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摸清吉林省防砷改水现状,为调整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历史资料掌握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及潜在病区(屯)改水情况和改水后水砷含量,深入病区对改水工程使用管理情况和居民受益情况开展现况调查。结果 361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及潜在病区(屯)共改水318个,改水率为88.09%,正常使用工程314个,正常使用率为98.74%,水砷含量合格工程298个,工程合格率为94.90%;水砷含量超标工程16个,工程超标率为5.10%。正常使用的314个改水工程覆盖36 287户,饮用改水工程水的有32 770户,水砷含量合格的298个改水工程覆盖35 039户,受益31 600户,超标的16个改水工程覆盖1 248户,饮用改水工程水的有1 170户。结论存在砷中毒潜在病区未改水,已改水病区工程报废、水砷超标等一系列问题,防砷改水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深度水源水砷含量分布规律,为防砷改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历史调查资料,选择吉林省各县(市)已发现有高砷水源分布的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对调查点水源进行普查。水砷测定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测水样13 133份,检出超标水样1 404份,超标率为10.69%。超标水样分布在110 m以内,70~89 m检出率最高,110 m以下未检出。结论吉林省超标水样分布在110 m以内,防砷改水工程水源深度在110 m以下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砷含量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渝东南地区地方性环境砷含量的变化,及时为防制慢性地方性砷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渝东南地区的南川、武隆、彭水以及对照区涪陵等区市县的环境砷含量进行调查。结果:各监测点一次性采样室内空气含砷量平均超标6-13倍,各监测点玉米、辣椒、茶叶砷含量均值分别超标1.44-1.74、2.41-5.10和1.34-3.84倍;南川市土壤含砷量超标1.15倍;各监测点其余环境及食品含砷量低于国家卫生标准。结论:燃煤是造成该地区部分环境及食品砷污染的主要原因,应加大改炉灶力度,巩固改炉灶效果,控制室内空气污染,防制慢性地方性砷中毒流行。 相似文献
4.
由于饮水中砷含量过高所致的地方性砷中毒在国内新疆、内蒙古、山西等省份有报道。吉林省于1994年对通榆县进行了环境砷含量调查,发现通榆县部分地区的饮水含砷量不同程度地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超标率占调查总井数的39.06%,含砷量最高值为0.362mg/L,超出国家规定标准7倍。调查结果证实了通榆县高砷区的存在,为此,我们选择了饮水含砷量超标的地区开展了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现的疑似患者采集尿样、发样进行砷含量测定。为查清地方性砷中毒病在吉林省是否存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采集尿样13…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是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为准确掌握防氟井水氟含量及变化,正确评估防治效果,作者对全省1989~1996年防氟井水氟含量进行了监测。1 材料与方法 每年4~5月份采集11个病区(县)使用的防氟井水样。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含量。 相似文献
6.
小汤山镇地方性氟中毒病区8~12岁学生氟斑牙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平区是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连续十几年的水氟与8~12岁学生氟斑牙监测结果显示,小汤山镇马坊、官牛坊村、讲礼、尚信氟病区村水氟含量明显回升,在马坊学校就读的4个村8~12岁小学生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为保障当地居民健康,为氟病区村的改水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市疾控中心合作,对小汤山镇马坊小学4个氟病区村水氟含量和8~12岁学生氟斑牙患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吉林省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井水氟含量以及人群氟中毒患病情况。方法选择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前男村和非病区小帅村为调查点,测定井水氟含量、儿童尿氟含量,并进行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以及人群残废型氟骨症情况调查。结果前男村井水氟含量明显高于小帅村(P〈0.01),井水氟含量范围为2.27~11.14mr,/L,均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且井水氟含量随着井深的增加而降低(r=-0.498,P〈0,01);前男村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76.5%,其氟斑牙患病率和尿氟含量均明显高于小帅村(P〈0.01);前男村仍存在成人残废型氟骨症患者。结论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前男村井水氟含量超标严重,井水氟含量与井深呈明显的负相关,病区人群仍存在严重的氟中毒流行。 相似文献
8.
