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46岁,常规体检超声检查发现左肾下极实质性占位3周而入院进一步诊疗。患者左肾区无明显不适,无肾区叩击痛,血常规及尿常规无明显异常。超声检查:左肾下极见大小约3.4cm×3.6cm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尚清,团块周边可见散在钙化斑(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内部少量血流信号(图2)。超声造影:皮质期造影剂肿块缓慢渐进强化,回声强度明显低于周边肾皮质;髓质期肿块内部呈均匀一致强化,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3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伴腹痛4d.临床拟诊:肠系膜淋巴结炎?常规超声检查:肝、胆囊、胰腺、脾、右肾、膀胱末见异常,右下腹及中腹部肠系膜区、肝门部、腹膜后大血管旁、肾门医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左肾大小正常,局部形态失常,下极腹侧面被膜限局性膨降,皮质外缘见一中低回声结节,大小2.0 cm×2.0 cm×1.5 cm,边界欠清,似椭圆形,内回声欠均匀,周边可见少许缝隙状无回声区(图1).高频超声(线阵探头,7.0~10MHz)检查见结节有包膜,大部分边界清楚,仅与肾皮质相接区分界不清,内以实性中等回声为主,下后部近边缘区无回声呈“残月”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实性区可见少许条状血流信号(图2)超声诊断:左肾下极皮质源混合性占位(隆起于被膜下),考虑原发肿瘤可能.MRI检查:紧贴左肾下极外侧缘可见一圆形异常混杂信号影,边界清晰、光整,T1WI呈低信号,T2WI、STIR均为高信号,增强后与左肾实质同步强化.后腹膜未见异常信号影.MRI诊断:左肾下极外侧缘占位.CT检查:左肾下极腹侧可见一略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密度的肿块影,大小2.0cm×1.5cm,局部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CT诊断:  相似文献   

3.
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瘤内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2岁。以左上腹肿块来院就诊。查体:左上腹触及12cm×10cm大小肿块,质中、活动度差,深压痛。无外伤及介入穿刺诊疗史。超声检查:左肾大小约 15.4cm×13.5cm×8.7cm;形态失常,活动度差,上极皮质厚1.0cm,回声欠均匀,肾盂、肾盏未见分离,中下极见一10.8cm×10.4cm×6.8cm高回声团块,形似球体,边界尚清,内部呈囊实性回声,实质部回声强弱相间呈典型“洋葱征”。肿块后上部见4.7cm×3.0cm×2.7cm不规则囊  相似文献   

4.
例1,女性,65岁。因肺癌术后6个月常规超声检查:肝、脾、胰、肾正常。右肝下方,下腔静脉外侧,肾L极内侧见1.7cm圆形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均匀,与周边脏器分界清。超声诊断:右肾上腺转移性肿瘤。一月后复查,该肿块增大明显,直径达2.5cm,内部回声无改变。CT扫描:右肾上腺转移性肿瘤。例2,男性,51岁。胃癌术后3个月常规体检:肝、脾、胰、肾正常,腹腔淋巴结未见异常。在牌下人,左肾上极内侧见2.5cm×2.0cm圆形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部分周边有毛刺状生年。超声诊断:在肾上腺转移性癌。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膀胱镜检查、术中表现及声像图特征.结果 24例均行经腹超声检查,发现24个肿块,最大径1.0~3.4 cm,其中1~2 cm者17例,大于2 cm者7例;17例呈乳头状,7例呈菜花状;18例无蒂,6例带蒂,其中2例可见肿块在膀胱腔内摆动;结节呈略强回声(14例)或高回声(10例).按照内部回声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14例),回声均匀;Ⅱ型(7例),回声不均匀,边缘或内部散在细点状强回声;Ⅲ型(3例),回声不均匀,周边回声强,内部回声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17例肿块内部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4例测及点状血流信号,3例测及点条状血流信号或条状血流信号.肿块局部膀胱壁均显示连续,肿块后方无衰减.发病部位分别为膀胱三角区(6例)、左后壁(5例)、尿道内口(4例)、右侧壁(3例)、右后壁(3例)、后壁(2例)、左侧壁(1例).超声误诊为膀胱癌5例,提示实性占位或实性肿瘤者17例,仅有1例考虑乳头状瘤,1例提示良性病变.结论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声像图特征为单发,有蒂,呈乳头状或菜花状,表面光滑,最常见发病部位是膀胱颈口处与膀胱三角区.