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和以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为基础的分步隔离术(分步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110例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55)和分步隔离术组(n=55)。CPVI组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绕两侧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是肺静脉电学隔离。分步消融术组首先通过节段性消融隔离肺静脉,然后根据术中房颤诱发试验的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左心房顶部或二尖瓣环峡部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房颤诱发试验阴性。结果:消融术后3个月内,两组的症状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VI组20例(36.4%)vs分步隔离术组23例(41.8%);P=0.69]。复发患者中,分步隔离术组7例,CPVI组5例患者接受了再次消融(P:0.76)。末次消融术后随访3~9个月,分步隔离术组和CPVI组分别有43例(7S.2%)和46例(83.6%)在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亦无症状性ATa发作。并发症见于3例患者(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和严重的皮下血肿)。结论:对于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以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为核心的分步隔离术式和CPVI策略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学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1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病史6个月~20年,房颤持续时间1周~4个月,左心房直径37~47 mm平均(40.8±26.0)mm,左心室射血分数0.26-0.68平均0.55±0.11。术前抗凝治疗2~3周。术中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及右心室起搏导管。房间隔穿刺成功后送入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电极导管)及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预设功率30 W,温度50℃,于肺静脉口依次对4根肺静脉进行隔离。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后,再将Lasso电极导管依次送入各肺静脉口部标测,在残存肺静脉电位(PVP)的部位继续消融至心房与肺静脉完全电隔离。结果共对54根肺静脉进行电隔离,左上肺静脉14根,左下肺静脉13根,右上肺静脉14根,右下肺静脉13根,电隔离成功后PVP均完全消失,即刻成功率100%,平均放电时间(2 972±843)s。1例出现心脏压塞。随访12-18个月,无房颤复发5例(36%);症状明显减轻、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4例(28%);症状无改善,房颤仍持续发作5例(36%),总有效率64%。结论肺静脉电隔离对持续性房颤治疗有效,其方法学可行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4例,采用北极圈冷冻消融导管冷冻消融肺静脉-70℃8min,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位消失为消融成功。结果13根肺静脉均隔离成功,多数肺静脉3~6次即可完成隔离,平均(4.3±2.1)次,只有例4患者左肺静脉共干消融8次才成功完成隔离。消融温度近端(-85.2±-2.9)℃,远端温度(-75.4±-3.6)℃。消融时间(255±17)min,X线曝光时间(35.3±7.5)min。结论经导管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可以有效地治疗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4.
电生理标测指导下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的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方法 20例慢性房颤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56~72岁(平均68±7岁);房颤病史1~9年(平均3±7年),经过至少一次的体外同步心脏电复律,房颤均在30 min内复发.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的肺静脉隔离方法为(1)最早激动点指导下消融.肺静脉内的Basket导管记录的心房电活动显示节律较规整,激动顺序一致.(2)房颤长间歇(连续记录的最长心房电活动间期>300 ms)指导下消融.肺静脉内电位节律紊乱,激动顺序不一致,房颤长间歇后的第一次心脏搏动的最早激动部位为消融靶点.(3)3型房颤波指导下的消融.房颤频率快,肺静脉内Basket导管记录的电活动激动顺序紊乱,部分电极记录的心内电图等电位线消失而不能确定孤立的心房电活动(3型房颤),此部位作为消融靶点.在房颤过程中完成4支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不能自发终止者应用体外同步电复律.重新将Basket 导管放入肺静脉,仍记录到肺静脉电位者将在窦性心律下完成电隔离.结果 (1)临床结果所有患者在肺静脉隔离后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中1例患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患者转为心房扑动,经右心房峡部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余患者经体外同步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3~19个月(平均8±9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9例(45%),11例(55%)患者复发,无有症状性的肺静脉狭窄.