黔南州氟中毒病区煤及部分食物氟含量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黔南州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的煤氟和部分居民家中受煤烟污染的玉米、稻谷、辣椒的氟含量 ,并为今后通过改炉改灶降氟控制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于 2 0 0 1年 11月首次对龙里、贵定、长顺、惠水这 4县境内煤厂及部分居民用煤进行抽样检测 ,又对这 4个县部分居民家中的玉米、稻谷、辣椒进行抽样检测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采集 煤样每份采集 1kg,粮食样品每份采集 5 0 0 g,辣椒样品每份采集 2 5 0 g。1.2 检验方法 煤中氟化物的测定按WS/T88- 1996《煤及土壤中总氟测定方法燃烧水… 相似文献
9.
何秀茹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5):409-409
陕西省咸阳市是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之一.分布在8个县市区的84个乡镇1 133个自然村.1982年以来先后采取打深机井为主的改水降氟措施,现已19年.为了解改水工程的降氟及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的效果,于2001年对该市氟中毒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摄入过量的氟可致机体中毒,而饮水中水氟含量高是造成地方性氟中毒的重要原因。乾安属松辽平原北部。海拔高度140~220m。县内无河流和山脉。土质主要为青粘土和黑粘土,地表层土壤含盐、碱度较大。该县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常年干旱。是典型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摄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色素沉着、掌跖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地砷病有饮水型和燃煤型2种,饮水型主要分布在美洲和亚洲,其中,孟加拉、印度、中国是病情最重、病区面积最大、受害人口最多的国家;燃煤型是我国特有的地砷病类型,分布在贵州和陕西2省[1]。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属典型的饮水型病区,是中国氟中毒较重的省份之一,流行于16个县(市、区),3 171个自然屯,其中轻病区1 495个,中病区1 285个,重病区391个。氟斑牙患者66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区。上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工作。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与掌握氟源变化、病情动态、防治工作进展、各种预防措施效果,及时地总结、推广防治管理经验,纠正存在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2002~2003年地方性氟中毒全国重点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监测县及监测点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及防治效果。方法 按照“全国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 ,调查监测县 2 0 0 2~ 2 0 0 3年防氟改水进度 ,10 0个防氟设施管理使用情况及水氟含量。用电极法检测居民饮水氟和 8~ 12岁儿童尿氟。采用Dean氏法调查 8~ 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结果 监测县改水率为 82 .9% ,受益率 76.6%。 10 0个防氟设施中 ,85 %完好并可正常使用 ,但有 11眼防氟井水氟含量超过 1.0mg/L。 2个监测点饮水氟含量分别为 0 .49mg/L和 0 .5 8mg/L ;2 0 0 2~ 2 0 0 3年 8~ 12岁儿童尿氟含量分别为 (0 .76± 0 .2 2 )mg/L和 (1.19± 1.3 9)mg/L ;2个监测点 8~ 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分别为 3 4.0 %和 45 .2 % ,平均为 40 .3 %。结论 监测县多数病区已改水 ,多数防氟设施管理使用良好 ;儿童尿氟在正常范围 ;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防氟井管理、使用、维护不善等。今后应采取对策改善现况 ,从而促进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潜水高氟区域改水井水氟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效的打井改水方法。方法 依据成井水氟和枯、丰水期监测水氟的高低对改水井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井深、封井深、井管壁分布的差异,并对差异因素与水氟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分析各井组监测水氟波动规律。结果 封井深与成井水氟成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P〈0.01)。监测水氟的波动特点:双低井组稳定;低高井组突然升高并保持稳定;双高井组在11年内呈现两年高峰,其间隔为3年。井位之间水氟差异显著。结论 改水井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南安市历史上曾存在着4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地氟病区,未实施改水前的基线调查显示,各病区村水氟含量最低1.6 mg/L,最高2.01 mg/L,氟斑牙总检出率达53.4%。