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燕  王宁利  王班伟  黎立军 《眼科》2006,15(4):277-280
目的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远期疗效与失败原因。设计随机化临床试验。研究对象POAG患者105例(111眼)。方法对55眼和56眼分别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0~48个月。主要指标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角、并发症。结果术后48个月非穿透小梁手术组视力优于复合式小梁切除组(χ2=7.7381,P<0.05)。在6、12、24、36、48个月时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和复合小梁切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1%、77%、70%、67%、60%和91%、86%、82%、81%、78%。6、12、24、36个月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8、0.748、2.93、3.53;P>0.05),但48个月时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手术成功率显著低于复合小梁组(χ2=5.26,P<0.05)。非穿透小梁手术组48个月时功能性滤过泡保存仅占47%,少于复合小梁切除组(76%)。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术区滤过膜发生纤维化增厚30例(54.5%),虹膜周边前粘连12例(21.8%)。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术后6个月前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手术成功率相当,而远期则低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升高,除滤过泡瘢痕化因素外与手术区滤过膜的纤维化增厚及虹膜周边前粘连导致房水滤过减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非穿透板层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lamellar trabeculectomy,NPT)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57眼)POAG患者应用NPT联合MMC治疗与30例51眼POAG患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NPT联合MMC治疗后POAG患者与经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后眼压在术后早期和中期无明显差异;术后24个月,经NPT联合MMC治疗,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大约为47%,而经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接近70%,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组眼压控制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术后1周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视力比较,NPT联合MMC治疗组优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组(P<0.05)。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术后浅前房(14眼,27.5%)和白内障(11眼,21.6%)的发展率高于NPT联合MMC治疗组。结论 NPT联合MMC治疗在早期和中期控制眼压方面与改良小梁切除术疗效相当,但改良小梁切除术长期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较高。NPT联合MMC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于改良小梁切除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37眼)先天性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小梁切开术。术后观察眼压、角膜横径、杯盘比值、滤过泡及并发症。病例随访12~24mo。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8.5±6.5mmHg,最后一次随访时眼压15.2±5.5mmHg,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成功率94%(IOP<21mmHg)。术后28眼有功能性滤过泡,所有病例角膜横径和杯盘比值稳定,无浅前房,玻璃体脱出,虹膜粘连及眼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96例222眼,其中小梁切除术197眼,非穿透小梁手术25眼,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前房出血、前房反应以及视野等情况,随访时间1d~24(平均10.6)mo。结果: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3,7d;1,6,12和24mo眼压分别为27.61±6.59,10.49±6.22,12.37±7.51,14.37±4.22,13.66±5.78,18.91±7.32和17.53±4.11mmHg,非穿透小梁手术术前、术后3,7d;1,6,12和24mo眼压分别为25.17±8.31,13.66±5.92,15.22±3.60,16.08±6.39,16.16±4.57,17.63±5.91和16.87±6.27mmHg。两种手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在术后3d~6mo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压低于非穿透小梁手术后眼压(P<0.05),术后12mo以上,二者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小梁切除术后随访7d;1,6,12和24mo滤过泡维持比例为195/197,113/152,60/137,47/62和33/46,而非穿透小梁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5/25,17/23,12/19,5/9和5/9。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低眼压、前房出血、葡萄膜炎和恶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率为18%,2%、40%,24%和1%,非穿透小梁手术后发生率分别为4%,0%,28%,4%和0%。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均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有效方法,前者术后并发症较少,后者术后短期眼压控制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5 5眼 3 8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在浅层巩膜瓣下 ,切除层间巩膜、Schlemm′s管 (内、外 )壁、近管小梁 ,使房水在不打开前房的情况下 ,从角巩膜小梁渗出 ,从而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 ,部分患者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和 /或植入网状透明质酸。术前、术后 1、 2、 8、 15天 ,1、 2、 3月 ,以后每 3月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等检查。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 3 1 65± 12 81mmHg (1mmHg =0 13 3kPa) ,术后第一天平均眼压 6 78± 2 5 3mmHg ,经 3— 12月随访 ,最后随访眼压 12 40± 3 74mmHg ,仅 2眼术后前房积血 ,均没有出现术中、术后浅前房、炎症反应等并发症。结论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相似文献   

