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西北部草原是一块古老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962年以来,为了防治鼠疫,每年都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春季草原大面积灭鼠和坚持在自然疫源地灭鼠地区和非灭鼠地区监测鼠情,旨在掌握其规律性,为控制动物鼠疫流行提供科学依据。1 监测方法 在自然疫源地,保护性灭鼠地区与非灭鼠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境,建立固定监测点。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ES-2型药饵撒播机灭鼠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吉林省西北部草原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是古老的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1]。开展草原大面积灭鼠,降低主要宿主数量是该草原控制鼠疫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提高灭鼠工作效率,降低灭鼠投入,保证较高灭鼠效果,于1980年与公主岭市共同研制生产了9DS-30型毒饵撒播机[2]。经过十几年的使用,该撒播机已不适应草原作业。对此,于1999年6月又与公主岭播种机厂共同研制生产了ES—2型药饵撒播机。lES-2型药饵撒播机结构 ES-2型药饵撒播机为悬挂式,由“铁牛55”做牵引动力,主要由…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评价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气候区,特殊的多雨、高湿、高温条件下应用效果,以利今后推广使用。方法 分别设立了室内、室外(菜园地、鱼塘)保护带摄食率、适口性的调查,灭鼠前和灭鼠后鼠密度变化计算灭鼠率。结果3种生境摄食率分别为27.46%、18.50%、9.75%,总摄食率18.95%,灭鼠率高达100%(灭鼠前鼠密度为9.73%,灭鼠后鼠密度为0%)。结果 根据现场灭鼠观察结果,杀它仗蜡块灭鼠效果佳,在灭鼠过程中节省人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鄂尔多斯荒漠草原1967~1989年降水资料,利用聚类分析法表明在鄂尔多斯暖温型荒漠草原鼠疫自然疫源地,年降水和6~8月降水量连续两年达到390.4±28.8mm和260.5±22.9mm后,可发生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骤增。动物鼠疫发生在气候干旱大面积鼠数量从高密度开始下降,而长爪沙鼠体蚤指数大于1的年份。绘制了鼠疫流行年代6~8月降水量的容许区间。用主成份分析法,讨论了鼠疫流行前降水因子和鼠密度与蚤指数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市十一年鼠情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河子市是新疆地区较早实现鼠害控制达标的北部城市之一[1],从1986年至今,已多次开展大面积灭鼠。总结和分析鼠情和鼠情变化动态,对指导今后长期控制城市鼠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隔年灭鼠的鼠密度变化从1986年11月~1990年1月的鼠密度(粉迹法)变化显示,灭鼠后仅隔6~8个月鼠密度就恢复到原有的密度,如1988年3月,1990年1月和1991年1月的鼠密度均在24%以上,接近灭鼠前的年初的鼠密度。2一年一次灭鼠的鼠密度恢复规律从1992年~1998年的6次灭鼠后鼠密度恢复情况显示,除1992年3月~1993年7月的低鼠密度(5%以下)维持时间较…  相似文献   

6.
包头地区自1982年证实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后,10多年坚持以杀灭主要宿主长爪沙鼠为主的大面积灭鼠工作,灭鼠时间多集中在初冬季节。此间,疫源地内分布的达乌尔黄鼠正处在冬眠期,灭鼠对其种群影响甚微,致使其种群密度渐增,分布范围扩大,在啮齿类群落中构成比逐年增高。因此,为预防动物鼠疫发生与流行,控制黄鼠种群数量已成为必然。为了选择有效的药物和使用浓度及投饵量,我们于1999年5月进行了药物毒杀黄鼠的现场试验。1 试验场地 试验地位于包头市西30km、包兰铁路北,乌拉山山前坡麓地带。植被优势种为本氏…  相似文献   

7.