超声检查可作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主要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例1男,47岁,右肾癌部分切除术后,肾大小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包膜完整,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统未见异常。左肾中部近下极实质内见5.9cm×4.9cm×4.2cm的无回声,突向肾外及集合系统,内有薄厚不均的分隔(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包块近肾盂部分周边可见彩色血流。超声提示:左肾囊实性占位性病变。手术行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肾高分化多囊性透明细胞癌,侵及肾被膜,但未穿透肾被膜。术后随访4年,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48岁。因慢性腹泻2年再发半月入院。查体:未发现异常。多次尿常规检查正常。B起检查:肝胆牌、前列腺均未见异常回声,双肾形态尚正常,左肾10.2cm×4.1cm,右肾11.1cm×5.5cm。左肾中极与上极各见一1.2cm×1.1cm及2.1cm×2.0cm小强光团回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尚匀、后方无声影,集合系统未见分离。右肾实质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强光团回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尚均、后方无声影,其中上极一个大小为1.5cm×1.4cm,中下极一个为1.6cm×1.6cm。右肾中极近肾门处可见一3.1cm×3.7cm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RO)的超声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2例RO患者的超声表现,归纳其声像图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血供特点及超声造影表现等。结果:22例患者RO均位于单侧肾脏。17例肿块内部呈等回声或(稍)高回声,3例肿块内部见放射状低回声;13例肿块边界清或尚清;7例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其中6例为高回声肿块;17例肿块内部见丰富或较丰富彩色血流。6例肿块行超声造影检查:皮质期均与肾皮质同步增强,达峰值时2例呈稍低回声,4例呈等回声,其中1例见放射状始终不增强区;实质期3例减退快于肾皮质,1例同步减退,2例缓慢减退,2例肿瘤实质期见假包膜回声。结论:RO多为界清的等回声或稍高回声,后方回声可增强的血供较丰富肿块,内部可见中心放射状瘢痕。超声造影多为同步均匀增强快速减退为主,达峰值呈等或低回声,实质期可出现假包膜,内部可见放射状始终不增强区。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3岁,以“外院超声检查发现左肾占位4 d”入院,查体:生长发育正常,皮肤黏膜未见苍白,全腹平软,未及压痛,全腹未及明显包块。双肾区未及叩痛,输尿管径路未及压痛点,耻骨上未及膀胱。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示(图1):左肾中下部等回声区,向肾外突起,大小:上下径21 mm,前后径19 mm,左右径17 mm,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示(图2):注射造影剂7 s后左肾肿块开始出现增强,较皮质晚(注射造影剂5 s后);注射造影剂14 s后肿块增强强度达峰值,较皮质稍晚(注射造影剂13 s后),峰值强度与皮质相仿,峰值持续时间短,注射造影剂15 s后即开始廓清。肿块下部见无灌注区,大小为3.5 mm ×13.0 mm。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检查示(图3,4):肿块灰阶亮度较肾皮质高,剪切波速度(1.80 m/s)较肾皮质(2.71 m/s)低,提
  示质软。超声检查提示:左肾实质性肿块,结合超声造影考虑低度恶性肿瘤可能,不除外肾母细胞瘤。 CT增强扫描示(图5):左肾下极外侧缘见一直径约2.0 cm的类圆形囊实性病灶,边界清晰,内部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病灶中度不均匀强化,同侧肾前筋膜未见增厚,肾盂未见明显扩张积液;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考虑恶性可能性大,肾母细胞瘤可能。 MRI增强扫描示(图6):左肾下极外侧缘圆形混杂信号影,T1WI低信号,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与肾皮质同步强化,考虑为肾肿瘤,肾母细胞瘤不除外。血生化检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正常(14.84 mg/L);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正常,肌酐水平轻度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轻度升高(9 ng/L),铁蛋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水平等正常,乙肝(-),丙肝(-)。  相似文献   

10.
