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选择16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术后心功能改善Ⅰ~Ⅱ级。术前,左右心房血浆心钠素水平明显高于外周静脉。研究发现,心房心钠素分泌增加可分为两型:右房分泌为主型者(n=5);左房分泌为主型者(n=11)。前一型的左心房平均压和右心房平均压均明显高于后一型。两型的外周血浆心钠素水平均无显著差异。术后5min、20min、1h、24h等时点,左右心腔和外周血浆心钠素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16例患者术后20min时的左心腔血浆心钠素水平的降低幅度与二尖瓣跨瓣压差降低幅度显著相关(r=0.502,P<0.05)。术后血管加压素水平也显著下降,术后24h下降达77.9±2.9%。这提示,成功地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可使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心钠素和血管加压素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应用超声心动图(M型、二维及多普勒)检查法和放射性免疫测定法,对31例风湿性二尖搏狭窄患者的心房大小、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与血浆心钠素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血浆心钠素浓度水平,在二尖瓣狭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左心房容量、压力、张力及肺动脉压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对血浆内皮素及其内分泌的影响(摘要)谢培怡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术前、术后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心钠素的变化。并与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后二尖瓣再次关闭不全是成形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但术后二尖瓣狭窄非常罕见。该文报道了4例因粘液变性或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的二尖瓣狭窄。 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0年1月~1999年12月行二尖瓣成形术后的478例二尖瓣粘液变性及40例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术中、出院前及术后每年均行心脏彩超检查。随访时间12  相似文献   

5.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经皮球囊成形术(PBMV)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临床疗效,对293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进行PBMV治疗。结果表明:(1)PBMV的成功率为99%,术后即刻血流明显动力学明显改善,其中52例外科术后再狭窄和45例并存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也获得了与原发性狭窄和单纯性狭窄相似的临床效果。(2)105例病人并发心房纤颤,103例PBMV成功,无1例发生栓塞并发症,术后102例接受复律治疗  相似文献   

6.
报道Inoue单囊和聚乙烯同轴双囊法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1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临床疗效。10例手术成功的病人术后左心房平均压和二尖瓣压差明显下降。术后三日Dopplef超声检查左心房和右心室内径明显缩小,二尖瓣口面积平均增加81%,术后运动耐量基本接近正常。作者结合二种技术出现的特殊并发症对其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成形术,观察其远期疗效。方法:对8例患者行经皮球囊二尖瓣并三尖瓣成形术并长期随访。结果:8例患者术后进行长达6.2±3.9(2.0~10.5)年的随访,患者术后即刻及远期随访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远期随访与术后即刻相近似(P>0.05);且无严重并发症及再狭窄发生。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成形术后,术后即刻及远期疗效均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风湿性心脏病(RHD)二尖瓣狭窄(MS)患者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老年风湿性心脏病MS患者进行PBMV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肺动脉平均压、左房平均压、二尖瓣跨瓣压显著下降(P0.001),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二尖瓣口面积显著扩大(P0.001),心排量明显增加(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上升(P0.001),操作相关并发症少。结论PBMV治疗老年风湿性心脏病MS患者近期疗效好,成功率高,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二尖瓣狭窄时机体的代偿机制,作者用放免法测定了31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血浆心钠素(ANF)、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EDLF)、抗利尿激素(VP)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浓度。结果ANF和EDLF明显高于正常值,而AⅡ低于正常。ANF和EDLF与肺嵌压正相关,ANF还与二尖瓣口面积相关,表明二尖瓣狭窄时,体内体液因素激活,可能参与了该病的代偿机制;测定某些血浆活性物质可帮助判断二尖瓣狭窄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疗效及安全性短期评价江洪黄从新王晋明许家张庆华陈元秀我们对9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房颤)的球囊二尖瓣成形(PBMV)治疗结果并与16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律(窦律)患者进行比较,以评价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应用国产球囊对4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经治疗后心功能显著改善,二尖瓣听诊区舒张期杂音消失,瓣口面积平均增加1.2cm ̄2,左房压平均下降1.85kPa,左方内径平均缩小2.2cm,结果满意,术中合并脑栓塞1例,二尖瓣返流加重2例。作者对其并发症及病例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S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在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术后对妊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后左房功能改变及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39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于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后行左房功能检查。32例手术后1年、12例手术后4年随访,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MS患者术前左房容量增加,术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人,术后1年及4年随访较术后即刻有进一步改善。术前左房被动排空量减少,主动排空量增多,术后即刻及1年、4年后随访接近正常人。上述各项有关指标的变化与二尖瓣面积(MVA)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PBMV后随着MVA的扩大左房排空功能明显改善,基本可达到正常生理状态。左房容量于术后明显减少,并随着时间的推延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4.
