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采取腹部彩超技术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所接收的6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到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62例人员作为参照组,所有人员均接受腹部超声检查,对比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门静脉主干内径(1.31±0.33)cm、脾静脉主干内径(1.52±0.61)cm显著高于参照组(0.58±0.31)cm、(1.01±0.18)cm,门静脉内径1.4 cm、脾静脉内径≥1.0 cm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14例(22.58%)、17例(27.42%)显著低于门静脉内经≥1.4 cm、脾静脉内径1.0 cm的发生率3例(4.84%)、2例(3.23%),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采取腹部彩超检查,能够准确判断患者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吉其胜  曾孝琼  易小洪 《西部医学》2012,24(4):712-713,7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120例为观察组,1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门静脉属支、主干、分支情况。结果观察组门静脉内径均值为(1.47±0.15)cm,脾静脉内径均值为(1.08±0.19)c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量Qsv/Qpv均值为(0.49±0.0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中,门静脉内径≥1.4cm患者发生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例为39.1%,显著高于门静脉内径〈1.4cm者;脾静脉内径≥1.0cm患者发生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例为43.5%,显著高于脾静脉内径〈1.0cm者(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径线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3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超声检查前、后3个月观察有无呕血、黑便史,经电子胃镜检查证实是否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17例,未出血组1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脾静脉内径、脾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胃左静脉内径、胃左静脉血流速度,计算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胃左静脉血流量。结果:出血组脾静脉内径、血流量大于非出血组,而血流速度小于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大于非出血组,血流速度小于非出血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流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胃左静脉内径大于非出血组,血流速度小于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流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检测脾静脉、门静脉、胃左静脉内径及其相关血流动力学变化指标,特别是检测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脾静脉血流量对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1):133-135+14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研究对象为3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2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均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且观察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量、脾静脉流量、门静脉流速、脾静脉流速及分析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关系。结果观察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量、脾静脉流量均高于对照组,而门静脉流速、脾静脉流速则低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主干内径1.3 cm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为9例、中度为3例、重度为0例;门静脉主干内径为1.3~1.4 cm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为2例、中度为5例、重度为3例;门静脉主干内径1.4 cm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为2例、中度为2例、重度为6例;随着门静脉主干内径的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越严重。脾静脉内径0.9 cm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为9例、中度为2例、重度为0例;门静脉主干内径为0.9~1.0 cm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为3例、中度为6例、重度为2例;门静脉主干内径1.0 cm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为1例、中度为2例、重度为7例;随着脾静脉内径的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越严重。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利于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超声检查在其出血预测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彩超及临床资料齐全者370例,其中出血组153例,未出血组217例.收集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对比两组间指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在年龄及性别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腹腔积液者较多,血小板计数、Child-Pugh评分、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均较低(P<0.05).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门静脉内径较宽、门静脉平均速度较慢、门静脉血流量较大、脾静脉内径较宽、胃左静脉内径较宽、脾厚度较宽(P<0.05).两组在脾静脉平均速度及脾静脉血流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血小板计数(OR 0.56;95% CI 0.05~0.81;P<0.001)及白蛋白(OR 0.68;95% CI 0.12~0.91;P<0.001)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因素,Child-Pugh评分(OR 1.49;95% CI 1.33~3.14;P=0.020)、凝血酶原时间(OR 1.23;95% CI 1.01~3.17;P=0.032)均为其危险因素.