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我院感染科收治的49例COVID-19确诊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血常规、感染指标、炎症因子、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所采集数据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例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28例,重症16例,危重症5例,3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6±19)、(60±16)和(68±20)岁,危重症患者的年龄最大。发病时常见症状为发热(41例)、干咳(35例)和乏力(21例)。49例中31例(63%)患者曾直接或间接与确诊患者接触,其中14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3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分别为0.85(0.5~1.6)、0.51(0.4~0.9)和0.43(0.47~0.61)×109/L,乳酸脱氢酶分别为162(145~204)、265(195~288)和387(312~416) U/L,D-二聚体分别为0.15(0.1~0.4)、0.4(0.2~0.6)和0.91(0.5~1.4) mg/L;IL-6分... 相似文献
2.
3.
自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1]感染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以来,疫情快速传播蔓延,截止撰稿之日,湖北省已累计确诊病例62031例[2]。在众多病例中,老年人发病症状不典型,感染后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老年患者感染COVID-19后以心血管疾病为首发症状就诊比例较高[3]。笔者现就1例合并多种心血管基础疾病的COVID-19老年死亡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死亡原因,为降低患者病死率提供借鉴。方法:对2020年1月11日至2月1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COVID-19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入院后第1次与死亡前最后一次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肌钙蛋白I、乳酸脱氢酶、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结果:80例死亡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2岁,年龄≥60岁者占78.75%(63/80)。入院时重型患者36例(45.00%),危重型44例(55.00%);58例(72.50%)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入院后第1次与死亡前最后一次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升高[8.01(4.86,12.29)×109/L比12.55(8.25,17.66)×109/L],淋巴细胞计数降低[0.70(0.46,0.88)×109/L比0.54(0.39,0.75)×109/L],降钙素原升高[0.20(0.11,0.74)μg/L比1.00(0.20,1.99)μg/L],乳酸水平升高[2.10(1.40,3.10)mmol/L比3.10(2.60,4.10)mmol/L],D-二聚体升高[4.33(0.97,18.98)mg/L比15.29(5.17,53.44)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15.90(3.58,76.60)mg/L比63.14(21.23,110.67)mg/L],N末端脑钠肽前体升高[1078.00(347.35,2996.50)ng/L比3439.50(1576.00,9281.50)ng/L],超敏肌钙蛋白I升高[0.08(0.03,0.17)μg/L比0.33(0.14,2.47)μg/L],乳酸脱氢酶升高[397.00(327.00,523.50)U/L比624.00(481.00,854.00)U/L],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37.00(104.00,168.00)/μL比97.00(67.00,128.00)/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238.00、1053.50、150.00、152.00、192.00、190.00、108.00、57.00、53.00、40.00,均P<0.05)。80例患者均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和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然而病情迅速恶化,入院后1 d内死亡7例,7 d内死亡66例,主要死亡原因是顽固性低氧血症引起的呼吸衰竭及其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COVID-19患者的预后较差,在病程早期加以重视并予对症治疗,对改善其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全面总结COVID-19的临床特征与正确评价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0日—2月29日期间本中心收治的65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轻型组(18例),普通型组(31例)和重/危重型组(16例)3组,对所有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65例COVID-19患者中男37例(57%),女28例(43%);年龄3~85岁,平均(46.63±18.63)岁。从出现症状到入院平均时长为(7.00±5.02)d,住院时间为(17.07±10.51)d。3组间及两两分组之间年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年龄越大的患者病情越重。相较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重/危重型组患者合并有更多的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75%)、咳嗽(57%)、肌痛或乏力(43%)为主,其余症状还包括咳痰,头痛,胸闷、气短及腹泻等。24例(37%)有武汉暴露史,19例(29%)有家族聚集性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3组患者WBC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D-二聚体,CRP,IL-6及ESR水平升高。在重/危重型组患者中,8例(50%)出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9例(9/14,64%)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此外,重/危重型组患者中,CRP、IL-6、降钙素原和ESR水平都显著升高。COVID-19患者住院时间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复杂,一般以发热、咳嗽、肌痛或乏力为主要症状。