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1跖骨双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治疗(足母)外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第1跖骨截骨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拇外翻畸形的手术疗效及其优点。[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月本科按本术式治疗拇外翻畸形2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外观及功能改善明显。[结论]第1跖骨截骨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拇外翻畸形,矫形手术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严重拇外翻畸形手术矫治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矫形手术治疗严重拇外翻畸形的远期疗效结果,分析拇外翻手术的特殊性及相应治疗措施。方法:对矫形手术治疗严重拇外翻畸形206例病例,随访2~4年以上,测外形,拍X线片,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及趾跖骨间角度变化。结果:206例中,优136例,良58例,有效12例;外形美观,拇指外翻角正常,术后保持在8°~12°。结论:根据拇指外翻角、第一跖骨间角,趾拇关节退行性程度及病人年龄,选择最佳手术方式矫正拇外翻畸形,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个体不同,外翻畸形角度不同选择不同手术,并关注第一跖骨内翻角度,籽骨移位,骨赘等因素是保持良好远期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中度拇外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找治疗中度拇外翻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取小切口剥离拇收肌止点,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滑囊及骨赘,治疗中度拇外翻患者16例(22足)。结果随访0.5~2.0年,疗效评定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优良率100%。结论本方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微创截骨矫形后绷带外固定拇外翻治疗的效果。方法对519例(961足)拇外翻患者微创截骨矫形术后采用"8"字绷带缠绕外固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6个月。截骨均愈合,时间为12~20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假关节形成者。结论绷带外固定可以达到维持复位后的固定要求,使骨折愈合;与传统固定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方便、灵活、痛苦小且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在一些特殊部位骨折固定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无严重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术后按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包括重症阶段术侧制动,健侧肢体按摩,主动和被动锻炼患肢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及出院前模拟出院后活动量对患者进行上下肢运动功能锻炼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指导。观察两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便秘发生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康复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均P〈0.05);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遗传因素与(足母)外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与拇外翻的相关性。[方法]对l491例拇外翻患者的家族遗传性调查,并对其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情加重年龄、拇外翻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48%的拇外翻患者有明确家族史。有遗传性的患者与无遗传背景的拇外翻患者在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情加重年龄上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拇外翻角大小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遗传因素为导致足母外翻发病的主要原因。遗传只是引起拇外翻的发病,而不影响其病情轻重。有遗传性的患者在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情加重年龄上均早于无遗传背景的拇外翻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跖趾关节成形术治疗老年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矫正18例老年拇外翻患者(20足),并对第2~5趾畸形行跖趾关节成形术,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HVA)和第1、2跖骨间角(IMA),应用AOFAS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末次随访时,矫形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显示HVA和IMA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 0. 001);根据AOFAS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足,良17足,可2足,治疗优良率为18/20。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联合跖趾关节成形术可有效矫正老年拇外翻前足畸形,减轻疼痛,降低术后前足疼痛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可吸收棒在(足母)外翻截骨矫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进行拇外翻截骨矫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左旋聚乳酸(PLLA)可吸收棒内固定进行拇外翻截骨矫形术。35例患者,56足接受第l跖骨近端截骨矫形及可吸收棒交叉内固定术。[结果]随访4—22个月,优27例44足,良8例12足,所有截骨处均临床愈合,无伤口感染。[结论]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进行拇外翻截骨矫形术可避免二次手术,并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足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自2011-01—2015-06诊治68例足拇外翻伴小趾内翻,手术采用4 mm小切口,用小磨钻截第1跖骨矫正足拇外翻畸形,截第5跖骨矫正小趾内翻畸形,并用克氏针固定。结果足拇外翻矫形手术时间为16~28(18.3±2.1)min,小趾内翻矫形手术时间为12~26(16.9±1.9)min,术后均获得随访8~60(28.6±3.2)个月,末次随访疗效按照美国足踝AOFAS功能评分评定:由术前(39.5±4.9)分提高至术后(86.5±5.2)分。根据温建民等对足趾畸形术后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优58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98.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足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切口小,外形美观,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优良率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微创截骨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囊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32例(49足),男2例(2足),女30例(47足);年龄23~80岁,平均57岁。