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二尖瓣狭窄行非开胸治疗开创了一种新方法。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近期疗效令人满意,PBMV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继1984年Inoue等首次报道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 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3 年9 月-2016 年01月14 例应用PBMV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按照年龄分为A组(年龄<60岁)、B组(年龄≥60岁),两组分别用心导管测定患者PBMV 前后的左心房压力、肺动脉压力,心脏超声评价PBMV 前后二尖瓣口面积、二尖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反流面积及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右房内径、右室舒张末径、左室每搏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BMV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A组、B组在PBMV 前、后所有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MV 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有效,高龄患者(≥60岁)亦可以从该术式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食管二维与实时三维超声结合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成形术中的作用。方法:26例临床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拟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术前联合应用经食管二维超声与实时三维超声,对二尖瓣功能不全进行分类,详细定位病变部位,测量二尖瓣前后叶厚度、长度及瓣环径。术后即刻评价疗效。结果:术前超声诊断单纯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0例(38.5%),单纯二尖瓣狭窄4例(15.4%),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伴狭窄轻度9例(34.6%),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伴狭窄中度3例(11.5%);瓣膜功能不全Ⅱ型4例(15.4%),ⅡAⅢa-P型18例(69.2%),Ⅲa-AⅢa-P型4例(15.4%)。术后即刻超声评价疗效,3例在超声指导下2次成形,其中2例最终选择瓣膜置换术。结论:经食管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结合,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成形术前对瓣膜功能不全进行分类诊断,能准确评估二尖瓣叶厚度和长度,指导术式和人工瓣环的选择。术后即刻评价疗效,在风湿性二尖瓣成形术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化学比色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患者 PBMV前、后的NO、ET的血浆浓度;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心导管测定二尖瓣瓣口面积(MVA)、左心房内径(LAD)、平均二尖瓣压力阶差(mMPG)、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左房平均压(mLAP)。结果: NO 浓度术前及术后分别为(107.350±33.614)、(74.462±23.913)μmol/L; ET 浓度术前及术后分别为(131.632±43.284)、(100.147±31.904)ng/L。NO、ET浓度术后明显低于术前( 均P<0.01)。术前MVA、LAD及mLAP、mMPG、mPAP分别为(1.026±0.201)cm2、(5.168±0.548)cm及(2.765±0.597)、(1.748±0.729)、(5.601±0.728)kPa;术后分别为(1.725±0.248)cm2、(4.895±0.585)cm及(1.738±0.418)、(0.862±0.415)、(4.155±0.436)kPa。术后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血浆NO浓度与 mLAP、mPAP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564、0.453,均 P<0.01);血浆ET浓度与mLAP、mPAP也呈正相关( r分别为0.527、0.528,均P<0.01);且 NO、ET浓度与心功能有关。结论:NO、ET可作为判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情和PBMV疗效及心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了23例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前后血浆心钠素(ANF)、血管紧张素Ⅱ(AII)、血管加压素(VP)和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EDLF)浓度的动态变化.术前ANF和EDLF均高于正常,而AII低于正常;术后15分钟随左房压的下降,ANF迅速下降(164.9±156.8ng/L,与术前比较P<0.01),VP则显著升高(9.6±2.5ng/L,与术前比P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31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充分抗凝治疗后,全部采用改良Inoue法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318例心房颤动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成功296例,成功率为93.1%。失败22例,其中仅1例患者术中发生脑动脉栓塞。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术后左心房平均压、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口面积、跨瓣压差及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108例患者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后平均随访75±26(12~146)个月,术后远期随访可见二尖瓣口面积仍明显大于术前,跨瓣压差及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术前,近期随访结果均与远期随访结果相近似,亦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经过充分的抗凝治疗后,施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是安全的;且其近期和远期疗效皆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对5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中晚期妊娠的妇女进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结果,5例孕妇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二尖瓣口面积增大由术前0.86±0.21cm2增至术后1.84±0.20cm2,(P<0.001),4例术后顺利分娩,1例术后剖腹终止妊娠,无1例发生心衰加重情况,4例顺产婴儿发育均正常。5例孕妇中除1例术后合并轻度二尖瓣返流外,无其它并发症。表明PBMV对风湿性二尖瓣膜狭窄合并妊娠的妇女不但疗效可靠、且安全,对胎儿无明显影响,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