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和炎症相关的指标上升更显著,免疫平衡失调,可能影响患者的疾病进展、恢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2月5日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NC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案。结果28例NCP患者中,1例轻型,25例普通型,2例重型,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其中有4起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短期内进展迅速。28例患者自发病以来体温(腋下)峰值在36.6~39.5℃,其中5例患者整个病程中无发热,体温峰值≤37.0℃。患者从接触至出现症状的时间为1~12 d,从出现症状至核酸检测阳性时间为0~13 d。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降低者2例,C反应蛋白升高者5例;丙氨酸转氨酶异常者6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异常者3例,肌酸激酶升高者10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者3例;乳酸脱氢酶升高者4例;降钙素原水平均在正常范围。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21例),边缘模糊(18例),斑点、斑片影(17例),部分肺纹理增粗、紊乱(7例),可见条索影(7例),病变常进展迅速。1例11岁患儿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27例患者予α-干扰素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其中4例出现不良反应后停用。截至2月12日,共9例患者治愈出院,均为普通型,无死亡。结论NCP发病早期以发热、咳嗽为主,肺部病变进展迅速,应尽早、反复多次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以提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对于核酸检测阴性的可疑人群应慎重解除隔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10-3l日收治的感染新冠肺炎的30例该院医务人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医务人员感染者分别是医生22例, 护士8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21~59岁,平均(35±8)岁;普通型26例,重症4例,均有近距离(1m内)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直接接触史,平均接触次数12(7,16)次,平均累计接触时间2(1.5,2.7)h。30例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发热23例(76.67%),头痛16例(53.33%),乏力或全身酸痛21例(70%),恶心、呕吐或腹泻9例(30%),咳嗽25例(83.33%),呼吸困难14例(46.67%)。血白细胞(WBC)<4.0×109/L者8例(26.67%),(4~10)×109/L者22例(73.33%),病程中出现WBC>4.0×109/L的患者4例(13.33%);淋巴细胞计数<1.0×109/L者12例(40%);肝功能异常者7例(23.33%);心肌受损者5例(16.67%),D-二聚体>0.5 mg/L者5例(16.67%)。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症患者平均接触次数、累计接触时间、BMI值、平均热程、白细胞计数、肝酶、LDH、肌酶及D-二聚体显著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胸部CT主要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累及单肺者11例(36.67%),累及双肺者19例(63.33%),其中4例(13.33%)表现为典型的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与防护期感染者相比,未防护期感染者重症比例增加,病灶累及双肺者增多。结论 医务人员具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高风险,感染几率与接触患者时间、吸入病毒量相关,重症患者的BMI增高、平均热程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D-二聚体、白蛋白水平明显改变,更易并发肝功能异常、心肌受损,加强防护是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聊城市2019年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20年1月28日到2020年2月24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经SARS-CoV-2核酸检测确诊的35例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患者,收集患者流行病学情况、年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及胸部CT表现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中11%与武汉市或湖北其他地区具有明确接触史,77%无明确暴露史;83%为聚集性发病,17%为输入性病例;中位就诊时间为5(0.00~8.00)天,43%患者具有基础疾病;71%患者初始症状为发热,60%初始症状为咳嗽,14.3%初始可无任何症状;实验室检查中94.3%的患者白细胞正常及下降,45.7%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可下降,74.3%和45.7%患者SAA和CRP可升高,14.3%患者PCT正常;91.4%患者初次核酸检测为阳性,91.4%患者胸部CT表现为单肺或双肺多发磨玻璃样病灶;入组患者91.4%为普通型,治疗上均给予给予α-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洛匹那韦及利托那韦治疗,71.4%给予了抗菌药物治疗,14.3%使用激素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好转,22例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SARS-COV-2具有传染性强,家庭聚集性感染可能是本市的主要播散方式,普通型多见,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治疗后均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老年患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并收集2020年2月1—28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分院B11东病区与光谷分院E1-3病区收治的10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后随访日期为2020年2月28日),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人口学、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指标、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102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中,老年组(≥60岁)58例,中位年龄67.0(63.8,71.0)岁;中青年组(<60岁)44例,中位年龄47.5(38.0,51.8)岁;两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3,P=0.855)。