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AngleII类1分类与2分类错及正常儿童各12名,在姿势位时用新型电阻应变计式压力传感器测量系统,对其上下唇和舌肌对上下中切牙与磨牙所施压力进行了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①AngleII类错者与正常相比,唇肌压力变化明显,舌肌压力改变不如唇肌显著。②上唇肌压力是由AngleII类错上切牙的位置所决定,其1分类上唇肌压力较大,2分类唇肌压力则较小。上唇对上切牙唇向或舌向倾斜,具有一定的适应性。③AngleII类错者下唇肌压力较正常增加了3~4倍。作者认为,下唇肌压力增高是AngleII类错下颌后退的主要原因;口周力与错畸形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口周肌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骨性反牙合患者的口周肌压力特征 ,了解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以 2 0名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了姿势位时上下切牙区、尖牙区、磨牙区颊 (唇 )舌侧口周肌压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除了上下磨牙区舌侧口周肌压力外 ,骨性反牙合组中的口周肌压力大于对照组中对应区域口周肌压力 (P <0 .0 1)。骨性反牙合患者同一牙弓内左右两侧口周肌压力值无显著性差异 ,各测量区域颊侧压力均大于相应部位的舌侧压力 (P <0 .0 1) ;除了尖牙区唇侧外 ,上下对应区域口周肌压力下颌大于上颌 (P <0 .0 1) ;各牙位口周肌压力中 ,下颌唇侧的口周肌压力最大 (P <0 .0 1)。结论 :牙颌形态影响口周肌压力的大小 ,骨性反牙合患者口周肌压力的最显著的特征为姿势位时下切牙唇侧肌压力值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分析异常吞咽口周力的分布特征。方法:用微力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口周力测量系统对12名异常吞咽患者和12名正常吞咽错He患者上下颌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颊、舌侧进行口周力的测量,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吞咽时男女之间各牙位的口周边值无显著性差异;异常吞咽时男性口周力大于女性,口周力与性别有相关性;异常吞咽组口周力大于正常吞咽组,其间差异有显著性。无论正常吞咽组还是异常吞咽组同侧上下颌同名牙位唇、颊侧与舌侧压力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唇舌侧压力大于上颌唇舌侧压力。结论:异常吞咽时口周力与性别有相关性;异常吞咽组口周力大于正常吞咽组;舌的功能运动影响口周力,口周力会因吞咽方式的改变而发生适应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水压法对56名正常青少年姿势位、吞咽及咀嚼时的唇舌肌对牙齿的压力进行了测量,并对唇肌压力与唇面形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正常(牙合)青少年姿势位时大多数人的唇肌对牙齿压力较小,部分人舌肌对牙齿有压力。吞咽与咀嚼时唇舌肌压力均有明显增加。下唇肌压力大于上唇肌压力。牙弓内外唇舌肌压力不相等。姿势位时口腔内存在负压。唇肌压力与唇及面部形态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常咬合青少年唇(颊)舌肌肉对牙齿压力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60名正常咬合青少年在口腔姿势位、吞咽、咀嚼,发M音等状态下唇(颊)舌肌肉对牙弓压力的测量,取得了国人正常咬合口周力的标准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口周力对牙颌畸形的影响和牙弓形态的稳定提供了基础数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比较,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上下颌不同位点口周力的特征。 方法:选取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为UCLP组;同龄正常 儿童21例(男14例,女7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测量每个研究对象息止 位时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腭侧龈缘的口周力。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UCLP组上颌口周力裂侧大于非裂侧( P<0.05),下颌口周力两侧无差异( P>0.05)。2. UCLP组上颌口周力大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上颌唇颊侧的口周力均在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最大,在中切牙区最小。3. UCLP组下颌唇颊侧口周力小于对照组( P<0.01),下颌中切牙舌侧区UCLP组大于对照组( P<0.05)。4. UCLP组上颌牙弓内外口周力差值大于对照组( P<0.05),下颌差值小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口周力较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定量分析正常口周肌压力的分布特征,探讨口周肌压力与错畸形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作者自行设计的微型肌压力传感器及口周肌压力测试系统,测量了30名正常者在息止颌位和吞咽运动时的口周肌压力,对测量数值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肌压力大于女性肌压力,口周肌压力与性别有相关性;口周肌压力与牙位有相关性,不同牙位的肌压力分布特征各异;吞咽运动时的肌压力大于息止颌位时肌压力,其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牙弓内外的肌压力数值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相等;个体间肌压力没有可比性;口周肌压力与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口周力的分布与错牙合畸形牙弓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畸形牙弓形态与口周力大小分布的关系。方法:选择AngleⅡ类1分类、Ⅱ类2分类及正常牙合受试者各12人。应用应变计式压力传感器口周力测量系统测量其上、下唇、舌对下前牙、舌对后牙的肌肉压力;同时采用研究模测量法,测量其研究模型上、下牙弓长度、宽度、覆牙合及覆盖。结果:同正常牙合相比,不同的牙弓形态,其上下唇肌肉的压力变化较舌肌显著;上唇压力与切牙覆盖呈正相关,下唇压力与切牙覆牙合及下牙弓长度呈正相关,并可导致下颌后缩,加重了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结论:错牙合畸形与口周肌肉压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肌肉压力随着畸形特征的改变也会产生具有一定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口周力指口腔牙弓内外唇、颊、舌肌肉对牙齿产生的压力。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口周力对颅面颌的发育及牙颌畸形的发生有很大影响。恢复肌肉的正常功能,在牙颌畸形的预防及治疗中起重大作用。有关口周力的研究,作为口腔生物学和正畸学的一项基础课题,多年来一直为学者们所重视。国内有关口周力的测量及研究尚未起步,国外也尚属初级阶段,许多问题还没有取得共同结论,主要原因是口周力的测量方法还很不完善。进一步提高口周力的测量手段,成为深入研究口周力对牙颌系统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口周肌肌电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 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牙合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牙合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Ⅱ~2非拔牙矫治前后的牙颌面软硬组织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 18例非拔牙固定矫治的安氏 2错患者 ,其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 X线头影测量进行了分析比较 ,结果发现 :矫治后患者的前牙闭锁矫正 ,上下前牙明显唇向倾斜 ,上切牙唇倾角正常 ,下切牙偏唇倾 ;深覆矫治机制主要通过上下后牙升高和前牙唇倾的钟摆效应 ;矢状不调的矫治主要通过下颌位置前移 , 类骨面型得以改善 ;垂直方向上 ,下颌平面角、前后面高比值、下颌角均无明显改变 ; 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矫治后原来异常的生长方向得到矫正。  相似文献   

