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现代白内障手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何在临床上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展变化进行客观、准确的观察和评价,对其治疗和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就目前国内外临床使用的晶状体后囊混浊评价方法的原理、有效性、优缺点及新一代数码图像和计算机软件在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不同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不同材料制成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将 14 5例(14 8眼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分为 3组 ,术中随机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新型疏水性丙烯酸酯类、硅凝胶类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比较术前和术后视力、散光情况。统计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情况及行Nd :YAG激光后囊膜切除术的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视力、3个月后散光度数、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及行Nd :YAG激光后囊膜切除术的情况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者均优于植入非折叠式人工晶状体者。植入Canonstaar硅凝胶类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组术后散光最小。植入AcrysofTM新型疏水性丙烯酸酯类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组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及行Nd :YAG激光后囊膜切除术的比例最低。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的改良、术后炎症反应的控制都可以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本文就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环形撕后囊膜预防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 393眼白内障患者,摘出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在后囊膜的旁中心作一穿刺孔,经穿刺孔向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之间注入透明质酸钠,沿后囊膜穿刺孔边缘环形撕开一个直径约3 mm的圆形孔.术后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视力、后囊膜、玻璃体前界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8眼轻度移位,术中13眼玻璃体经后囊膜孔突入囊袋内.术后3个月检查,375眼人工晶状体位置未见明显移位和偏斜.矫正视力≥0.5者307眼,≥0.1者236眼.术后玻璃体前界膜完整者217眼.结论 连续线形撕后囊膜可使白内障患者获得视轴透明区,防止视轴区后囊膜混浊.  相似文献   

5.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选择理想的人工晶状体可以明显降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本文就人工晶状体的材料、设计、光学直径大小等与后囊膜混浊的关系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选择理想的人工晶状体可以明显降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本就人工晶状体的材料、设计、光学直径大小等与后囊膜混浊的关系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Sensar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2例(106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应用表面麻醉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Sensar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术后眩光、人工晶状体在晶状体囊袋内的位置及后囊膜的混浊等的变化。结果术后观察12~28个月,平均19.4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达100%,≥1.0者67眼(占63.21%),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无视物不适,无眩光,人工晶状体居后囊中央,与后囊膜紧贴,后囊膜平展,Ⅰ级后囊膜混浊95眼(89.62%),Ⅱ级后囊膜混浊9眼(8.49%),Ⅲ级后囊膜混浊2眼(1.89%)。结论Sensar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物舒适,能减少眩光,能减少后发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膜混早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奕  金怡萍  陆国生 《眼科研究》2001,19(2):170-172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可能引起后囊膜混浊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05例经过6-18个月临床随访的患者中,发现与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是术后第1天前房反应及人工晶状体类型,其它因素包括病人性别、年龄、白内障类型、核硬度、眼轴长度、术中超声时间等均与后囊膜混浊无关。结论:减轻术后第1天前房反应及选用丙烯酸酯类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有助于减少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因素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与人工晶状体的材料、镜片的式样,手术技术等因素均有关。新型的亲水丙烯酸和疏水丙烯酸AcrysofTM人工晶状体由于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粘附性能,从而降低了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后凸型的人工晶状体、矩形锐利直角的光学边缘的人工晶状体、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连续环形撕囊可以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后囊膜混浊为白内障摘除术后残留在晶状体囊袋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移行至后囊膜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所致,其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最近研究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上表达多种类型的氯通道,其中容积调控性氯通道作为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阴离子通道,除了与细胞的容积调节有关,还在细胞增生、移行与分化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形成相关.深入了解此通道可为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晶状体后照明数码摄像技术在白内障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Li JJ  Xu L  Sun BC  Chen YJ  Ma K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278-282
目的 评价晶状体后照明计算机数码摄像技术检查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混浊及其程度的可靠性,探讨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后照明数码图像的特征。方法 将白内障后照明测试仪(cataract screener,CT—S)与计算机内置的图像采集卡相连,对33例(64只眼)正常人及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进行数码摄像,观察CT—S数码摄像技术检测的图像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的一致性及其干扰因素的特征。应用PhotoShop阈值分割法及自行编制的Matlab程序定量分析不同检查者CT—S图像上晶状体混浊的面积。结果 CT—S数码摄像技术检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皮质、后囊膜下混浊的图像较裂隙灯显微镜清晰。CT—S数码摄像技术检测晶状体混浊的特异性及皮质与后囊膜下型白内障的敏感性分别为94%及90%;对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检测,裂隙灯显微镜优于CT—S数码摄像技术。3位不同检查者摄取CT—S图像的晶状体混浊相对面积变异系数为2.23%~10.86%。CT—S图像特征:晶状体皮质混浊为线状、楔形或聚集成簇状排列的斑块状阴影,晶状体后囊膜下混浊为成片的空泡状或颗粒状阴影。结论 CT—S图像具有较高检查者间的一致性,可客观记录晶状体皮质及后囊膜下混浊程度,为白内障的定量研究奠定基础,但不适用于核性白内障的筛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微创、安全、有效、快速的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后囊膜混浊模型,为更高要求的实验作准备.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1只(22只眼),行双眼超声乳化术,分别于术后1 d、3 d、1周、2周和术后1、2、3个月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兔眼前、后节反应,后囊膜混浊形成时间、部位、发展过程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后囊膜混浊由周边部向中央区发展,伴Elschnig小体和晶状体纤维生成,其程度随时间推移日渐加重;术后3个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后囊膜混浊.结论 成功建立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后囊膜混浊模型,可为更高要求研究后囊膜混浊的实验做准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CCC)对预防术后后囊混浊(PCO)的作用。