超声指标中门静脉内径(OR 3.68;95% CI 2.15~8.53;P<0.001)、脾静脉内径(OR 1.45;95% CI 1.04~4.98;P=0.023)、胃左静脉内径(OR 1.88;95% CI 1.04~4.78;P=0.006)以及脾厚度(OR 2.32;95% CI 1.01~5.68;P=0.001)均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计数及白蛋白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因素.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时间、超声指标中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胃左静脉内径以及脾厚度均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时需注意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探讨腹部彩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20例为对照组,应用彩超扫描检查,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门静脉内径(14.2±0.5)mm、脾静脉内径(13.9±1.1)mm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内门静脉内径14mm以及脾静脉内径≥10mm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分别为13.64%、14.93%,均明显高于门静脉内径≥14mm以及脾静脉内径10mm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部超声可准确判断门静脉及脾静脉改变,可辅助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胃镜、B超及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判断肝硬化程度、早期预防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39例,比较门、脾静脉内径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其它门脉高压症的相关性。结果门脾静脉内径越宽,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越重(P〈0.05)。肝功能分级越差,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越重(P〈0.05)。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门、脾静脉内径、肝功能分级及其它门脉高压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罗蓉  赵健雄 《重庆医学》2011,40(11):1110-1111,封3
目的 探讨彩超对肝硬化门、脾静脉血流量检测与电子胃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 76例肝硬化患者均在行彩超检测前后1周内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 根据门、脾静脉血流量的超声测值结果将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门静脉血流量大于脾静脉血流量,B组为门静脉血流量小于脾静脉血流量.电子胃镜检查B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跟踪随访6个月,其中76例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为出血组,59例未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红色征(RC)、凝血酶原时间(PT)、门静脉主干内径(PVD)、脾门静脉内径(SVD)、脾长径(SPL)、脾厚度(SPT)、腹水最大液性暗区深度(ASmax)等相关指标。结果:出血组RC、PT、PVD、SVD、SPT、ASmax)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经Logistic逐步分析发现,RC、PT、PVD、ASmax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关系密切。结论:RC、PT、PVD、ASmax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变化及早进行干预,有利于提高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程度与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肝功能Child-Pus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胃镜检查了解EV情况,腹部B型超声测量门静脉主干内径,采用Child-Pugh分级标准进行肝功能分级,分析EV程度与门静脉主干内径、肝功能Child-Push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68例患者中EV程度轻度37例,中度17例,重度14例;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级17例,B级28例,C级23例。门静脉主干内径越宽,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越重(r=0.498,P=0.000)。肝功能分级越高,门静脉内径越宽,且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越重(r=0.360,P<0.01),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V程度、门静脉主干内径、Child-Pugh分级三者间呈正相关(r=0.498,P=0.000;r=0.360,P=0.003;r=0.230,P=0.049)。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门静脉主干内径、肝功能分级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综合分析可较准确地预测肝硬化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3种不同途径深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80例患者按穿刺途径的不同分为3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S组,60例)、颈内静脉置管纽(J组,60例)及股静脉置管纽(G纽,60例)。对比三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失败率、导管置留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失败率、堵管、心律失常及血气胸的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脱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及清醒患者评价舒适度由高至低依次为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灵活选用穿刺途径,可有效减少深静脉穿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患侧腘静脉、经患侧大隐静脉及经健侧股静脉3 种入路方式的置管溶栓(CDT)治 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 年3 月-2017 年3 月该院收治的DVT 患者75 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CDT 治疗方法。按照置管入路的不同分为腘静脉组、大隐静脉组及股静脉组,每组各25 例。 