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脑电地形图与脑CT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脑电地形图检查及CT检查,如病情进展至高峰复查脑CT。结果脑电地形图与脑CT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定位结果及诊断结果一致。其中脑电地形图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及水肿带、血肿周围脑组织功能。CT没有显示血肿与周围组织功能情况。脑电地形图与脑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位及诊断结果一致,其中脑地形图检出了10 mm微小病灶。脑电地形图检出24例脑梗塞,且符合临床诊断结果。CT未检出10 mm微小病灶。脑电地形图与脑CT对双重脑卒检查诊断结果一致。高血压性急性脑血管病的脑电地形图改变主要表现为DeIta频段改变,病灶呈现高功率阴影,12级以上恢阶,以红色改变为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转变特点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部分特点一致。双重脑卒中脑实质内有脑梗塞及出血病灶存在,所以其影像学是脑梗塞及脑出血双重影像学特点。结论脑电地形图与脑CT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病中均有一定价值,其中脑电地形图价值较高,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数发病急、病情重,是脑血管病中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内科保守疗法对血肿形成的颅内压升高及脑疝效果差,而采用外科开颅清除血肿手术,难度大,脑组织损伤大,致残率高,且不适宜高龄及危重患者以及深部血肿患者。随着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5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CT检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医院2007-02~2010—05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选取51例。本院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螺旋CTHispeed/Dxi机,以听上眶线为基线,取层厚10mm平扫。结果:依CT结果,5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基底节脑出血26例,丘脑出血14例,脑叶出血6例,小脑出血1例,脑干出血1例,蛛网膜下隙出血3例。结论:CT扫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使脑出血的诊断准确、安全、简便和快速,对血肿的确诊率可以达到100%。脑内血肿在CT上呈现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CT值为75-80Hu,比正常脑组织要高,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病情恶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症状恶化且在24 h内行2次头颅CT检查的病历资料,并分为血肿扩大组及血肿稳定组,分析各组病情恶化原因。结果:42例血肿扩大组经治疗后死亡18例,22例血肿稳定组经治疗后死亡5例。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病情恶化死亡率高,导致早期病情恶化的因素主要是血肿扩大,血肿扩大与血压、出血部位、血肿形态等有关,血肿稳定但病情恶化与首次头颅CT血肿大小、出血部位、颅腔代偿能力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颅内出血外科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各种类型的治疗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新生儿颅内出血17例,年龄最小10 d,最大58 d。出血部位为硬膜下血肿7例,脑内血肿5例(额叶2例,枕叶2例,颞叶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4例,脑内血肿合并脑室出血1例,17例中有9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钻孔置管引流10例,其中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2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4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例,为脑疝形成的患儿,脑内血肿2例,其中有1例脑疝形成,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1例;开颅清除血肿加漂浮骨瓣减压3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例,脑内血肿合并脑室出血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1例,3例均有脑疝形成,其中脑疝晚期1例。17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结果17例患儿无一例死亡,5例脑疝形成的患儿也全部成活,术后即瞳孔缩小,神志恢复正常。1例遗留癫痫症状。偏瘫5例中2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明显好转,1例无明显变化。余均无明显后遗症。结论尽快手术清除血肿,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和神经系统后遗症,而对于不同的出血类型要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出血时间、CT表现及临床症状等综合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术式,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启祥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303-4304,F0003
目的探讨CT在硬膜下、硬膜外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硬膜下血肿、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硬膜外血肿患者的CT影像特点。结果21例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弧状高密度影;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表现为纵裂池、小脑幕及部分脑池、脑沟密度增高,余3例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但均有不同程度伸进脑沟、裂、池的毛刺样征象;20例硬膜外血肿均表现为颅板下局限性凸透镜样高密度影;3例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表现为跨越颅缝的波浪状高密度影,与脑实质边界部分清楚,部分模糊。结论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各有其CT表现特点,鉴别困难时应局部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定期复查CT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CT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3例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续出血组的临床症状较前加重,中青年、收缩压≥180mmHg、基底节区出血、首次出血血肿不规则、首次出血量10~30mL者易发生继续出血。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主要与年龄、血压水平、血肿形态、出血部位、首次出血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214例HICH患者,其中将86例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设为观察组,128例HICH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2组性别、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 结果 214例HICH患者有86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40.2%(86/2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HICH患者的危险因素,做好治疗和护理,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螺旋CT诊断实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tSAH的螺旋CT表现。结果71例中,脑外侧裂池24例,纵裂池19例,脑沟16例,小脑幕8例,环池2例,四叠体池2例。合并脑挫裂伤12例,硬膜下血肿7例,脑室出血5例,颅内积气3例,颅骨骨折4例,硬膜下积液1例,脑积水1例,额叶脑梗死1例,脑疝3例,合并多种损伤死亡5例。结论螺旋CT是tSAH首选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及早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阻止脑疝的发生和发展、改善脑血液循环,能够使受压的脑组织及早恢复。而术后患者送入ICU后,应用镇静剂可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避免血压波动造成再出血。近年来我院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用镇静剂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分析术后应用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   

11.