手术前后对患者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拇外翻角),IM角(第1、2跖骨间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纠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同时按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小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FAS)对手术前后的A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min;32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IM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AFA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按照上述疗效标准:优33足,良15足,差1足。结论: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矫形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切口去骨赘、跖骨截骨结合拇伸肌腱延长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65足)重度拇外翻患者采用小切口在第一二跖骨头间切断拇收肌,松解挛缩跖趾关节外侧关节囊,微型磨钻去除第一跖骨头增生骨赘,微型摆锯斜形截骨,延长拇伸肌腱;结合手法矫正拇外翻角、跖骨间夹角、下移跖骨头,并以"8"字包扎法外固定。手术前后分别拍照,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分。结果共矫正37例(65足),术后随访1年,拇外翻外形矫正及恢复足趾正常功能显著,单足优良率达93.85%,患者术后满意率为86.49%。结论采用小切口去骨赘、跖骨截骨结合拇伸肌腱延长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畸形,能较好地矫正前足异常,效果可靠,患者的满意率较高,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32例(49足).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0min,术后随访6~24个月.参照评定标准:优45足,良3足,差1足,优良率98%.结论 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矫形满意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微创治疗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截骨矫形治疗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微创小切口截骨矫形治疗168例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患者,其中男7例,女161例;年龄22~75(59.3±3.5)岁。术前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拇囊红肿、跖骨周围疼痛,拍摄患足正侧位X线片确诊为拇外翻及小趾内翻畸形。观察并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IMA(第1、2跖骨间角),HVA(拇外翻角),LDA(第5跖骨外翻角),MPA(小趾内翻角),IM4-5(第4、5跖骨间角)以及PASA(近端关节固定角)的变化,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48(28.6±3.2)个月。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拇外翻矫形手术时间为16~28(18.3±2.1)min;小趾内翻矫形手术时间12~26(16.9±1.8)min;IMA、HVA、LDA、MPA以及IMA 4-5分别由术前的(10.1±2.1)°、(32.6±4.2)°、(6.9±2.3)°、(18.5±5.2)°、(15.1±2.9)°矫正到术后的(8.3±2.2)°、(10.9±2.9)°、(2.7±0.4)°、(6.5±1.6)°、(8.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SA由术前的(9.1±2.1)°矫正到术后的(8.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OFA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1.6±3.9提高至术后的83.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47例,良13例,可6例,差2例。结论:微创治疗拇外翻伴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切口小、无缝线、外观美、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神经外科病房整体护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符合神经外科护理特点的整体护理模式,将2400例颅脑疾病病人按病情况轻重程度不同,采取分组-划区-分床到人三位一体的护理方法。结果脑损伤病人功能康复和初步康复率达98.7%,85.0%的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恢复,且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提示三位一体的护理模式能强化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与护理质量,深化整体护理内涵。  相似文献   

15.
背景:通常结肠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20%,术后住院时间为6~10d。一种快速术后康复护理治疗可将住院时间缩短为2~3d。多形式的康复护理治疗通过锻炼来保持患者的机体组成成分、肺功能及心血管反应。然而,由于关于结肠节断性切除术后多样式的康复护理病例的资料较少,且未曾与传统护理治疗相比较。因此,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对结肠切除术后多形式的康复护理治疗和传统护理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把63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病人满意度提高。结论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以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善局部浸润麻醉下拇外翻手术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及焦虑情绪。方法将60例拇外翻局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穴位按摩及抚触干预。结果观察组术中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术后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对局麻下拇外翻手术患者实施穴位按摩及抚触可以降低由手术引发的应激反应,缓解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拇外翻拇趾内侧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特征,探讨拇外翻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123例(235足)拇外翻患者手术后取出的完整拇趾第1跖骨头内侧骨组织及其附着的软组织,常规HE染色,总结病理学变化特点。结果:拇外翻内侧骨赘及其附着软组织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包括肌腱与关节囊附着点退行性变和结缔组织增生,骨膜的反应性增生,皮质骨下骨小梁减少,皮质骨和骨膜及其肌腱附着点软骨化,皮质骨表面成骨和破骨反应。结论:拇外翻第1跖骨头内侧组织呈现以修复为主的广泛性慢性炎症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68例急性脑梗死(无严重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术后按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包括重症阶段术侧制动,健侧肢体按摩,主动和被动锻炼惠肢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及出院前模拟出院后活动量对患者进行上下肢运动功能锻炼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指导.观察两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便秘发生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康复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均P<0.05);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94 例胆囊结石手术患者为研讨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47 例。比较观察不同护理方式所获得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清醒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在手术患者中,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的应用,能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缩短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护理方式安全性高,可以促进患者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