自1987年实施改水降氟措施后,南安市地氟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1997年通过省级验收确定为基本控制地氟病区,之后转入巩固监测阶段。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情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乾安县地方性氟中毒病情现状,40年防治效果及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调整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乾安地方性氟中毒轻、中、重病区和非病区选取全县人口10%的居民,调查其饮水氟含量,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和尿氟排泄量,残废型氟骨症患病率。以及这个县的改水率,防氟井管理使用情况。结果共调查20个村(屯),其中氟中毒病区12个,非病区8个。轻、中病区和非病区饮水氟含量均值不超过1.0mg/L。重病区不仅饮水氟含量超标,波动范围大,而且个别防氟井的水氟含量高达6.5mg/L。全县改水率78.6%。有17眼防氟井因管理、使用、维护不善等原因不能正常使用。报废井占全县建防氟井数的7.9%。轻、中、重病区氟斑牙患病率分别为32.1%、45.9%和61.3%,缺损型氟斑牙患病为7.5%。而非病区氟斑牙患病率仅9.2%。轻、中、重病区儿童尿氟排泄量在1.0mg/L以上,重病区高达3.36mg/L。非病区则在1.0mg/L以下。1964~1990年,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呈下降趋势,但1995年病情又有回升。结论40年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地方性氟中毒严重流行趋势已得到遏制。但重、中病区的改水尚未完成。防氟井在建、管、用方面仍存在问题。致使氟中毒病情有所回升。这是当前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科学地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按照“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测方案”的要求,1991年选择黑龙江省肇东市尚家镇尚家六队,宋站镇瑞光村,新城乡石坚村大荒屯为监测点,进行地氟病病情监测。1 内容和方法 监测点每年枯水期随机采取10户水样,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氟含量;每年进行1次8~12周岁儿童氟斑牙临床检查,诊断标准采用Dean氏法;同时随机采取50份尿样,每个年龄段各10人份,男女各半,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尿氟含量;5年进行2次16岁以上人群临床状和体征检查;在当地居在3年以上的16~65岁人群抽查50人,进行骨X线检查;其诊断标准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进行。 相似文献
18.
氟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适量的氟对机体是有益的,过量的氟化物则可造成机体中毒而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损害。
进入人体中的氟一部分蓄积于体内,其余部分则主要通过肾脏排除体外。在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尿氟与饮水中的氟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尿氟能够较好的反映人体氟负荷状态,也是评价高氟区降氟后防治效果的主要指标。以往,人们对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和非病区居民的尿氟做了大量研究,对高氟区改水降氟后的尿氟变化也有许多了解,为进一步了解改水降氟不同时间,特别是改水更长时间后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居民的尿氟含量状况,我们对改水5~40年地方性氟中毒地区居民的尿氟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统计1991~2006年全国监测点防氟井建设、管理、使用及水氟含量监测结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制定今后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吉林省乾安县先后设立7个监测点,调查监测县防氟井建设情况 防氟井正常使用数。统计监测县改水病区实际受益人口及比例。检测监测点内10户居民饮用水氟含量 抽查100眼防氟井使用情况并检测水氟含量 调查因故停用井(屯)数及原因。结果全县252个病区屯在监测开始前改水率64.7%,受益人口52.80%。至2006年,全县改水率82.9%,受益率76.0%,16年间提高了18.2个百分点。1998年重病区已全部改水。抽查的100眼防氟井中年平均12.3%的井水氟含量超标,个别井水超过4.1 mg/L。1年中防氟井使用时间不足9个月的为6.7%。改水后防氟井水氟含量有波动,差值可达2.0 mg/L。结论监测县改水进度缓慢,水氟含量超标、管理使用不善和受益率低是制约地方性氟中毒控制的重要因素,应加快改水进度,防止水氟含量超标,提高防氟井使用率和病区居民受益率,从而使地方性氟中毒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郑州市所有县(市、区)中非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水氟含量及分布情况,掌握本市地方病相关健康危害因素分布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21年采集全郑州市10个行政区和6个市(县)中非饮水型氟中毒病区的行政村开展水氟含量调查,按照各区县(市)自身实验室能力分别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