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模拟急救演练在重症脑卒中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对神经科护士进行重症脑卒中模拟急救演练,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应急急救措施,提高危重脑卒中患者的救护质量。观察组为实施模拟急救演练后救护的患者54例,对照组为实施模拟急救演练前救护的患者50例。统计两组患者急救后8、72h的GC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经救治72h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为(13.4±3.4);而对照组为(11.6±5.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模拟急救演练,能有效提高重症脑卒中的救护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展理论-操作-模拟演练式培训在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应急培训小组,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理论知识、急救技能培训,结合临床实践制定模拟现场,采用模拟演练进行培训,然后对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进行考核。结果:低年资护士技能考核培训前后错误率及培训前后急救意识综合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护士能系统、完整的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情景模拟演练提高口腔科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培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口腔专科护理人员38名,采取电脑随机选取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名,对照组行传统急救技能培训,观察组行情景模拟演练急救技能培训,对比两组培训效果。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综合能力、培训效果及对培训效果满意度评分均较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口腔专科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培训中采取情景模拟演练法,可有效激发护理人员学习兴趣,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综合能力及对培训效果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视频评分法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途径。方法将334名护理专业学生按班级分为两组,实验组(168名)考核采用视频评分法,对照组(166名)采用传统评分法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单项操作成绩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但团队合作性操作熟练度、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对视频评分法的认可度较高。结论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应用视频评分法,能提高学生操作积极性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在急救护理实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50名实习护士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12月实施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教学的50名实习护士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实习护士教学培训后的考核水平、创伤急救技能水平及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实习护士的理论考核[(93.24±5.82)分]和操作考核[(90.58±7.15)分]成绩均高于对照组[(86.72±5.46)分和(79.43±6.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实习护士的病情评估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护理程序应用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及整体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习护士对教学的满意度高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结论 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急救护理实训水平,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技巧,提升学生的创伤急救技能水平,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洁 《中外健康文摘》2012,(32):363-364
目的分析总结护理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50名未去上级医院进修的护士组成对照组和已经进修并且运用新的急救护理模式的50名护士组成观察组,同时进行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对比分析成绩,总结护理急救技能培训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护理急救技能培训方法中分层管理,进修培训综合考核的方式急救技能成绩提高迅速有效.结论护理急救技能培训应该分层学习,综合考核,才能提高急救应急能力,提高抢救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多弹簧组变阻尼结构模拟真实的人体胸腔生物力学特性,结合原有的电子反馈系统设计出一款基于仿真胸腔生物力学特性的新型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并测试其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海军军医大学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60名本科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使用传统模拟人进行CPR培训,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新型模拟人进行CPR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单项技能考核。单项技能主要是徒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包括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较两组的CPR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情况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学员单项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为(54.33±3.09)分,优于对照组学员(52.33±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调查问卷显示,试验组学员对于新型模拟人的教学训练效果评价较好。结论 新型心肺复苏模拟人相比传统模拟人,更能够模拟真实人体的心肺复苏急救场景,可以有效提高医学学员规范化培训CPR教学效果,助力我国心肺急救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普及化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仿真模拟人在护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校2011级92名专科护生随机分成对照组(46人)和实验组(46人).在急救技能培训过程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实验组应用国际流行的高仿真模拟人进行培训,分析比较两组培训效果并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结果 实验组急救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素质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高仿真模拟人在护生急救技能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护生的急救技能水平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情境教学法在企业员工心肺复苏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将来自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员工112名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6名。实验组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急救模拟人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结合急救模拟人教学法。培训后对两组企业员工进行心肺复苏理论、技能考核及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培训后实验组企业员工的心肺复苏理论及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企业员工对教学满意度也较高。结论情境教学法结合急救模拟人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心肺复苏理论水平和技能,可以在社会培训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PTC)教学模式在本科护理实习生临床急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为本科护理实习生的临床急救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科护理实习生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医院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急救理论和操作培训以及情景模拟演练,试验组采用PTC教学模式对护生进行创伤急救理论培训、技能操作培训以及综合模拟训练。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及临床急救能力。结果培训后,两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及急救知识储备、应急处置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急救管理能力、急救素质成绩均较培训前提高,且试验组护生的上述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PTC教学模式可提升本科护生的理论、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及急救知识储备、应急处置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急救管理能力、急救素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莫月娥 《河北医学》2009,15(10):1199-1201
目的:探讨运用应急预案、提高急诊护士应急能力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救治中的可行性及护理要点。方法:运用应急预案中的分组法对本地区近年来的7宗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与传统的应对方式相比较分析,观察应对过程中的有序性、条理性、效率及质量。结果:与传统应对方式相比,其有序性、条理性好,工作效率及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说明提高急诊护士应急能力及建立应急预案,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急诊就诊时病情危重程度的判定 根据现有的资料统计表明在急诊就诊的病人中约10%~20%的病人才是真正的急症,即需要急诊救助;但事实上每个来急诊就诊的病人都广泛被认为有紧急病症,且由于急诊病人多,成分复杂,秩序混乱,家属心情焦急,医护人员少,就诊场地窄小,这就要求急诊医生在这众多的急诊挂号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首位的,最重要和必须明确解决的问题是:这个病人是否有生命危险,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下述三个方面确认:(1)主诉;(2)在急诊中完全准确地把握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W G Barsan 《JAMA》1991,265(23):3115-3118
  相似文献   

20.
Emergency thoraco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 I Bodai  J P Smith  R E Ward  M B O'Neill  R Auborg 《JAMA》1983,249(14):1891-1896
The role of emergency room thoraco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 remains poorly defined despite an increase in its use. Most authors agree that the procedur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enetrating thoracic injuries, while its benefit in penetrating injuries below the diaphragm and in blunt trauma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 best outcome can be expected in patients who have sustained penetrating cardiac and thoracic injuries. Penetrating abdominal wounds that are severe enough to require thoracotomy in the emergency room fare less well; those patients who suffer from blunt thoracoabdominal injuries are least fortunate. The anatomic location and mode of injury greatly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these patients and are useful in determining when to perform this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