(2)消融结果20例患者的76 支肺静脉电隔离被完成.68支(89.5%)肺静脉电隔离在房颤中完成,其中的23支肺静脉在窦性心律时记录到肺静脉电位,继续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均完成电隔离;8支(10.5%)在房颤时未能完成电隔离的肺静脉,在窦性心律下成功隔离.手术时间4.2~7.6 h(平均5.3±3.7 h),平均X线曝光时间2.7 h,无栓塞、心包填塞及肺静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1)电生理指导下的肺静脉隔离治疗慢性房颤仍能达到较高的临床成功率.(2)电生理指导下的肺静脉隔离是安全可行的.(3)房颤过程中隔离的肺静脉仍需要在窦性心律下被重新证实.(4)在房颤过程中较难隔离的肺静脉可在转复窦性心律后进行隔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asso标测导管指导下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心房颤动(房颤)早期复发和延迟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120例[男性10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0.4±8.9)岁]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房颤患者,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老龄(≥60岁)、性别、房颤类型、病史、合并高血压、左心房直径、射血分数、P波离散度、被隔离肺静脉数及手术时间与早期复发和延迟愈合的相关性。结果早期复发率为48.3%(58/120),左心房扩大(P=0.004)和老龄(P=0.033)与早期复发显著相关,左心房直径是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OR=1.16,95%CI为1.04~1.28,P=0.005);延迟愈合率为29.3%(17/58),与延迟愈合显著相关的变量为:P波离散度(P<0.001)、左心房直径(P=0.016)、老龄(P=0.001)。P波离散度是延迟愈合的独立预测因素(OR=0.92,95%CI为0.87-0.97,P=0.005)。结论左心房扩大、老龄与肺静脉隔离术后房颤早期复发有关,左心房直径是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P波离散度较小、左心房无扩大的低龄患者延迟愈合的可能性较大,P波离散度是延迟愈合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静脉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肺静脉隔离术也成为目前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最紊乱的房颤波分布部位可能是房颤维持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最紊乱的房颤波在肺静脉内及肺静脉口部的分布特点,解释肺静脉内快速紊乱的电活动是否是房颤的主要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心房颤动发作时行肺静脉隔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心房颤动 (房颤 )发作时 (包括部分持续性房颤 )进行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的方法 ,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 5例持续半年以内的房颤病例及 4例发作频繁的房颤病例 ,在房颤发作时行肺静脉电隔离。通过一次性房间隔穿刺送入标测及消融导管 ,行左房或肺静脉选择性造影 ,显示肺静脉后 ,标测肺静脉电位活动 ,并行节段性隔离。结果  9例患者共 2 9条肺静脉 ,肺静脉电位特征明确 ,在肺静脉环状电极标测到较左房电位振幅高尖 ,频率更快的肺静脉电位。选择最高尖处或频率最快处电位开始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位 10 0 %消失 ,无并发症发生。 7例手术中或术后转为窦性心律。 2例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房颤发作时行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单纯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的单中心远期(3年)随访结果,并探讨持续房颤病程和消融术中心律转归与消融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86例接受CPVAI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男性6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6±12)岁。根据持续性房颤的病程是否超过1年,将其分为短病程(≤1年)组(n=47)和长病程(〉1年)组(n=39)。结果随访时间为25—50(36±8)个月。单次消融后平均随访3年时的成功率为30.2%(26/86)。9例(10.5%)出现晚期复发(发生于随访1年之后)。短病程组单次消融后的3年随访成功率显著高于长病程组(42.5%对15.4%,P〈0.01)。29例(33.7%)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中止(包括转为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3年随访单次消融成功率(48.3%)显著高于房颤未被中止者(21.1%,P〈0.01)。本组共24例复发患者(27.9%)接受了≥2次CPVAI治疗,3年随访的总成功率为41.9%(36/86)。结论单纯CPVAI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远期效果仍远不理想,且随访1年之后的远期复发并不少见;持续房颤病程〈1年和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中止者的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肺静脉前庭的组织解剖学特点与心房颤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静脉前庭是肺静脉和左房相延续的区域,胚胎发育中由肺静脉与左房融合、吸收逐渐形成,该处肌纤维走行复杂,可呈环形、纵行或斜行排列,不同肌纤维相互交错、各向异性明显,激动在此处传导时存在明显延缓或阻滞。肺静脉及其前庭组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密切相关,深入认识肺静脉前庭区域的组织解剖学特点,对理解心房颤动发生、维持机制,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心房颤动持续过程中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术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持续过程中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术的可行性。 