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巧治呃逆     
正呃逆俗称"打嗝",西医认为是由于膈肌、肋间肌及咽喉肌不自主收缩或痉挛引起的,中医则认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呃逆虽然不会致命,但是不但会影响饮食、休息,而且呃声响亮,也会影响周围人。临床上,中风患者和癌症患者化疗后出现呃逆不止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呃逆如果频繁发作,持续48小时以上不缓解被称为顽固性呃逆。笔者经过临床观察,将一些简易的中医治疗呃逆的方法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
耳穴埋针治疗因肿瘤及肿瘤治疗所致的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肿瘤在进行手术、放疗、化疗过程中,或刺激了膈神经,或因膈神经痉挛,或肿瘤侵犯膈肌直接压迫膈肌都会出现呃逆.且肿瘤患者发生的呃逆多数是顽固性的,治疗困难,持续时间长,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笔者对36例因肿瘤治疗中以及肿瘤本身引起所致的顽固性呃逆采用中医耳穴埋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各种肿瘤在进行手术、放疗、化疗过程中,或刺激了膈神经,或因膈神经痉挛,或肿瘤侵犯膈肌直接压迫膈肌都会出现呃逆。且肿瘤患者发生的呃逆多数是顽固性的,治疗困难,持续时间长,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笔者对36例因肿瘤治疗中以及肿瘤本身引起所致的顽固性呃逆采用中医耳穴埋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呃逆可分为一过性及连续性(顽固)两种类型,前者多可自行痊愈[1],无病理现象,后者治疗难度较大且容易引起严重后果[2]。西医认为呃逆是由膈神经、膈肌、中枢神经、迷走神经等受到一系列刺激导致的双侧或单侧膈肌出现的阵发性痉挛[3]。临床上将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h者称为顽固性膈肌呃逆[4]。顽固性呃逆症状易反复,难以自行缓解,给患者  相似文献   

5.
正呃逆俗称"打嗝",主要是由于膈肌局部、膈神经或3~5颈髓以上中枢神经受到刺激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特别的声音[1],西医认为临床上如果呃逆发作超过48h者称为顽固性呃逆。对于胃黏膜病变引起  相似文献   

6.
呃逆又称为膈肌痉挛,其主要症状是膈肌不自地痉挛,病情严重者难以自行缓解,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明显,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呃逆,西医学将其称为"膈肌痉挛",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膈肌不自主的间隙性收缩引发的临床病症,主要是由于膈神经、膈肌、迷走神经或者中枢神经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侧或者双侧膈肌阵发性痉挛,同时伴有吸气声门的突然关闭,如果痉挛持续超过48 h而没有停止,则称为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的出现可能导致患者呼吸节奏的紊乱,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烦恼,对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疾病日久可影响身心健康.我院对该类病人采取中医诊断和针刺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呃逆俗称打嗝,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临床上以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颤不能自已为特征。西医学认为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阵发性痉挛。如果持续痉挛超过48h未停止者,称顽固性膈肌  相似文献   

9.
正顽固性呃逆是由于膈肌和肋肌之间的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声短而不自制,并持续症状达3天的膈肌功能障碍性疾病[1]。呃逆可单独发生,同时也是慢性疾病的并发症,颅脑损伤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可使颅内压升高,膈肌与肋间肌痉挛,从而加重病情。我院对脑损伤导致顽固性呃逆行艾灸、穴位封闭联合治疗并进行护理干预,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头皮针之膈区治疗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系由某种原因(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胃神经官能症及胃肠、食道、腹膜、膈肌的疾病)引起膈肌痉挛所致。廉玉麟主任自创头皮针之膈区,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呃逆的临床经验,张教授认为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并与脾、肝、肺、肾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膈间气机逆乱,胃气上逆动膈;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疗呃逆应当从整体观念与五脏辨证入手,“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不应单纯见呃止呃,并且针药并举,各发其长。  相似文献   

12.
结合验案2则,探讨以旋覆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经验。认为其适应证为邪去胃伤、痰饮内阻、胃失和降,多用于虚实夹杂之顽固性呃逆;平衡降逆、化痰饮及补虚之间的关系是应用本方取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王消  王忠香  季凤刚 《光明中医》2022,37(2):195-197
支气管扩张症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辨证分型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尚无统一标准,主要涉及"痰、热、虚、瘀"4大方面的证型,涉及肺脏、肝肾、脾胃等诸脏,与气、血、痰、热密切相关.其中最常见的有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14.
呃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膈肌痉挛而发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能自愈。但顽固性呃逆尤其是发于脑部手术后的呃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针刺扶突穴可以直接刺激膈神经,缓解膈肌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病位在膈,与胃、脾、肝、肺、肾等脏腑都密切相关.笔者在跟随刘世琼教授临证期间,发现她用"腹背配穴"法,针刺治疗呃逆,疗效十分显著.现将观察到的10例病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孙志教授认为肺癌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相关,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提出扶正祛邪、分期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观念、顾护胃气,中西医结合,针药结合、形神兼治等治疗理念。在肺癌的治疗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  相似文献   

18.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少数患者呃逆可持续数天、数月甚至数年,顽固性呃逆会给患者的饮食、睡眠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笔者运用子午流注合飞腾八法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按时取足临泣、昆仑、公孙、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位,针刺2次后呃逆缓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动力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过探讨中西医病理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搜索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通过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理论思想将其辨证分型;运用西医生理病理学基础归纳总结出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结果:总结出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西医病因病机分型主要为胃肠动力异常、脑-肠轴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胃肠道激素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等多重因素。结论:IBS病位虽在胃肠,但多有肝失条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为以精神心理因素刺激为主导,伴有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异常的身心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刺双侧内关、膈俞辨证分型治疗膈肌痉挛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102例门诊患者使用针刺治疗以双侧内关和膈俞为主穴,根据病因采用三种配穴方案(饮食不节配伍双侧足三里,情志失和配伍双侧太冲,不明显诱因配伍双侧足三里、太冲和阴陵泉)。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穴位表面皮肤,穴位常规皮肤消毒,使用0.35mm×40mm(1.5寸)及0.35mm×25mm(1寸)毫针直刺,根据针刺穴位不同,针刺深度内关1寸,膈俞0.5寸,足三里1寸,太冲0.5寸,阴陵泉1寸,以平补平泻手法,穴位得气后,静留针20min。1次/d,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9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双侧内关、膈俞辨证分型治疗膈肌痉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