6.
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Wang N  Wu H  Ye T  Chen X  Zeng M  Fan Z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6):329-334
目的 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 8例 (2 5 8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按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后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 (14 2只眼 ) ,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 (116只眼 )。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分别为 (31 85± 4 83)mmHg(1mmHg =0 133kPa)和 (32 5 9± 4 6 2 )mmHg。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及术中、术后 3个月内的并发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眼压 :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患者术后 7、14d ,1、3、6个月时 ,平均眼压分别为 (6 6 7± 2 4 3)mmHg、(11 4 2± 2 89)mmHg、(12 5 9± 2 2 4 )mmHg、(15 4 5± 1 82 )mmHg、(17 99± 1 80 )mmHg ;小梁切除术组患者眼压分别为 (4 87± 1 6 5 )mmHg、(10 4 8± 2 38)mmHg、(12 0 1± 2 83)mmHg、(15 0 1± 2 6 6 )mmHg、(17 4 8± 2 97)mmHg。术前、后 1~ 6个月 ,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t=1 2 8、1 78、1 5 5、1 6 0 ,P =0 2 0 2、0 0 77、0 12 4、0 112 )。术后 7d及 14d ,小梁切除术组平均眼压低于非穿透小梁手术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t=7 0 3、2 89,P <0 0 0 0 1、P =0 0 0 4 )。 (2 )视力 :两组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双眼药物难以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一眼行非穿透小梁手术,另一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1d、1周、1、3、6、12、18、24个月作眼压、裂隙灯检查.结果 在整个随访期间,2种手术方法均能降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24个月,小梁切除术组的眼压控制比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更理想(P=0.030);小梁切除术组术后弥漫扁平或薄壁、多囊状的功能型滤过泡更多见(P=0.046);浅前房、白内障发展的发生率高于非穿透小梁手术组(P=0.023和0.037).结论 在控制眼压方面,非穿透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的早、中期效果相当,但后者的长期效果优于前者;非穿透小梁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小梁切除术.(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96~98)  相似文献   

8.
透明质酸钠在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钠在使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青光眼98例(116只眼),术中均一次性应用0.2mg/ml的丝裂霉素C.其中治疗组52例(62只眼)前房内及巩膜瓣下注入1%透明质酸钠并保留;另外46例(54只眼)则注入平衡盐溶液作为对照,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形成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视力、前房形成情况、术后早期并发症治疗组均好于对照组.术后眼压:第1天治疗组平均(8.3±1.4)mmHg,对照组平均(5.6±1.0)mmHg;1周后眼压治疗组平均(7.5±1.6mmHg),对照组平均(6.8±1.2)mmHg,术后半年眼压治疗组平均(13.2±2.4)mmHg,对照组平均(17.6±3.8)mmHg.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治疗组功能性滤过泡60只眼(96.8%),对照组46只眼(85.2%);手术完全成功率治疗组95.2%,对照组81.5%.除术后1周眼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它两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在使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on penetratingsurgery ,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1例 5 6眼POAG患者施行NPTS ,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手术区房角、手术并发症 ,随访 12~ 39个月 ,平均 16 .8个月。结果NPTS术后视力不变或提高 96 .4 3% ,眼压由术前平均(2 5 97± 7.97)mmHg(1kPa =7.5mmHg)降至术后 12个月平均眼压 (19.19± 3 6 6 )mmHg ,差异有显著性 (t=9.4 7,P <0 .0 1)。随访末期眼压≤ 2 1mmHg 31眼 ,需局部用降眼压药后眼压≤ 2 1mmHg 16眼 ,手术失败 8眼。随访末期有功能滤过泡 2 9眼 ,眼压均≤ 2 1mmHg。前房角镜检查 :术后 12个月可见较宽的透明间腔带 4 3眼 ,境界欠清 4眼 ,小梁膜色素沉着、增厚 7眼。 1眼生物胶露出球结膜后行羊膜移植修补。结论 NPTS能有效降低眼压 ,手术并发症少 ,术后视力稳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巩膜瓣间、球结膜瘢痕化。  相似文献   

10.
董仰曾  种平  李润婷 《眼科研究》2002,20(5):459-461
目的观察非穿透小梁切除术(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9例(10眼)开角型青光眼施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术中植入透明质酸钠凝胶.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手术并发症,并行超生生物显微镜(BUN)观察.结果 10眼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术前眼压最低24.38 mmHg,最高61.75 mmHg,平均(39.45±11.98)mmHg.术后5天拆线时眼压最低测不出,最高7.10 mmHg.1个月后复查,眼压最低4.85 mmHg,最高20.55 mmHg,平均(14.18±4.26)mmHg.手术前后眼压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8.026,P<0.01).术后6个月、8个月各有1眼眼压升高,加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即恢复正常.与术前需用1~3种降眼压药物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6.530,P<0.01).视力较术前提高.患者术后均无明显的前房炎症反应、浅前房以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手术不穿透前房,术后视力迅速恢复,并发症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