9例在导管消融术中房颤持续发作的房颤患者 ,根据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记录的肺静脉激动特征采用 2种方法进行肺静脉开口部的消融 :①肺静脉激动有序且有一种或多种固定的激动顺序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环状电极记录的最早的激动部位 ;②肺静脉激动无序或无明确的激动顺序 ,首先使用超声球囊导管消融 ,如未达终点再加用射频导管消融。 2种方法的消融终点均为肺静脉电学隔离。总计对 31根肺静脉进行了消融 ,其中 2 8根在房颤心律下消融。房颤心律下电隔离肺静脉的成功率为 92 .9% (2 6根 )。总操作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 1 38± 2 1min和 38± 9min。本组无肺静脉狭窄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6 .3± 2 .9(3~ 1 1 )个月后 ,4例 (44.4% )患者无房颤发作 (无需药物 )。结论 :在房颤持续过程中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术方法可行 ,且较为安全 ;联用超声球囊消融和射频消融对于房颤发作过程中无序或无明确激动顺序的肺静脉具有较好的电学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2001年8月到2003年12月连续收治的13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中,107例行经验性肺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术中只要所标测静脉的肌袖电位明确且与心房之间存在传导关系,以及标测和消融电极导管到位不困难,则行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消融静脉电隔离。术后不用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症状缓解且无房颤的心电图证据判定为手术成功。结果:107例房颤患者中105例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98%),平均每人行3.3±0.8根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共隔离静脉352根。21例因房颤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20%),3例进行了第3次手术,平均每人共完成1.2±0.5次静脉电隔离术。82例(78%,82/105)手术成功的患者随访13±8个月,66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及房颤复发的证据(80%)。结论:射频消融电隔离3根以上心脏大静脉可以预防约4/5患者房颤的复发,但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报道采用经球囊超声消融系统进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治疗 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初步结果。消融部位为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总计对 11根肺静脉进行了超声消融 ,其中 9根达到消融终点———肺静脉电位消失。电学隔离一根肺静脉需平均进行 3.3(1~ 6 )次超声消融。消融后的肺静脉造影未见急性肺静脉狭窄。X线透视时间平均 32 (19~ 40 )min ,操作时间平均 2 .4(1.9~ 3.0 )h。术后平均随访 2 2 (19~ 2 5 )天 ,仅 1例 (2 5 % )患者房颤未再发作。结论 :采用经球囊超声系统进行多肺静脉的电学隔离方法简便 ,但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在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顽固性PAF患者 30例 ,男 19例 ,年龄 5 3± 15 (41~ 70 )岁 ,在肺静脉口用Lasso环形电极导管对肺静脉逐一进行标测 ,于肺静脉最早的心房 肺静脉电位处消融 ,电学隔离肺静脉。消融温度控制在 5 0℃ ,功率 2 5~ 35W。结果 :电学隔离肺静脉 6 9根 ,其中左上肺静脉 2 8根、左下肺静脉 2 0根、右上肺静脉 15根、右下肺静脉 6根 ,电隔离成功6 5根 ;电隔离上腔静脉 6根 ,左房后游离壁异位兴奋灶消融 8个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即刻成功率 94 %。随访10 .1± 5 .1(5~ 2 2 )个月 ,成功率 (无心房颤动发作 ) 6 1%。结论 :在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对P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安全有效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PAF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导管消融治疗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临床效果。方法35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组),合并的器质性心脏病类型包括肥厚型心肌病4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1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1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心脏瓣膜病5例;冠心病9例。同期7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非器质性心脏病组)。消融方法为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器质性心脏病组的平均左心房内径大于非器质性心脏病组[(42±5.7)mmvs(36±5.3)mm,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实现消融终点。