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管异常的处理方法。方法:将72例胆囊管增粗与结石的患采用腔内结扎胆囊管,术中行胆道造影。结果:LC术中异常胆囊管采用结扎处理,术后无1例出现胆瘘及其它并发症,采用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13例,左肝内胆管结石2例,右肝内胆管结石1例,胆道畸形3例,迷走胆管1例,胆囊管与胆总管并行酶形3例,假阳性2例,难确率97.2%。结论:腹腔镜下结扎异常胆囊管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方法,加之术中胆道造影可及时发现胆道本身与胆道内异常,术中可避免胆道损伤,术后减少并发症,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独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7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人男36例,女91例,男女比例1∶2.5。年龄14~71岁,平均48岁。结石性慢性胆囊炎86例,结石性急性胆囊炎6例,萎缩性胆囊炎4例,胆囊息肉31例。手术方法:使用德国WOLF公司10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过程中,精心的术前准备对于成功开展此项手术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开展的40例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结果:40例病例采用三孔法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随访至今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基层医院在精心准备细致操作下可以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手术的治疗效果,总结心得和体会。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间52例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胆囊摘除术,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潘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108-109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37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观察疗效。结果 35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其中1例为胆囊三角冰冻样粘连,且粘连情况严重,1例患者为出血,且止血困难。术后1例患者出现胆漏,每日最多引流130ml,经引流管引流治疗后,逐渐减少,5d后拔除。1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切开引流后愈合。本组手术时间55~150min,平均手术时间(110±1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0.8±12.8)ml;术后患者24h左右可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5.5±1.0)d,中转开腹患者平均住院时间(8.5±1.2)d。结论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手术作为20世纪逐渐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并以其创伤小、切口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时间短、对其他组织影响小等优势,受到临床的广泛欢迎。作为基层医院,在应用此术式时,要注意对患者病情的了解,注意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并发症的严密观察,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推动基层医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发生胆道损伤的原因,探讨胆道损伤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5例LC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胆总管横断伤8例,右肝管电灼伤1例,穿孔性胆管损伤3例,钛夹部分夹闭3例。经相应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LC术中仔细操作,仔细辨别胆囊管周围的解剖关系,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降低LC胆道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的52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胆管损伤6例,包括胆总管横断2例,胆总管夹闭1例,胆囊管残端漏1例,胆囊迷走胆管损伤2例。胆总管损伤患者均行一期手术,胆囊迷走胆管损伤患者置管引流治愈。结果:本组患者1例因发生胆管狭窄后再次手术行Roun-en-y吻合术,其它患者恢复顺利。结论:严格规范的操作,胆囊三角良好的显露,辨清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管之间的关系,必要时中转开腹,是避免肝外胆管损伤和预防胆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12月本院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残留结石、胆管狭窄发生,胆汁漏3例,经腹腔引流后治愈出院。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安全可行,可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我院早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0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10例,其中胃肠道损伤2例,腹腔出血4例,腹壁脓肿1例,气腹综合症1例,胆漏2例。结论基层医院早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筛选简单易行病例,固定手术组人员,严格培训,规范操作,熟练技巧,适时中转开腹,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扩张胆囊管取出胆总管内结石后不放置“T”型管的可行性及临床适应证。方法 选择24例经胆囊探查胆总管取石后不放置“T”型管并与传统的放置“T”型管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不放置“T”型管组的患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d,放“T”型管为16d,不放置“T”型管患避免了“T”型管引起的诸多并发症。结论 在正确适应证的前提下经扩张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取石后不放置“T”型管有较多优点,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中胆囊管结石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胆囊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B超诊断胆囊管结石的准确率为25.6% (20/78 ) , C T为30.8% (24/78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 RC P )为81.5% (53/65 ).78例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其中 ,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 ,8例高危老年患者先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 ,1个月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并发穿刺孔感染1例 ,胆漏1例.术后随访8个月-2年未发生胆道狭窄及胆总管结石.结论 胆囊管结石术前诊断较为困难 ,MRCP有助于发现胆囊管结石 ,高危老年患者应先行PTGBD ,尽可能避免急诊手术.疑有胆囊管结石应仔细探查胆囊管 ,腹腔镜手术处理胆囊管结石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处理胆囊管结石嵌顿的经验。方法 对32例胆囊管结石嵌顿病例,其中12例术前先行MRCP而后行腹腔镜下胆囊管切开取石,20例术中行胆囊管切开取石而后术中胆道造影,再完成LC。如术中胆道造影发现合并胆总管结石,则予以中转开腹手术。结果 全组病例LC成功25例,7例中转手术,术后住院时间LC为3~5d,中转开腹手术为7~2ld,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大部分胆囊管结石嵌顿病人可用胆囊管切开取石方法完成LC,并结合术前MRCP或术中胆道造影,可避免胆总管结石的遗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一期缝合与留置T管引流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患者52例,其中一期缝合23例(观察组),留置T管2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14 525.1±2 274.6)元]及术后住院时间[(4.9±1.5)d]明显低于对照组[(16 568.3±2 701.5)元、(7.4±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道一期缝合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提高疗效,加快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导致胆管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59例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患者,回顾性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原因。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25例(占2.9%),医源性胆管损伤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年龄〉40岁的患者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病率明显高于≤40岁的患者(P〈0.05);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发病率;胆囊结石患者中合并积液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单纯性患者(P〈0.05)。结论 LC导致的医源性胆管损伤主要与年龄、原发病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