在暴露史中,42.0%(21/50)患者回忆曾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14.0%(7/50)患者来自群聚发病,18.0%(9/50)患者来自可疑院内感染。发热与咳嗽仍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消化道症状如恶心、纳差、腹泻和肌肉疼痛等非呼吸道症状应警惕,老年男性患者乏力与咳嗽首发居多。双侧斑片状阴影(57.9%、22/38)和磨玻璃影(42.1%、16/38)为主要影像学特点,42.1%(16/38)出现多部位累及。超过50%的患者出现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多项细胞因子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升高,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淋巴细胞、血钙水平降低。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比较,D-二聚体、血钙浓度异常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7、4.166,P=0.008、0.041)。结论老年患者总体以发热与咳嗽为最常见首发症状,老年患者临床实验室化验值多项异常,与中青年患者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早期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2月3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发热门诊确诊的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15~48岁,中位年龄为36岁。其中8例患者无基础疾病,1例有糖尿病。7例患者均有武汉或湖北旅行史,1例患者为医务人员,出现两起家庭聚集性发病。潜伏期1~6 d,临床表现为发热8例,干咳5例,咽痛4例,乏力4例,全身酸痛4例,鼻塞流涕1例。6例患者外周血常规异常,其中3例单核细胞计数升高,2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例白细胞计数升高,3例血常规完全正常。5例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轻度升高,4例患者CRP正常,中位数为16.3 mg/L。5例患者行降钙素原检查均为阴性。3例患者行X线胸片检查,1例无异常,1例表现为右上肺渗出影,1例表现为右下肺渗出影。9例患者均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其中7例表现为肺部多发的磨玻璃样渗出影,累及双肺5例,累及单侧肺2例,3例伴有斑片状实变影,2例无异常。结论 在北京发热门诊就诊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一般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降钙素原阴性,胸部HRCT表现为多发的磨玻璃影、部分病灶伴有实变,部分患者X线胸片正常而胸部HRCT显示为肺炎,部分患者无肺炎表现。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感染流行并迅速蔓延至全国,部分病例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甚至引起死亡。在此我们结合一线的救治体会,给大家分享危重型NCP的治疗经验。需选择最佳呼吸支持方式,但气管插管时机的把握及插管时的防护是两个难点;高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俯卧位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行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对于机械通气的NCP患者,制定合理的镇静镇痛策略,谵妄不容忽视。此外,危重型COVID-19患者体内存在炎性因子的上调,但肾脏替代治疗的效果还需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转归等资料,为COVID-19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1日—2月24日在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经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39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首发症状、WBC、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IL-6、CRP、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影像学及临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9例患者中,2例为轻型,35例为普通型,2例为重型,除去无明确接触史及返乡前就已发病的患者,其余潜伏期为2.0~12.0 d,平均为(7.7±3.3)d,其中32例(82.05%)发病前有武汉旅居史或武汉返乡人员密切接触史,5例(12.82%)发病前有广东旅居史或广东返乡人员密切接触史,2 例(5.12%)无明确可疑接触史;有7起家族聚集性病例,共26例,占发病总例数的66.67%。24例(61.54%)患者早期症状为发热,25例(64.10%)患者早期症状为咳嗽,有少数患者存在咽痛、肌肉酸痛、纳差、咳嗽、腹泻,3例(7.69%)无任何临床表现。WBC下降12 例(30.77%);淋巴细胞计数下降8例(20.51%);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例(7.69%);ALT升高12例(30.77%);TBIL升高10例(25.64%);LDH升高21例(53.85%);CRP升高18例(46.15%);IL-6升高3例(7.69%);患者 降钙素原均正常。肺部CT病灶呈双肺多发,以外侧带胸膜下为主,多表现为斑片状、云絮状磨玻璃样改变。6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出院后随访,肺部病灶完全吸收,吸收时间18.0~31.0 d,平均(26.8±4.5) d。结论 本研究前期纳入的COVID-19患者为输入性病例,后期则以家庭聚集性病例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咳嗽为常见症状,少数患者症状轻甚至无症状;大部分患者为普通型;胸部CT表现多为斑片状、云絮状磨玻璃样改变;肺部病灶的好转不与核酸转阴完全同步;目前随访的普通型COVID-19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20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重症患者的预测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月1日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连续住院诊治并出院的COVID-19患者,分成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收集纳入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03例COVID-19出院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89.2%,181/203)、干咳(60.1%,122/203)、胸闷(35.5%,72/203)、气促(29.1%,59/203)和肌肉/关节疼痛(26.6%,54/203)。