比较3 种入路方式患侧下肢大腿和小腿的肢体消肿率、通畅改善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 组患侧下肢大腿 和小腿的肢体消肿率、通畅改善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选择3 种入路 方式治疗DVT 对DVT 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一般情况下,尽量选择较易穿刺的患侧腘静脉和患侧 大隐静脉入路;如若未成功,可考虑经健侧股静脉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50例成年尸体下肢主要静脉的解剖观察,为临床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等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在150侧成人下肢中,观察、测量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胭静脉的长度、特别点外径以及静脉瓣膜数量和形状等指标,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长度各为(71.32±0.98)cm、(29.69±0.57)cm、(13.49±2.01)cm;大隐静脉起点、平股骨内侧髁上缘平面及终点外径各为(1.12±0.49)cm,(1.57±0.42)cm,(2.03±0.66)cm;股静脉起点、股三角尖处及终点外径各为(1.62±0.49)cm,(1.77±0.42)cm,(2.03±0.66)cm;腘静脉起点、中点及终点外径各为(1.55±0.51)cm.(1.59±0.37)cm,(1.62±0.49)cm;静脉瓣膜以双瓣型多见,瓣膜分布越向远侧越多.结论:以上对下肢静脉的观测结果,为临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穿刺中使用手三角定位法)和对照组(56例,常规手法),比较两组间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性成功率91.7%(55例),总成功率96.7%(58例),并发症发生率1.7%(1例);对照组一次性成功率78.6%(44例),总成功率96.4%(54例),并发症发生率5.4%(3例),两组一次性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中使用手三角定位法有较高的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为给临床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在30例离体成人肝脏标本上雕制出肝静脉、门静脉,观察肝静脉的汇合类型、开口形态、位置、大小、距肝上缘的距离,观察了肝静脉、门静脉的空间关系,测量了肝静脉、门静脉重叠部的管径、间距。结果发现:肝内静脉与门静脉重叠中,以肝中静脉和门静脉左主支之间的间距最近,为8.84±4.8mm;门静脉右叶上段支位于肝右静脉正下方,间距为6.7±2.3mm,穿刺途径以肝右静脉至门静脉右干为最佳,肝左静脉、门静脉左叶段支管径纤细,且肝左叶实质薄,应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6.
正常人肝静脉肝内吻合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正常人肝静脉是否存在肝内侧支吻合的问题,作者对13例正常成年男性新鲜离体尸肝进行了研究,其中6例尸肝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肝静脉分支灌注造影,1例行门静脉造影,并对6例尸肝行肝中静脉墨汁灌注染色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1)肝静脉存在肝内侧支吻合,吻合支主要位于近肝包膜的第四、五级属支。(2)肝中静脉与肝短静脉间存在侧支吻合。(3)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存在短路。以上发现,为非规则性肝切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为肝外伤或肝癌累及1或2支主肝静脉时可将其结扎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提高浅静脉穿成功率的若干问题。方法:查阅文献,对近年来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的技巧和临床应用以分析和讨论。结果:与提高浅静脉穿刺成相关因素有:重视心理因素;血管的选择与对策;穿刺静脉回血的判断与对策;掌握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穿刺的方向,、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MSCT对正常人的肝门静脉和脾静脉进行研究与测量,求得其解剖学数据,供临床参考。方法在106例成人MSCT上腹部连续冠状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上,选取肝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层面,对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进行了研究。结果经肠系膜上静脉的断层上,测得肝门静脉角的大小为(105.51±36.41)°,脾静脉近端口直径为(8.14±0.38)mm,肠系膜上静脉近端口直径为(9.52±1.77)mm。经肝门静脉主干的冠状断面,可以清晰显示肝门静脉的主干,自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的汇合点至肝门处分支前,其长度最长为71 mm,最短44 mm,平均(56.85±2.55)mm;近肝端口直径为(12.87±1.50)mm,远肝端口直径为(12.78±0.73)mm,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0.305,P>0.05)。结论经肠系膜上静脉及肝门静脉主干的冠状断面上,测得的肝门静脉近肝端口、脾静脉近端口、肠系膜上静脉近端口直径及肝门静脉角的大小可为了解胰腺周围静脉回流状态及压力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颈外静脉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及颈内静脉置管方式的比较研究,探讨如何减少妇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化疗中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节约成本,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对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静脉滴注,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颈外静脉留置组(简称A组)和前臂静脉留置组(简称B组)、颈内静脉置管组(简称C组)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结果iA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2.5%,B组为30.O%,C组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460,P〈0.01)。A组患者并发症外渗发生率为2.5%,B组为17.5%,C组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29.804,P〈0.01)。A、C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正常,B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人照顾。结论:在妇科肿瘤患者静脉滴注化疗药物时选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但操作的简易程度及操作成本颈外静脉留置针更加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在65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肝静脉及肝静脉主干的长度,并计算它们的变异系数,探讨了选择性肝静脉插管的解剖学因素,为肝内门体分流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