在防制草原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以下简称黄鼠)鼠疫工作中,开展大面积灭鼠是主要防制手段之一。过去,我们一直采用发动群众人工投毒的灭鼠方法,但由于人员较多,作业面较宽,不易组织,经常出现漏投毒饵的空白地带。近年来,我们又采用了由我所和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及公主岭市播种机厂联合研制的9S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草原兔尾鼠(Lagurus lagurus)的种群生命表、内禀增长率和稳定年龄分布.方法 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在新疆木垒县分4个时段采用样方对草原兔尾鼠进行野外调查,在实验室采用数学生态学的方法.结果随着草原兔尾鼠种群数量的下降,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不是随着种群数量的下降而下降,而是发生了波动,2000年9月rm =-0.552,λ=0.576,2001年4月rm =0.271,λ=1.313,2001年7月rm =0.372,λ=1.451;在不同时期草原兔尾鼠种群的平均世代时间(T)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3.0~3.5之间.结论种群的稳定年龄分布结构不同时期并不完全相同,2000年9月和2001年7月属下降型种群结构,2001年4月属增长型种群结构,但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2005年康保县鼠间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交流康保县鼠间鼠疫的流行情况,探索更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鼠间鼠疫流行区域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面积灭鼠,并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和应急准备工作。结果灭鼠效果较好,灭效为98.5%,鼠密度由灭前2.51只/hm2,下降为0.26只/hm2,鼠间鼠疫的流行得到了控制。结论鼠间鼠疫处理措施及时有效,达到了防止人间鼠疫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正确使用灭鼠药物,开展大面积的室内灭鼠工作,我们对温州和大连化工厂生产的敌鼠钠盐,按说明要求配制不同浓度的毒饵,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基本相同的2个自然村进行室内灭鼠效果观察,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出符合吉林省实际情况的鼠疫防治对策.方法 应用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方法 和技术,以鼠疫宿主为主要对象,开展疫源地现状研究.结果 疫源地景观变化显著,黄鼠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确定以通榆-双辽风沙草原、镇赉县北大岗真草草原、乾安黄土台地区、扶余县局部地区.以及其他景观区域的黄鼠高密度和中密度分布区为吉林省鼠疫重点监测地区;以预测鼠数的15%~20%下达灭鼠任务为宜;全省检测黄鼠血清数量占预测鼠数的1.5%~2.0%之间,在发生动物鼠疫疫情时,可以检测到阳性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利什曼原虫主要表面分子抗原对内脏利什曼病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用重组利什曼原虫表面糖蛋白r G P63 和脂磷酸聚糖( L P G) 为抗原, 以短棒状杆菌菌苗( C P) 为佐剂免疫草原兔尾鼠后, 用婴儿利什曼原虫强毒株攻击, 观察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r G P63 加 L P G 加 C P 抗原组合免疫后用2 ×107 前鞭毛体攻击, 免疫动物的肝印片上 L D 数量明显降低, 减虫率为898 % 。 L P G 加 C P 免疫组减虫率为606 % 。r G P63 包涵体加 C P 免疫组减虫率为424 % , 而纯化r G P63 加 C P 免疫组未显示保护作用。以r G P63 加 L P G 加 C P 免疫后用1 ×106 , 5 ×106 和1 ×107 前鞭毛体攻击时, 感染率亦有明显降低。结论: 利什曼原虫主要表面分子抗原 G P63和 L P G 在以 C P 为佐剂的条件下, 对草原兔尾鼠婴儿利什曼原虫有明显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鼠害是世界性公害之一,国内外都在研究探讨灭鼠的最佳组织形式和技术方法,以克服鼠密度日益上升的挑战。进入八十年代后,国内不少省(区)先后开展了无鼠害乡镇的试验研究。在诸路探讨中,内蒙古自治区创建大面积无鼠害城镇试验研究(即“一般达标”灭鼠法)首先获得成功。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城乡灭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别在贫困落后的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大面积无鼠害城  相似文献   

14.