从开始出现症状至入院的时间为5.8 d(1.0~20.0 d)。203例COVID-19患者中,重症组107例(52.7%),非重症组96例(47.3%)。重症组年龄为60岁(23~91岁),大于非重症组的47岁(20~8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2,P<0.01);重症组有至少1种基础疾病者占63.6%(68/107),大于非重症组的20.8%(20/96),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武汉地区52例普通型和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COVID-19普通型25例和重型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将2组具有差异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出最佳截断值。结果:重型组年龄大于普通型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食欲差、咳嗽、咳痰、喘息气短、腹泻等,其中重型组患者乏力、食欲差表现较普通型更为明显。实验室检查发现27%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其中重型组淋巴细胞减少例数较普通型患者更多,重型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高于普通型;重型组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普通型;52例患者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患者分别占25.0%、13.5%、13.5%、48.1%,其中重型组患者AST、CK-MB及LDH值高于普通型;ROC曲线结果显示NLR、CRP、AST、LDH预测COVID-19重型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均>0.7,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预估COVID-19患者病情时,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 NLR、CRP、AST、LDH对COVID-19重型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肝损害特征,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19日-3月5日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三院区收治的201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非危重组(轻型/普通型,n=173)、危重组(重型/危重型,n=28) 2组,收集ALT、AST、TBil、DBil及Alb等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201例患者中37例(18. 4%)出现肝损害,危重组19例,非危重组18例,2组间肝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 9%vs 10. 4%,χ2=52. 963,P 0. 05)。危重组肝损害患者与非危重组肝损害患者ALT和(或) AST水平异常时间(入院时和住院期间)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 906,P 0. 05); 2组肝损害患者ALT和(或) AST水平升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869,P 0. 05),大部分患者为轻中度肝损害。201例患者中胆红素升高者1例(TBil 2倍正常值上限,且以IBil为主),为非危重肝损害患者。危重组肝损害患者Alb水平明显低于非危重组(t=-8. 002,P 0. 05); 201例患者中Alb水平下降者有75例,其中入院时50例(24. 9%),住院期间25例(12. 4%),2时间段患者Alb水平(t=-4. 967,P 0. 05)和低白蛋白血症情况(χ2=26. 645,P 0. 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19患者肝损害比较常见,以轻中度肝损害为主,胆红素异常发生率较低,Alb浓度下降发生率高,危重患者与非危重患者在肝损害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白蛋白水平能可作为评估及预测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12月在中国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病情迅速蔓延,目前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重症、危重症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既往研究认为,SARS-COV和MERS-COV重症感染患者,由于急性期的大量肺间质炎性渗出,会造成严重的肺部纤维化[1,2]。而目前对COVID-19的研究认为,新冠肺炎肺部病变的突出特点包括小气道中黏液非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2020年1月22日至2月28日期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掌握山西省COVID-19的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以及复工复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山西省以及各地级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等媒介收集病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山西省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在2020年2月8日出现峰值(12例),之后连续下降;截至2月28日,山西省COVID-19累积发病率为0.36/10万,累计治愈出院人数比例为84.85%;女性发病率0.29/10万,男性发病率0.42/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6,P<0.05);山西省累计确诊病例主要集中晋中市37例(27.82%)、运城市19例(14.29%)、太原市20例(15.04%),并且大多数确诊病例为输入性病例。结论山西省新冠肺炎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COVID-19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但需要严防输入,密切关注复工复学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与去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