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正>食物是营养素载体,而药物与食物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食物既有营养功能,又有药理作用,不少药物是从食物提炼而成,如鱼肝油。此外,许多药物在人体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代谢、排泄等,从而导致营养缺乏。营养学与药学专家研究发现,食物与药物常常相互影响,一些食物不但可以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能破坏某些药物的治疗作用,但有些食物却对药物有协同作用。凡能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使患者所服用的药物药效下降的食物皆需禁忌。因此,应重视患者在治疗期间口服药物制剂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影响。1营养素对药物的影响1.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食物和药物混合时,可能使药物吸收加快或吸收减少,或不受影响。如灰黄霉素和富含脂  相似文献   

2.
食物因素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  言曾经认为饭后口服对消化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可以适度地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然而从药代动力学角度看,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可受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后果可能是疗效降低、增强或产生不良反应。事实上,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药理研究均提示食物对口服药物的吸收有着广泛的影响[1]。目前,国内外的新药研究中,也逐渐强调食物是否影响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重视并了解食物对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 食物对药物口服吸收影响的结果[3]  药物口服后受食物的影响,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吸收量的改…  相似文献   

3.
食物对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星辉  李金恒 《海南医学》1999,10(3):191-192
曾经认为,饭后服用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可以适度地减轻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不良反应。例如为了缓解乙酸水杨酸等药物引起的胃肠不适,医师常招病人于饭后服药。然而,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从药物动力学角度,应当重视食物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如疗效降低,增强,或引起不良反应)。事实上,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均提示食物对口服药物的吸收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内外的新药研究中,也逐渐强调食物对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了解食物对药物…  相似文献   

4.
三、饮食及生活(?)药物作用的影响饮食及生活习俗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常被人忽视。食物(包括食物成分、添加剂与调味剂等)和药物在人体内可发生生理、生化、药理等方面的相互作用。食物不仅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且尚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效应。例如,胃及小肠内的食物,可防止某些口服药物被胃酸和各种消化酶破坏或失活,某些食物可直接改变治疗药物的药动力学过程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此外,食物的变态反应亦可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和毒性。上述  相似文献   

5.
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常见 ,当食物与药物同时服用时 ,胃肠道中的食物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代谢和排泄等 ,改变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因此对食物、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有关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国内较少报道 ,而国外近年来报道较多 ,本文就此加以综述。曾经认为 ,食物会减少药物的吸收 ,因此药物应尽量空腹服用。现在的观点认为 ,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如食物对托物罗定的 2 4 h缓释胶囊的生物利用度无影响 [1] ;Sun JX[2 ]…  相似文献   