杀鼠灵毒饵一次性饱和投毒法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鼠灵毒饵灭鼠一般采用连续投毒 3~ 10 d的方法进行 ,根据青海省格尔木地区低温、干燥的气候特点 ,本试验首次使用 0 .0 2 5 %小麦粘附杀鼠灵毒饵一次性饱和投毒法灭鼠 ,室内每间房屋 (15 m2 )投毒饵 3堆 (每堆 30 g) ;粮库、饮食场所、办公区、居民区等地采用毒饵盒投放 ;室外采用砖砌毒饵站 ,每 2 0 m投放一毒饵站 ,每站 10 0~ 15 0 g,在鼠类活动频繁、密度高的地方可投放 2 0 0~ 30 0 g。用鼠迹方块法和鼠迹九格法调查灭鼠效果分别为 81.2 3%和 87.13% ,说明小麦粘附杀鼠灵毒饵一次性饱和投毒法杀灭家栖鼠类效果较好 ,可用于城市大面积灭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C·肉毒杀鼠索对杀灭达乌尔黄鼠(简称黄鼠)的大面积应用情况和对家畜、家禽的毒害作用,进行了C·肉毒杀鼠素的应用研究.方法大面积投毒采用ES-2药饵撒播机[1],间隔约80m进行条投.羊、鸡采用直接灌胃.结果大面积应用的灭鼠率为83.72%.对羊、鸡最高剂量分别为500万MLD、150万MLD,均未出现中毒现象.结论 C·肉毒杀鼠素是较为理想的草原大面积杀灭黄鼠的理想、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鼠疫防治健康教育干预试点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贵州省鼠疫疫源乡镇目标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调查试点乡镇开展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情况,问卷调查目标人群鼠疫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灭鼠行为正确率,了解构建基层疫情报告网络情况和干预后预防性灭鼠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目标人群鼠疫防治和疫情“三报”知识的知晓率,村民为68.14%和83.33%,中小学生为84.13%和81.74%;灭鼠行为正确率,村民为88.73%,中小学生为72.17%;疫情报告率为83.33%、及时率为100%;大面积灭鼠的灭效为77.7%。结论在鼠疫疫源地区实施宣传鼠疫防治、疫情“三报”、科学灭鼠知识和建立基层疫情报告网络等干预措施后,可以增强群众参与鼠疫防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促进形成正确的灭鼠行为,有利于建立预防控制鼠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 1984年我们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对灭家鼠预防EHF的效果作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概况: 鱼台、金乡县自1981年发现EHF病例以来,每年均有流行。按年发病率高于30/10万的指标,属于EHF高发区。灭鼠前鱼台县鼠密度6.06%,金乡县7.41%,室内褐家鼠占70%,其次是小家鼠。 二、灭鼠药物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实验感染利什曼原虫后草原兔尾鼠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草原兔尾鼠 ( L aguruslagurus Pallas,1773 )对利什曼原虫的敏感性已有报道 [1 ] ,本次实验目的在于了解草原兔尾鼠感染利什曼原虫后血清抗体的变化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动物 :2 0只草原兔尾鼠 ,来自本所医学动物昆虫研究室驯化繁殖的封闭群实验动物 ,6~ 8周龄 ,平均体重 2 5 g。1.2 利什曼原虫虫株 :婴儿利什曼原虫 90 1株 ( MHOM/ CN/90 / ss- 90 1) ,1990年从新疆鄯善县可可亚乡 1例 5岁病人骨髓中分离 ,在金色仓鼠体内传代保存。1.3 血清 :三 N培养基收集婴儿利什曼原虫 90 1株前鞭毛体以 ( 2× 10 7) / …  相似文献   

19.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以下简称黄鼠)是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大面积杀灭是降低其数量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采用的杀灭方法很多,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使灭鼠效果得以长期巩固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县粮油加工厂灭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县粮油加工厂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 ,占地面积5 1480 m2 ,年生产加工能力 5万余吨 ,储存能力 4万吨 ,其加工原料有小麦、玉米、油菜等 ,6 0 %的原料为露天打垛存放。多年来该厂灭鼠措施不当 ,鼠害破坏极为严重。 1991年为配合乌鲁木齐县全县灭鼠 ,对该厂进行了鼠种和密度等摸底调查后 ,制定了灭鼠技术指导方案。1 内容与方法1.1 鼠种及密度调查 :使用中号铁板鼠夹 ,以水果、香肠为诱饵。采用夹日法 ,室内每 15 m2 布一夹 ,露天粮垛、墙根每 5~15 m布一夹。鼠密度调查采用粉迹法按标准房间每 15 m2 布粉 2块 ,粮垛、墙根每 5~ 15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