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上皮和基质)种植并生长于子宫内膜以外的组织内,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在这一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15%~20%,由此导致的不孕率高达30%~40%。对于EM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同的是经血逆流学说,研究证实月经期输卵管通畅的妇女80%有经血逆流,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发生EM。近年研究表明EM的发生可能同患者局部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有关,一些微环境中的“允许”因子可能参与了EM发生的病理机制:本文对EM与腹腔局部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关研究现况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免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立群 《医学综述》2000,6(9):385-387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在子宫腔外,主要发生在生殖器、腹膜、膀胱和直肠等处,形成浸润性病变,是一种与不孕症密切相关、发生在育龄妇女的妇科常见疾病,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关EM的组织发生学研究者曾经提出过许多学说,能被人们接受的主要有三种,即体腔组织转化学说、种植学说和诱导学说.显然EM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很难用某种单一的理论来解释,Olive等(1993年)提出工EM是在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参与下随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碎片发生异位种植引起的.目前这一理论己经被广泛地接受,除经血逆流以外的其他一些因素,如免疫功能的变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可能决定着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感程度,例如免疫功能受损可以导致机体清除子宫内膜碎片的能力发生缺陷,从而使发生EM的可能性增加.大量地研究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有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刘燕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2):135-136,139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一种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疾病,它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除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它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是却具有恶性肿瘤的种植和转移能力,它所引起的慢性盆腔痛、痛经和不孕等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921年,Sampson首先提出经期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率<1%,约80%以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发生在卵巢,另外20%发生在包括肠道、直肠阴道隔、腹壁、胸膜等性腺外器官。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恶变,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目前探索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方法是临床上的主要挑战。文章针对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病,育龄妇女的发病率占10%~15%,不孕妇女则高达40%~50%,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目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许多相关的研究,其中一部分研究着重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的来源及其发病机制,另一部分研究则更关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及其微环境.笔者就这2个方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的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本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对策,需要构建实验动物模型.本文通过分析各种模型的优点和缺点,为选择性应用动物模型提供指导,从而更利于对该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除了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维持骨骼强壮外,还具有免疫调节、抗炎等作用,与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疾病、肿瘤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通过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及凋亡、血管生成、细胞黏附及侵袭等方面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补充维生素D可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改善内膜容受性,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本文就近年来维生素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其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高,是目前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EM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虽有多种方法可用来治疗EM,但疗效均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对EM的发病机制了解的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进展,对EM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免疫因素在该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 体液免疫的改变EM患者血清中存在T细胞依赖性抗内膜IgG…  相似文献   

10.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一种生育期妇女常见的疾病,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的其他部位,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是却具有恶性肿瘤的转移和种植能力,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EMT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它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但迄今为止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就免疫机制在EMT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所引起的病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育龄期是该病的高发年龄。目前西医学治疗以药物和手术疗法为主,采用中医外治法可避免长期服用药物和手术的风险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疾病,是生育年龄妇女盆腔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动物模型对本病的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 etriosis,EMT)是妇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近年来 ,EMT发病率增高 ,严重危害妇女健康。为此促使国内外学者对此病的不断探索 ,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研究的现状、动态简介如下。1  EMT与免疫1.1  CA12 5CA12 5是一高分子量糖蛋白 ,为细胞表面膜抗原 ,其被表达于从胚胎期体腔上皮衍生的组织 (如输卵管内膜、子宫颈管内膜、子宫内膜等 ) ,普遍认为是上皮性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 ,80年代中后期发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密切关系 [1 ] 。CA12 5不仅对妇科肿瘤病诊断有帮助 ,而且对生殖活…  相似文献   

15.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关于其发病机制尚无一个满意的解释。现在认为在月经期子宫内膜逆流入腹腔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发生异位内膜种植引起EM的仅占10%~15%,所以要防止EM发生最重要的是腹腔内对异位的子宫内膜的破坏和清除作用。而腹腔内巨噬细胞(Mφ)、NK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是参与这种清除作用的首要防线,如果这种非特异的免疫清除缺陷、腹腔内免疫稳定机制失衡,则是导致EM的根本原因。本文就EM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阐明EM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从多个方面影响女性生育力。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动力工厂”,在细胞能量代谢、钙稳态、氧化应激、自噬、调控细胞周期及细胞死亡等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线粒体具有高度动态性,不断进行着分裂和融合的循环,以满足细胞活动所需,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对正常女性生殖功能十分重要。此外,线粒体还是细胞内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主要来源,EMT患者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其介导的细胞损伤、细胞死亡、纤维化等可以导致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卵巢储备降低。目前,EMT相关不孕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争议性的话题。本文就线粒体功能异常在EMT相关不孕中研究进展及潜在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 ,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 EM)。西医对其病因、病理改变尚不清楚 ,确切的病因学说仍在探索之中 ,对其治疗多采用药物或手术疗法 ,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良反应。中医根据其症状和体征 ,将其归属于痛经、不孕、症瘕、月经不调等范畴。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成就 ,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现代中医学家普遍认为血瘀是本病的根本病机 ,1 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标准修订为血瘀证[1] 。然而围绕本病的治…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以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痛、不孕、月经异常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传统中医学无此病名,属于“痛经”“瘾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西医学治疗内异症的经典疗法(如假孕疗法、假绝经疗法等)可使小病灶暂时消失,但复发率高,且副作用明显,患者不易接受和坚持。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莉  司徒仪 《医学综述》2003,9(2):102-105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T)是一种与不孕密切相关的妇科疑难病。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为 1%~ 7% ,在不孕妇女中高达 30 %~ 4 0 % ,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的发病率为 30 %~ 4 0 %。重度EMT患者的不孕主因为盆腔的广泛粘连 ,即卵巢、输卵管及伞端的粘连 ,引起卵巢排卵障碍、输卵管伞端拾卵障碍 ,及卵子、精子、孕卵在输卵管内输送障碍所致。而对于没有机械粘连或梗阻的中、轻度EMT的不孕机制 ,国内外研究尚无定论。多数研究表明 ,与神经 内分泌 免疫调节网络 (NIH)功能紊乱有关。1 神经、内分泌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在位内膜中免疫细胞CD45RO、CD3、CD4、CD8、CD56和CD68阳性细胞数量表达,探讨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变化以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采用CD45RO、CD3、CD4、CD8、CD56、CD68单克隆抗体对45例EMs患者在位内膜中的阳性细胞进行标记,测定其在EM患者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数量。同期选取16例宫颈原位癌非EMs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EMs组和对照组在位内膜中均有CD45RO、CD3、CD4、CD8、CD56和CD68阳性细胞表达,EMs组在位内膜中的CD45RO、CD8、CD68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阳性细胞数量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56阳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比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泌期内膜中CD45RO、CD3、CD4、CD8、CD56、CD68阳性细胞数量较增殖期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s患者在位内膜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变化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