6.
小肠首过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是口服药物的主要吸收器官,肠道上皮细胞中不仅存在大量影响药物吸收的转运体,还含有多种与肝脏中相同的代谢酶。此外,肠腔细菌丛中也含有大量代谢酶。这些因素使小肠成为肝外最重要的代谢器官。肠道对口服药物的首过代谢作用正逐渐被认识,其对口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成为药物代谢性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概述了小肠上皮细胞中代谢酶的分布特点和含量,肠腔中菌丛的分布特点和所含代谢酶,并对药物肠道首过效应的国内外研究方法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经通道, 肠道中不仅存在着影响药物吸收的转运体, 还含有许多与药物代谢相关的酶, 包括消化道上皮细胞存在的结合酶和消化道菌丛产生的酶, 这些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存在形式、吸收过程等。因此, 胃肠道对药物的有关代谢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其研究方法也不断改进。现就目前药物在肠道中代谢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肠道吸收密切相关。肠道中存在多种药物转运体参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研究转运体在吸收中的作用对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避免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肠道主要药物转运体的功能及其在药物吸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口服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毛细血管吸收(通过门静脉汇集于肝脏,然后进入体循坏,路程较长,并要经过胃液,肠液中酶的破坏和肝脏代谢作用的影响,故口服给药吸收较慢,且效果差异甚大。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因素颇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胃肠道中PH值:大多数药物为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硷。一般说来,只有在胃肠道内呈分子状态不解离的药物(电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药物的影响。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书籍、文献,分析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药物的影响。结果: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药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方面,从而引起药物效应增加或降低。结论: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疗效存在影响,发现其作用规律,将对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患者生活水平的改善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在传统中药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中草药与其它药物的合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效应学,从而增加/减弱其药效或毒性作用.药动学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在肝脏,而肝转运体在药物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肝转运体在生长发育,衰老过程,时辰,妊娠和哺乳的生理变化及吴茱萸次碱对肝药物转运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韩伯杨  ;姚玉红 《医学综述》2014,(16):2996-2998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西药物合用的机会越来越多,相互作用的概率越来越高,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时会改变合用药动学(体内过程),即能够使合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发生变化,进而改变其血药浓度、组织分布、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有时甚至发生毒性反应。凡疗效增强、不良反应减少、毒性降低的合用,临床加以利用,反之则应避免。以期提高中西药物合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经皮给药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后的胃肠道消化反应和肝脏首过效应、注射给药引起的疼痛,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经皮给药吸收效率低的问题阻碍了经皮药物的广泛应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 近年来纳米载体促渗、中药挥发油促渗、物理促渗新方法新技术, 为提高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策略。重点从这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经皮给药的制剂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成就作了简要回顾,讨论了中药药动学对阐明和揭示中草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中草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质控,推动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并最终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中药药动学需要对中药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作定量描述,涉及多方面理论和技术,是集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和数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这一学科需要上述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合作与努力。中药药动学研究面临的挑战来自3个方面:基础理论与传统医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的难度,研究目标物的微量性和质量的可控性;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要求中国的中药药动学研究有较高水平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翁榕安  李小曼 《医学综述》2009,15(2):269-270
药物于胃肠道的吸收是口服给药产生体内活性的先决条件,决定着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因而尽早了解药物在小肠的吸收性能,对于新药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研究药物小肠吸收的常用方法,对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较为详尽地分析比较,为研究药物的吸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它是一种药物前体,经小肠内吸收和肝脏代谢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物后通过阻断血小板膜P2Y2受体与ADP结合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服用患者都同等受益,近年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多数学者认为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CYP2C19等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密切相关.本文系统综述了氯吡格雷的药物代谢、吸收、转化特点以及近几年国内外在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中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的疗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民族药研究与新药开发的探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接2007年第30卷第3期)4从民族药中开发新药的几个问题民族民间药有关医药的传统知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延续性,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但其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受社会条件的制约。面对21世纪全球化加快的挑战,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及面临的严峻竞争形势,从民族民间传统  相似文献   

18.
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式。铁死亡与胶质瘤的发生及发展、治疗和耐药密切相关,部分中药单体可以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铁死亡,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阐述了铁代谢、脂代谢、xCT-GPX4通路等在胶质瘤细胞发生铁死亡的过程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和相关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9种目前研究证明可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铁死亡的中药单体及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期望为中医药治疗胶质瘤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析化学在创新新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讨论了分析化学在药物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发展及与新药研制有关的一些基础课题。包括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天然药物的指纹图谱,手性药物的拆分。药物代谢研究等方面,同时,也提出了目前某些人对药物分析的看法的误区,指出发展药物分析学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药物动力学研究50年发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回顾了该学科的世界发展,分析了这门较年轻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临床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等多个医学领域的应用,在药物设计、药物制剂、药品质量控制等药物研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回顾了国内的发展历程,列举了国内学者的一些药物动力学著作和论文在该学科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贡献。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为药物动力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中药特别是中药方剂十分复杂,其药动学的研究较通常的化学药物的药动学更为困难,因此其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新理论、新方法的涌现使中草药药动学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0年)主要进行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研究,第二阶段(1970--1990年)中药的药代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三阶段,1990年以来,一门新的中药药动学正在形成。近几年来.国内代谢组学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也获得了可喜的发展。在分析中药药代动力学的难点和热点的基础上,认为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能为解决复杂体系的中药研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