12.
正常(牙合)口周肌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分析正常He口周肌压力的分布特征,探讨口周肌压力与错He畸形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作者自行设计的微型肌压力传感器及口周肌压力测试系统,测量了30名正常He者在息止颌位和吞运动时的口周 力,对测量数值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13.
露龈微笑对颜面美貌的影响以及正畸治疗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正畸临床开唇露齿、露龈微笑患者的颅面、牙颌特征 ,以及微笑露龈对颜面美观的危害 ,提出正畸临床对露龈微笑的诊断内容并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正畸露龈患者的正畸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总结其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为正畸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总结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开唇露齿、露龈微笑患者共 5 0例 ,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及面像分析总结 ,归纳出影响患者露龈微笑的牙颌面结构因素 ,以及正畸治疗在不同阶段的方法与特点。结果 :影响正畸临床开唇露齿、露龈微笑患者的颅、颌、面结构因素包括 :①上下牙槽高度过大 ;②上切牙临床牙冠长度及倾斜度 ;③腭平面前下旋转 ;④上唇长度短 ;⑤唇间隙增大 ,开唇露齿 ;⑥上颌骨前突 ,颅底角增大。正畸临床诊断应包括 :患者在最大微笑时露龈的量 (>2mm为露龈微笑 )、上下唇间隙 (>3 4mm为开唇露齿 )、前牙牙槽高度及上切牙牙冠长度等方面的指标。并认为应建立相应的国人 (或不同地区国人 )的诊断露龈微笑的唇齿正常值数据 ,以指导临床对开唇露齿、露龈微笑的诊断。对露龈微笑的矫治 ,正畸治疗提倡尽早进行唇肌肌功能训练 (闭唇 10 12hr/天 ) ,生长发育期儿童可用包括FR功能调节器、activator在内的功能矫治器进行口周肌训  相似文献   

14.
全口义齿固位和稳定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唇颊、舌肌对全口齿施加扣力及力矩是影响义齿固位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牙槽骨严重吸收的患者其义齿基托磨光面面积大于组织面面积,口周肌对义齿固位的影响作用增大。人工牙位于受力平衡区有利于义齿稳定。本文综述了口周肌与自然牙列发育及利用中立区理论制作义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 :对 10 2例颅颌功能紊乱 (CMD)患者均戴用肌位板 ,戴板后 1周、2周、1月各复查 1次 ,以后每月复查 1次 ,共戴板 3~ 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 ,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 ,直至不再变化 ,待症状消失后去除板 ,轻咬至肌接触位 ,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 :戴板期间 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 ,3 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 ,经重垫后 ,咬合板的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 10 2例患者中 ,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 ,其中前牙早接触 2例 ,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 1例 ,牙尖交错位 (ICP)偏位 9例。结论 :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 ,在肌位正常情况下 ,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 ,从而检出 ICP异常。  相似文献   