彩超及超声造影诊断肾脏假性动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7岁。住院患者。入院常规超声检查发现:右肾70mm×32mm,左肾88mm×47mm。双侧肾脏形态缩小,皮质回声欠均匀增强.皮髓质分界不清晰,血供欠丰富。左肾中段见1个无回声区.大小27mm×25mm,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彩色多普勒显示无回声区内呈红蓝相对的旋转的血流信号(图1)。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9岁.因腹部隐痛不适、憋尿时疼痛加重2月余就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右肾下极见—中等回声(略高于肾实质回声)肿块,大小约52 mm×45 mm×47 mm,肿块大部分突出于肾外,呈椭圆球形,高回声边界,光滑,整齐,有包膜,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无增强或衰减(图1).右肾窦区无积水或受压表现.左肾未见异常.CDFI示肿块周边及内部丰富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超声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10例病理证实为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9例肿瘤位于皮肤浅表,紧贴皮肤,1例肿瘤位于乳腺内。其灰阶超声表现有3种:(1)"洋葱皮型"肿瘤6个,肿瘤平均最大径41mm,均呈卵圆形;其中4例呈分叶状,边界清晰,肿瘤内见低回声区,内部及周边见粗大分层状高回声区;(2)回声均匀型3例,肿瘤平均最大径17mm,均呈卵圆形,边界清晰,肿瘤呈低回声或稍低回声;(3)回声杂乱型1例,肿瘤最大径170mm,内见高回声及低回声区,杂乱分布。彩色超声示2个最小肿瘤无明显血流信号;其余8个血流丰富,呈网状,平均阻力指数0.57。结论: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有一定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检查有助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诊断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AAM患者资料,观察AAM的临床特点及术前超声表现。结果 10例AAM患者病灶位于盆腔2例,外阴4例,会阴部延伸至盆腔2例,臀部延伸至盆腔2例。超声均表现为形态不规整的肿块;8例边界清,2例边界稍模糊;3例呈液性伴密集细小点状回声,2例呈不均匀中等回声,1例呈中、低混杂回声,4例呈不均匀低回声;CDFI显示3例未见血流信号,5例可见少量血流信号,2例可见丰富血流信号。术前超声对10例AAM均准确定位,但7例未能定性诊断,3例误诊。结论 AAM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侵及范围,但定性诊断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8岁,因左腰部轻微疼痛来院就诊。外科检查:体温37屯,脉搏70次/min,BP110/70mmHg(1mmHg=0.133kPa),腹部无肌紧张及压痛,左肾叩击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左肾上极可探及一大小约4.3cm×4.5cm的低回声区,呈圆形,有良好的球体感,包膜完整,后方回声增强,部分向肾外突起(图1)。CDFI示:肿瘤周边彩色血流信号丰富,肿瘤内部有散在点状血流信号,显示为动脉亦流频谱。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1岁.外院超声发现左肾异常同声改变而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无肉眼血尿.体格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超声检查:左肾上极肾实质明显增厚,回声不均匀性减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左肾上半部异常回声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下半部血流信号正常.超声提示:左肾上半部肾实质形态、同声及血流异常改变,考虑肾肿瘤所致可能性较大(图1).CT检查所见:平扫左肾上极可见类圆形肿块,密度不均,内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可见病灶边缘强化明显,其内强化不明显,肾周筋膜未见明显增厚,CT提示左肾上极肿块,左肾肿瘤可能性大(图2).术中见左肾上极一大小9.0 cm×7.5 cm结节样肿物,切面灰白质脆,浸润达局部肾被膜及肾上腺组织,未累及输尿管断端,肾门血管内末见癌栓.免疫组化:AACT(+),CD68(+),CD99(+),SMA(+/- ),Vim(+/-),EMA(-),CD34(-),CK(-).病理结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16.
