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影响。方法氯吡格雷抵抗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口服氯吡格雷75 mg,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B组40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C组为无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35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1周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结果 3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周后,血小板聚集率A组为(21.5±3.9)%,B组为(28.1±5.7)%,C为组(17.9±4.7)%;血小板抑制率A组为(10.2±2.5)%,B组为(8.8±1.8)%,C组为(14.6±2.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小板聚集率C组〈A组〈C组,血小板抑制率C组〉A组〉C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PCI术后血小板反应不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血小板反应不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常规行PCI,对照组给予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配合治疗,治疗组给予高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配合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用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均0.05),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与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30 d,2组均无死亡者,但治疗组的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出血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预后,更适合于对血小板反应不全的ACS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ACS且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例数为66例,对照组患者例数为65例。治疗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心率变异(HRV)情况、血清MMP-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RV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RV情况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RV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改善机体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心率变异(HRV)及血清MMP-2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60例,分别给予吲哚布芬+氯吡格雷(观察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测定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PAR)、监测血小板四项,肝肾功能。结果用药后两组PAR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血小板四项、肝肾功能指标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良事件没有增加。结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方案可有效降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PAR。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药物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的临床用药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暨南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经药物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用药,对照组患者用氯吡格雷未经药物基因检测,比较两组的血栓形成率和服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服药前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用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药物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用药可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积极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临床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抗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东莞市横沥镇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将其按照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不同分成氯吡格雷组与阿斯匹林组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阿斯匹林组的总有效率为76.2%,氯吡格雷组的总有效率为92.9%,氯吡格雷组明显高于阿斯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阿斯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斯匹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氯吡格雷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氯吡格雷组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而氯吡格雷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以了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和氯吡格雷治疗组(观察组)。以治疗效果、血液流变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为观察指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统计分析,观察周期2周。结果:与阿司匹林治疗组相比,氯吡格雷治疗组的全血粘度(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因素)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对血液流变和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治疗组。研究组用氯吡格雷75mg/d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与纤维胃镜结果。结果:研究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胃黏膜出血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无论在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均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及维持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产生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组(A组)73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150 mg组(B组)55例,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后每日75 mg组(C组)60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组(D组)52例。予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72 h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 B组、C组CR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D组(P〈0.05);A组、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B组、C组(P〈0.05),而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B组、C组(P〈0.05)。结论高负荷剂量、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心痛逐瘀汤联合氯吡格雷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其中心痛逐瘀汤组70例口服中药心痛逐瘀汤,氯吡格雷片组70例口服氯吡格雷片,联合治疗组70例采取联合治疗方法,口服心痛逐瘀汤和氯吡格雷片,疗程均为3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情况,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结果:治疗后症状评价的总有效率联合治疗组氯吡格雷片组心痛逐瘀汤组,三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电图的评判的疗效总有效率联合治疗组氯吡格雷片组心痛逐瘀汤组,三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优于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75 mg 1次/d口服,观察组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50 mg 1次/d,2组患者用药时间均为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凝血三项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出血率均较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心血管事件2例(4%),对照组7例(1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法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各70例,3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心痛逐瘀汤组口服中药心痛逐瘀汤,氯吡格雷片组口服氯吡格雷片,联合治疗组给予前2个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疗程均为3周。于3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观察心电图情况,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的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片组、心痛逐瘀汤组(P<0.05),氯吡格雷片组2项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心痛逐瘀汤组(P<0.05)。治疗后,3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联合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的降低程度均优于氯吡格雷片组与心痛逐瘀汤组(P<0.05),氯吡格雷片组与心痛逐瘀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并对心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蔡洪滨  姚朱华  高仪 《中医杂志》2013,54(6):500-502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方法 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复方丹参滴丸组(33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每次270 mg,每日2次,口服.氯吡格雷片组(35例)给予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口服.联合治疗组(34例)给予前两种治疗方案联合治疗.各组均治疗3周后观察患者的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素B2(TXB2).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组、氯吡格雷片组、联合治疗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9%、91.4%、94.1%,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1.8%、85.7%、88.2%,各组症状及心电图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TXB2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和TXB2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复方丹参滴丸或氯吡格雷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步长脑心通胶囊3粒,3次/d,口服;对照组40例,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4周。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9天,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其,临床疗效,并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其不良反应。两组病例均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根据病情酌情给予20%甘露醇降颅压,尼莫地平扩张脑血管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和对症治疗,对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予相应治疗。结果:步长脑心通组临床治愈率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结论:步长脑心通配合西药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噻氯匹定+阿司匹林组),每组63例,观察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服药后12 h及24 h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应用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血栓形成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方法:选取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即单抗血小板组)和观察组(即双抗血小板组)各40例,单抗血小板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双抗血小板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水平和预后。结果:治疗前,单抗血小板组和双抗血小板组患者心输出量、心脏射血分数、E/A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时双抗血小板治疗组各心脏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2年内,双抗血小板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7.5%)明显低于单抗血小板组(2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更好的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脏功能水平,利于疾病的恢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浆溶血磷脂酸(LPA)、酸性磷脂(A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组疗程均为14d。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LPA、A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的测定。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LPA、A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四项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协同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能显著改善LPA、A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更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赵菁  耿文静  翟博智 《中草药》2015,46(14):2122-2126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对伴有氯毗格雷抵抗(CR)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8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90例,从中挑选存在CR的患者104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毗格雷75 mg/d (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子血栓通注射液(5 mL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治疗组和对照均治疗14d,对比观察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可降低伴有CR的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水平,是CR治疗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田毅 《江西中医药》2009,40(6):18-19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血小板膜糖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脑心通组。脑心通组给予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3粒,每天3次,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除了不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外,其他治疗同脑心通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脑心通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浆TC、TG及LDL-C和CD62p、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脑心通胶囊对ACS患者具有降脂,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从而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厚度,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嘧达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反应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