16.
AngleⅡ类错He者口周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AngleⅡ类1分类与2分类错He与2分类He儿童各12名,在姿势位时用新型电阻应变计式压力传感器测量系统,对其上下唇和舌肌对上一中切牙与磨牙所施压力进行了测量比较。结果表明:(1)AngleⅡ类错He者与正常He相比,唇肌压力变化明显,舌肌压力改变不如唇肌显著。(2)上唇肌压力是由AngleⅡ类错He上切牙的位置所决定,其1分类上唇肌压力较大,2分类唇肌压力则较小。上唇对上切牙唇向或舌各倾斜,  相似文献   

17.
上颌尖牙易位致中切牙根吸收的非常规拔牙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洪哲 《口腔正畸学》2004,11(3):132-134
某些前牙段拥挤患者 ,尤其是尖牙与邻牙易位病例 ,常常会压迫邻牙牙根 ,导致牙根吸收 ,因此 ,如果常规减数四个前磨牙进行治疗 ,则意味着将牙根状况良好的牙去除 ,而保留了根吸收的牙 ,不利于牙齿长期的健康使命 ,同时也违反了正畸治疗的拔牙原则。本文介绍一例尖牙易位致中切牙极吸收的拥挤病例的非常规拔牙治疗。病史和临床检查患者为 13岁女性。主诉 :要求矫治牙列不齐。患者有吮指习惯 ,从 6岁至今。无全身系统性疾病 ,发育正常 ,否认有家族史。患者面部左右对称 ,凸面型。无明显开唇露齿 ,上、下唇发育正常 ,无明显肌功能异常。口内检…  相似文献   

18.
采用MEAW技术对 6例重度骨性开进行非手术正畸治疗 ,典型病历报道如下 :一般情况 :张X ,男 ,就诊年龄 12岁 ,一般情况良好 ,生长发育正常。病史 :患者自替牙期开始出现开至今 ,进食时前牙无法行使切断食物功能。曾有吐舌习惯 ,就诊前 2年来已自行纠正。两年前曾在其他医院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临床检查 :面中部突出 ,上下唇无法正常闭合。恒牙 ,第一磨牙为近中尖对尖关系 ,上下前牙唇倾 ,前牙开达 12mm ,反 1.5mm ,上下颌牙列在第一磨牙才开始接触。上颌第一双尖牙缺失 ,拥挤度为 6mm。下颌牙列完整 ,拥挤度为 5mm。X线头影测量结果 :高角型骨面型 ,上下切牙前突、唇倾。矫治设计 :拔除上下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双尖牙 ,采用MEAW技术进行非手术正畸治疗。矫治过程 :1、2 0 0 0年 1——— 4月 ,粘全口方丝弓矫治器 (0 .0 2 2英寸 ) ,0 .0 12 0 .0 16英寸钛镍圆弓丝排齐牙列 ,上下前牙与第二磨牙连续结扎。2、2 0 0 0年 5 7月 ,0 .0 18英寸钛镍弓丝、0 .0 18× 0 .0 2 5英寸钛镍方弓丝继续排齐牙列 ,保持上下颌 ,前牙与第二磨牙连续结扎。此时开已明显减轻。3、2 0 0 0年 8月 2 0 0l年 1月 ,上下颌从 0 .0 18英寸圆澳丝过渡到 0 .0 18× 0 .0 2 5英寸不锈钢方丝 ,下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X线动态录相。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33名正常成人(男17名,女16名)和29名成人骨性AngleIII类错患者(男14人,女15人)的吞咽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成人骨性AngleIII类错患者息止颌位时,舌、舌骨、下颌骨位置均较正常错者低,唇分开度和磨牙分开度较大。吞咽时舌尖在上抬的同时向后缩,形成典型的舌后缩吞咽型。多数患者磨牙没有咬合接触,上下唇分开。②成人骨性AngleIII类错患者异常的吞咽型是对骨骼结构异常的适应性改变,而持久的异常吞咽型又可改变牙槽结构,使上下切牙轴倾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