睾丸表皮样囊肿是少见的睾丸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不及睾丸肿瘤的1.0%。我院1980~1995年共收治4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年龄20~42岁,平均31岁;左侧2例,右侧2例。均以偶然发现阴囊包块就诊,就诊时间为1周~4个月。体格检查:睾丸内可触及圆形或类圆形肿物3例,可触及不规则形肿物1例。无明显触痛,肿块长径1~3cm。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AFP检查3例,均在正常范围。B超检查:肿物边界清晰,囊内容物无回声1例、不均匀低回声1例、低回声边缘包绕高回声核心2例。2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肿物内无血流。1.2…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1岁,傣族.以"产后间断性发热1个月伴阴道出血十余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后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第1次超声报告为"双肾增大伴双肾实质多发高回声团,建议进一步检查".据此将患者转入泌尿外科,行CT检查.CT示(图1):(1)双肾病变:①恶性占位性病变,肾癌或脂肪肉瘤;②以平滑肌及血管为主的错构瘤;(2)左肾轻度积水;(3)双侧髂骨、骶骨(骶髂关节弯)及T12、L1-5椎体骨质密度增高灶,成骨性转移待排除.3 d后对其行第2次超声检查,超声示:双肾体积明显增大、形态异常,右肾大小13.7 cm×6.5 cm×4.7 cm,左肾大小14.9 cm×7.2 cm×5.1 cm.双肾实质内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高回声与低回声肿块,肿块间尚可见少许正常肾脏组织回声,肿块以高回声为主,形态尚规则,肿块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但较大高回声肿块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高回声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较大低回声肿块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图2);右肾内最大高回声肿块大小约4.8 cm×2.9 cm,最大低回声肿块大小约3.6 cm×2.7 cm,均位于右肾上极;左肾内最大高回声肿块大小约3.2 cm×2.7 cm,位于左肾上极;最大低回声肿块大小约6.5 cm×4.1 cm,位于左肾下极.另于左、右肾各见一无回声区,均位于双肾的中上部,大小分别约1.4 cm×1.2 cm和1.7 cm×1.5 cm.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0岁.间歇性左上腹胀痛4月余。常规体检B超发现左肾上极囊性占位。临床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正常。超声检查:左肾上极内上方由肾实质向肾表面隆起一大小约56mm×44mm的囊性肿块,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囊内可见多条杂乱分隔,囊壁毛糙,邻接。肾实质处囊壁上可见条状强回声.囊内未见实质性回声,囊性肿块后壁及后方回声稍增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囊壁及分隔处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左肾囊性占位。CT检查:胰尾与左肾之间见一圆形影,其上部与左肾呈推压改变,下部与左肾分界清楚,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考虑为腹膜后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超声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病理诊断高度恶性13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7例。术前超声表现:(1)部位:肿瘤位于胃部7例,小肠11例,大肠4例,肠系膜3例;(2)大小:9例肿瘤直径5cm,16例肿瘤直径≥5cm,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3)形态: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9例,呈分叶状6例。(4)回声:呈不均匀低回声18例,呈低回声中伴有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3例(其中2例伴点片状高回声),呈均匀回声4例;(5)生长方式:肿块以膨胀性生长为主20例,小肠和大肠间质瘤的检出病例明显高于胃部,但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特征无特异性;(6)单发多发:单发肿瘤18例,多发肿瘤7例。术前超声检出肿瘤25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19例,不符合6例。结论超声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肿瘤直径≥5cm、外生性生长、回声不均匀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超声征象。  相似文献   

20.
肾错构瘤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学基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简称错构瘤)声像图特点与病理学基础的关系。方法:对28例肾错构瘤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不同回声强度错构瘤的病理类型,肿瘤内的血流分布情况。结果:肾错构瘤的回声类型分为高回声、高低回声、低回声、混合性回声。肿瘤位于肾上极8例,下极14例,肾中部6例,向肾外生长8例,肿瘤大于10cm的15例。彩色多普勒检查,肾错构瘤内的血流供应分4种类型:①穿透型;②中心型;③边缘型;④混合型。病理结果:高回声肾错构瘤为变性成熟的脂肪组织,低回声肾错构瘤为异型性的平滑肌和畸形的血管组织,高低相间回声肾错构瘤为同时含有脂肪、血管和平滑肌组织,混合性回声错构瘤为肿瘤内出血的表现。结论:超声显像从图像回声强度可较准确地估计肾错构瘤所含脂肪、平滑脂和血管的比例,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的情况,为错构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