明利  刘江 《四川医学》2007,28(6):616-617
目的对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及死亡,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4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小脑出血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起病多见,伴有意识障碍、脑疝形成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高。结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小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确诊需行头颅CT或MRI,对出血量多者早期行血肿清除术是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预后与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况及是否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甘露醇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少量出血时,应用后致再出血的影响。方法总结我院2000年1月-2006年6月收住院的32例在发病后6h内收住院的曾早期每天应用500~750m120%甘露醇脱水治疗。血肿量10-40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通过24h后复查脑CT。了解血肿体积是否增大,而确定出血是否增加?结果通过比较以上患者发现,CT检查比较血肿增大33%以上可确定为再出血的有12例,占40.6%。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少量出血时。早期应慎用甘露醇,不然有再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3.
孙铝 《吉林医学》2013,(32):6771-6772
目的:探讨和分析大脑镰硬膜下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检查情况。方法:随机选择硬膜下出血患者15例,对其进行CT检查,并就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经过临床诊断分析显示,在15例硬膜下出血患者中,有9例患者为大脑镰硬膜下出血,其他患者为天幕硬膜下出血。大脑镰硬膜下出血CT影像学表现为局限在患者大脑镰的全程或一部分的窄带状的高密度影。结论:应用CT影像学检测大脑镰硬膜下出血,能够快速、有效、准确地将其同天幕镰硬膜下出血病症区分开,是一种有效、理想、安全的大脑镰硬膜下出血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手术时机、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开颅减压术后10例、少量硬膜下出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术后腰大池引流18例。结果:少量硬膜下出血12例中1例好转,其余11例转化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并经手术治愈,其它全部治愈。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手段,但不适合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有少量硬膜下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钻孔引流并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效果。方法对24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患者行快速微创钻孔血肿引流,随后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24例患者术后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良好14例,中度残疾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快速微创钻孔血肿引流能快速缓解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干的损伤程度,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前存在继续出血的现象,对产生继续出血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共收集2000年1月~2007年1月本院收治146例脑出血患者,动态头颅CT检查,施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前CT定位,同时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体积,判定同一患者两次出血量的差别.结果 43例高血压脑出血确有继续出血的现象,血肿净增体积为22~82mL,净增比例为32.9%~216%.继续出血的判断标准:血肿净增比例≥30%以上.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24h内确实存在继续出血现象.因此,对可能发生继续出血的患者应尽早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在不同时间窗使用甘露醇对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明确诊断高血压并脑出血患者92例,按甘露醇使用时间窗不同分为早期使用组和脑出血6小时后使用组,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甘露醇后再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早期应用甘露醇组43例有13例CT发现血肿增大,再出血率32%;脑出血6小时后开始应用甘露醇组49例有12例CT发现血肿增大,再出血率25%.在排除了相关因素对再出血的影响后,脑出血早期应用甘露醇再出血几率较入院6小时后再开始应用明显增加(P<0.01).结论:对脑出血患者甘露醇的应用时机,应考虑患者病情及血肿的大小及部位等,注意个体化,如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时,最好在脑出血6小时后再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恢复良好39例、重度伤残3例、中度伤残5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为、死亡1例。结论: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关键为及时降低颅内压,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不仅可有效减压并止血,而且彻底清除血肿及挫裂伤脑组织,手术效果显著,非常值得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用螺旋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016年期间收治确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相关临床资料为分析数据,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螺旋CT扫描,以回顾性方式分析患者CT扫描所得相关数据并归纳此类检查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通过螺旋CT扫描后,对患者血肿所在位置、是否有破入脑室、出血量以及脑中线结构移位情况等均可得到相对明确的了解。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用螺旋CT手段进行检查能够让医生更加明确了解血肿病灶所在位置以及所侵袭范围,准确评估出血量,对于其指定干预方案以及判断方案临床预后质量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其所具备的诊断价值可将其作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诊断的主要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何源 《中国医疗前沿》2013,(10):35-35,28
目的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早期应用软通道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7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快速滴注甘露醇后直接行去骨瓣减压术,实验组快速应用软通道技术引流血肿后行去骨瓣减压术,观察术前哥拉斯加评分(GCS评分)变化以及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前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6月末恢复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早期应用软通道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颅压和缓解脑疝,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在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和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意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