方法 对365例(426只眼)白内障行常规囊外摘除后行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再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365例(426只眼)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均成功,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中。术后随访2~3年后囊混浊未见发生。结论 在白内障囊外摘出后对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是可行的,它避免了后囊混浊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视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后囊膜划开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囊膜划开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34眼)因后发性白内障在行后囊膜划开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及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眼压。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眼部情况,随访时间为6~24mo。结果:术中34眼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成功,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占59%(20/34),术后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视轴混浊,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仅出现短期的炎症反应。结论:后囊膜划开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术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办法,但手术要求有较高的显微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研究方法及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引起视力下降的常见,有多种方法用于研究后囊膜混浊,但各有利弊.细胞调节系统在后囊膜混浊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后囊膜混浊的不同研究方法及与后囊膜混浊有关的细胞生物学调节方式进行综述,展望防治PCO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o Z  Jin M  Li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4):287-290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段先天性核性白内障的特征及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76只眼)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患者按年龄段以不同术式进行白内障手术,术中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观察后囊膜下混浊的特征;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对手术并发症及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发现后囊膜下混浊随年龄呈进行性发展,混浊面积与晶状体混浊核相当;各年龄段术后矫正视力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27.84,P<0.005);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性(r=-0.9692,P<0.05);在年龄3~12岁患者中,2只眼术后发生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结论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可伴发后囊膜下型白内障,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同类型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手术的疗效主要取决于患者手术的年龄;儿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应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三种人工晶状体植入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MMA晶状体及三片式、单片式Acrysof晶状体植入后视力恢复、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及Nd:YAG激光切开率。方法 对PMMA晶状体组55只眼、三片式、单片式Acrysof晶状体各52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术后各期视力、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和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及激光切开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组比PMMA晶状体组视力恢复快。1月后三者间没有差异。角膜散光PMMA晶状体组6个月与术前无差异,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组1个月与术前比较即无差异。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三组之间无差异。术后6月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及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率,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组与PMMA晶状体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三种不同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Acrysof晶状体术后后发障明显低于PMMA晶状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晶状体后囊膜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分化规律和普拉洛芬滴眼液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牛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面朝上平铺于25 ml培养瓶底部,分别加入含0%、10%、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1~5周,计数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覆盖率,并用Giemsa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同时用相当于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后4 h在房水中的浓度(0.23 mg/L)作用于组织培养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对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融合时间的影响.结果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向晶状体后囊膜增生、迁徙,晶状体后囊膜形成明显的混浊和皱缩;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融合天数随血清浓度的升高而缩短;浓度为0.23 mg/L的普拉洛芬对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融合有明显抑制作用.讨论体外模拟PCO的组织培养是研究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普拉洛芬是一种安全、有效降低PCO发生率的药物,可作为白内障术后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9.
汉防己甲素抑制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uo L  Zhang X  Zhang 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235-238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对白内障摘除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48只实验兔行单眼囊外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随机分为A组对照、B组术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C组术后结下注射汉防己甲素和D组术中植入汉防己甲素镀膜人工晶状体。术后不同时间检测各组术眼的房水细胞数、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记录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程度和湿重。结果 除术后14d房水丙二醛含量外,囊外晶状体摘除术后不同时间4个组的房水细胞数、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以及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程度和湿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B和C组术后不同时间房水细胞数、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C和D组术后不同时间晶状体后囊膜混混的程度和湿重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防汉己甲素可有效抑制兔眼晶状体摘除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形成;其最佳用药剂量和途径尚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6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和后囊混浊的老年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行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术后观察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视轴区后发障等情况。结果术中人工晶状体均顺利植入囊袋;54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24小时后眼压正常;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发生玻璃体疝入前房,未发现人工晶状体异位或夹持,无一例出现后发障、视网膜脱离。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是可行、安全的,能有效地治疗后囊膜混浊,预防后发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