根治术,有3例术创缺损采用前臂游离皮瓣、胸大肌肌皮瓣修复,伴有下颌骨节段缺损病例采用联合重建钛板进行修复。结果:9例口底癌患者中,除1例有肺、肝转移接受化疗外,8例术后下颌部、颈部和口底部等形态及功能恢复良好,前臂游离皮瓣、胸大肌肌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月~11年,未见肿瘤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结论:口底癌对下颌骨的侵犯与否决定下颌骨切除的术式,胸大肌肌皮瓣是修复口底癌术创巨大缺损的理想方法,联合重建钛板可I期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 相似文献
6.
局部广泛切除加放疗治疗口底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底癌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在我同较少见,约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5%左右,且以舌系带两侧的前口底最为多见^[1].口底癌位置较表浅,利于早期发现及诊断,治疗上以手术为主,由于手术的破坏,造成患者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2],所以.在根治同时考虑尽量减少功能破坏是口底癌治 相似文献
7.
口底癌四种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54例口底癌的四种治疗方法的远期临床效果。单纯手术或放疗、手术+放疗和化疗+手术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44.4%、18.7%、33.3%和40%,总的五年生存率为30.7%。手术仍为目前口底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术后可联合应用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8.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常需要进行修复,其目的是覆盖创面、防止舌和口底粘连影响舌运动,以及隔离口腔与颈部。多种带蒂、游离及穿支皮瓣被应用于口底癌切除后的缺损修复。文章介绍了常用皮瓣的血供特点、制备要点、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旨在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皮瓣修复缺损,最大程度恢复口腔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昆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89,(3)
舌癌和口底癌的手术治疗,应考虑舌癌具有淋巴内扩散的倾向,各种方向的舌肌纤维同口底肌联系密切,舌的活动度很大,促使舌癌长入邻近的解剖结构。口底前部癌,有可能沿颌下腺导管扩散到颌下。作者分析舌癌(129例)和口底癌(89例)不同手术类型的治疗效果,全部病例都曾接受放疗,部分病例施行了一种或多种化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1例口底癌同期并食道癌的多原发癌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阐述其患病率、部位、诊治要点及预后特点,以期提高对多原发癌的认识和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积极治疗,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口底癌在口腔鳞癌手术治疗中具有挑战性,该区解剖复杂、手术入路受限、切缘阳性率较高、常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虽然TNM分期系统常用于制定手术计划,但肿瘤的其他病理特点(浸润深度、肿瘤浸润方式、阳性淋巴结比等)亦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以及预后评估。累及范围较广泛的肿瘤,间室外科或拉通术可明显改善局部-区域控制率。切缘>5 mm病例术后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较高。与下颌骨紧贴或浅层侵蚀的口底癌,边缘性下颌骨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早期口底癌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但是否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尚无一致意见;由于Ⅳ 、Ⅴ区很少发生转移,因此常采用肩胛舌骨上颈清术。局部晚期的病变,常发生多个淋巴结转移、包膜外扩展、神经浸润以及切缘阳性,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形状因子(FC)和平均光密度参数在口底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8例口底鳞癌石蜡标本切片免疫组化(SABC)染色,应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原发灶和颈淋巴结细胞胞核形状因子(FC)和平均光密度参数。结果 经CK10和CK14单克隆抗体标记后,淋巴结有无转移或病理分级不同患者的原发灶细胞胞核中FC和平均光密度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01),而临床分期不同的患者,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淋巴结中转移阳性和阴性间的FC和平均光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01)。结论 CK10和CK14表达中细胞的FC 和平均光密度参数可作为评估口底鳞癌浸润、转移潜能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86,(3)
口腔癌组织学所见与预后的关系已有较多报道,但是由于治疗方法的进展,预后结果与过去有所不同。口腔癌有舌癌、口底癌、龈癌等,各有其特殊的发展形式,因此治疗方法亦有差异。作者报告首次治疗的60例鳞状细胞癌,其中舌癌41例,口底癌19例。舌癌以放疗为主,T_1、T_2的病例用组织内照射(镭针、铱针、金粒等)6000~8000拉德,T_2~T_4病例用~(60)钴外照射3000拉德,组织内照射6000~7500拉德,并用 Bleomycin 或 Pe- 相似文献
15.
口底癌保存下颌骨的解剖与肿瘤学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癌下颌骨骨段切除术由Ward和Robben首先提出,当时认为,舌与口底的淋巴管经由下颌骨舌侧骨膜到达颈部淋巴结,因而为保证根除癌肿,防止颈部转移,必须进行下颌骨整块骨段切除。这一观点在头颈外科持续数十年之久。为提高治愈率,有学者甚至提出切除更大范围的骨块和软组织。这种大范围的切除,常需更复杂的修复手术,包括90年代广泛应用的游离组织瓣移值术来恢复下颌骨前部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唇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怡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82,(5)
唇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冷冻疗法、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其中应用最多的为手术治疗和放疗,两种方法可获得近似的疗效。但由于放疗会引起唇部干燥,一些病例出现唇萎缩甚或坏死,以及复发时难以识别等原因,所以目前唇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发病情况唇癌的发病率为1.8/100,000,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6~2.2%。Jones报告唇癌的发病率为舌癌的4倍,是其它口腔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采用普通CT扫描诊断口腔癌的实用性,作者对初诊病例舌癌、口底癌原发病灶的CT扫描图象作了研究。病例与检查方法 1985~1986年在九洲大学齿学 相似文献
18.
史宗道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76,(6)
本文报导(1968—1970)治疗106例头颈部癌的结果,所有病例最少已随访3年。其中有70例是口咽部鳞癌,其余多是面部基底细胞癌或鳞癌。70例口咽癌中有20例应用冷冻外科作为姑息治疗。50例作为“可能治愈”的治疗。“可能治愈”组35例原发病变为T_2、T_3期损害。原发灶伴有颈部转移时不用冷冻治疗。大部分口腔癌采用液氮冷冻探头行双次冻一融,早期的口腔癌和小的面部皮肤癌采用氟里昂冷冻探头。 相似文献
19.
口底癌既有口腔癌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特点,早期颈淋巴结转移即是其中之一。部分临床病理特点,如肿瘤浸润深度、神经浸润、脉管浸润等是口底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淋巴结转移的不同状况,有几种颈淋巴清扫术常用于这些病变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舌、口底癌约占口腔癌的50%,此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淋巴回流丰富,容易发生转移.颈淋巴清扫术是控制颈部复发及转移最有效的方法.前哨淋巴结活检和淋巴成像有助于术前判断颈淋巴清扫术的适应证.舌淋巴结与舌、口底癌的复发及转移关系密切.连续性颈淋巴清扫术(in-continuity neck dissection)可以清扫包括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