器质性心脏病组平均随访(8.7±5.6)个月后,77.1%(27例)的患者为稳定的窦性心律;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平均随访(7.2±3.7)个月后,84.6%(66例)的患者为稳定的窦性心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3例,其中器质性心脏病组出现1例,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出现2例;非器质性心脏病组发生1例心脏压塞,经紧急行心包穿刺引流后恢复。结论CARTO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探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导管射频消融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 ,2 0 0 1年 8月到 2 0 0 4年 4月连续收治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15 6例 ,男 118例 ,女 38例 ,年龄 5 4± 10岁。术前行经食管心脏超声和 /或螺旋CT心脏成像检查排除心房内血栓 ;有高血压、糖尿病、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TIA)或脑卒中史、或年龄大于 6 5岁的房颤患者术前华法林抗凝治疗 1个月 ;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 1~ 3个月。结果 :前 4 0例患者在手术前后未按上述方法进行常规检查和规范抗凝治疗 ,术中脑栓塞引起失语和左上肢肌力下降 1例 ,术中和术后第三天TIA各 1例。 3例均伴有高血压 ,其中 1名合并有糖尿病。以后的 116例患者术前均行食管超声和 /或螺旋CT检查 ,手术前后及术中进行正规抗凝治疗 ,未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3/ 4 0vs 0 / 116 ,P =0 .0 16 )。结论 :房颤患者在导管射频消融静脉电隔离手术前常规行经食管超声和 /或螺旋CT检查排除心房血栓 ,并在手术前后及术中进行规范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手术相关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atrial flutter will meet during AF ablation. Left atrial flutter (LAFL) is a known complication of catheter-based therapi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Linear catheter ablation may lead to instances of“gap”within the…  相似文献   

17.
18.
报告使用环状冷冻导管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初期体会。对5例阵发性AF患者共18根肺静脉行冷冻消融,其中8根肺静脉(44.4%)单用环状冷冻导管平均消融3.2±1.5(2~5)次即能达到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10根肺静脉(55.6%)用环状冷冻导管消融后,需用普通射频导管在环形冷冻线上补点消融后才成功隔离肺静脉。随访3~6个月,4例(80%)无AF复发。消融后即刻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和术后3个月核磁共振扫描检查均未发现肺静脉狭窄。结论:环状冷冻导管治疗阵发性AF安全性好,但隔离肺静脉的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1例女性患者 ,33岁 ,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部位位于右上肺静脉 (RSPV)口。第一次于RSPV内行点状消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最早兴奋点 (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早 5 7ms) ,即刻成功 ,但术后 3日复发。观察一周后仍有房颤发作而行第二次手术。术中因各种方法都不能诱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 ,而行RSPV口环状消融。术后随访 3个月房颤未复发 ,患者无任何不适 ,表明手术成功。结论 :导管射频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是相对安全的方法 ,可以提高导管射频治疗起源于肺静脉口局灶性房颤的成功率 ,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o asse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mapping of pulmonary veins with a circumferential 10 - electrode catheter an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Background Standard mapping and ablation of focal sourc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very long procedure times and low efficacy. Mapping and ablation pulmonary veins guide with a circular catheter could overcome these limitations. Methods 16 patients [male 11, female 5, mean age (51 ±14. 5) year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refractory to antiarrhythmic drugs were included in this group. A circumferential 10 - electrode catheter was used to pulmonary vein mapping during sinus rhythm or CSd pacing to determine the origin of atrial premature contractions. When the ablative target pulmonary vein was found, the pulmonary vein potentials' distribution and activation were assessment pulmonary veins' ostial ablation was performed at the se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