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启荣 《广西医学》2002,24(8):1186-1188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2例AMI患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的常规治疗对照,观察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59.37%和14.55%(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条件的32例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与同期住院的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比较。结果: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组相关冠脉再通率为56.3%;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组相关冠脉再通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5,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再发急性心肌梗死与首发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相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纽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孙成珍  朱鹏  吴宝东  王龙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34-1134,1152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43例,于溶栓后观察血管开通情况,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RA)等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后血管开通率69.76%。并发症:出血表现共5例(11.62%),其中牙龈出血3例,少量柏油样便2例;再灌注心律失常(RA):共6例(13.95%);死亡4例(9.30%),死亡原因为2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1例老年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其中5例AMI老年患者4例均开通。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为一种积极、安全、有效的措施,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老年患者溶栓治疗也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王朝晖 《中外医疗》2009,28(1):27-27
目的探讨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AMI患者59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21例为溶栓组(A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组(B组),除不用UK外,其余治疗均一样。结果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为76.2%,常规治疗组为44.7%,2组血管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住院5周病死率为4.8%,常规治疗组为18.4%,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严重心律失常为28.5%,未溶栓组为52.6%,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郑明日  李东原 《吉林医学》2006,27(9):1106-1107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7例采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18例采用常规治疗的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及常规治疗患者的冠脉再通情况及两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AMI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辽宁基层医院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溶栓时间与冠脉再通的关系。结果:发病2h内静脉溶栓治疗2例,全部再通(100%),6h以内静脉溶栓12例,再通9例(75%),12h以内静脉溶栓6例,再通2例(33%)。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溶栓时间与血管再通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及符合溶栓指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冠脉再通率的发病与溶栓时间有直接关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9)。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的冠脉再通率(79.49%)和总有效率(84.6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41.03%,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10.26%;对照组:12.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尿激酶院前急救与住院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同疗效,并探讨院外溶栓治疗AMI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救治的90例AMI患者,先期确诊行院前溶栓组44例,入院后溶栓组46例。院外救治组诊断AMI后立即给尿激酶150万U静脉点滴,同期住院后确诊的46例按上述方法立即溶栓。结果确诊后溶栓时间:院外急救组为(1.40±0.35)h,院内溶栓组为(2.51±1.55)h。治疗后冠状动脉总再通率:院前溶栓组80.9%(33/42),2例死亡;住院溶栓组70.5%(31/44),2例死亡(P〈0.05)。结论入院前早期溶栓治疗AMI患者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安全可行,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于入院后溶栓治疗前30~60 min予低分子肝素5 000 IU腹壁皮下注射,对照组于溶栓治疗后6 h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IU腹壁皮下注射,对比两组冠脉再通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85%,对照组再通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通时间为(1.50±0.71)h,对照组为(2.10±0.9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前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有积极意义,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超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用于发病≤4.5 h超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年龄≥80岁,发病时间≤4.5 h的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实验组(51例),分别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量表(BI)、改良Rankin量表(mRS)和中文版脑卒中专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死亡率分别为25.49%(13/51)和43.14%(22/5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90 d和12个月的mRS≤2比例,Barthel指数和SS-QOL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就诊时间和NIHSS评分是超高龄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治疗是高龄脑梗死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在发病≤4.5 h无绝对禁忌证的超高龄脑梗死患者中超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确切、安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5例发病≤12h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年龄≥70岁34例为高龄组,〈70岁为低龄组,均符合溶栓条件,入院后给UK或rSK静脉溶栓,120min内观察再通指标;记录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出血并发症。结果:高龄组与低龄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脏事件中高龄组发生率高龄组发  相似文献   

15.
吴志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42-143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静脉溶栓的9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po,治疗组于入院后即口服氯吡格雷300rag,次日改为75mg,qd,po。观察两组溶栓厉的血管再通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组梗死后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再发梗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72例AMI患者按年龄段分成青年组(<45岁,21例)、中年组(45-59岁,103例)、老年组(≥60岁,48例)共3组,比较其临床结果。结果: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7%、61.2%、60.4%,(P>0.5);4周病死率分别为9.5%、10.7%、12.5%(P>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0、16.5%、33.3%(P<0.01);老年组血管再通者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分别为3.4%及26.3%(P相似文献   

17.
邝鸿生 《吉林医学》2010,31(15):2166-2167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二次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的41例AMI患者按溶栓次数分为A组(再次溶栓治疗组)22例和B组(常规溶栓治疗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再通组与未再通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A组血管再通率72.73%,B组42.11%,A组再通率高于B组(P<0.05)。再通组死亡率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首次溶栓治疗没有再通或下降的ST段再次抬高可考虑行再次溶栓治疗,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尿激酶冲击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用尿激酶冲击溶栓治疗30例急性脑梗塞与常规用维脑路通治疗32例急性脑梗塞进行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尿激酶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尿激酶可明显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总有效率尿激酶组为86.7%,对照组46.9%,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发病在12h内急性脑梗塞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以期改善脑梗塞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32例12~24h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 12~2 4 h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确诊的AMI患者5 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32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血流再灌注及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无血流再灌注,死亡4例;治疗组13例出现血流再灌注,死亡3例,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 .0 1)。结论 对发生AMI 12~2 4 h的患者可以采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静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符合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条件者86例进行分组研究。共分3组:老年组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及未溶栓对照组;<60岁组均溶栓作为溶栓对照组。基础治疗均相民溶栓治疗患者加用尿激酶静脉滴入。监测溶栓前、后患者的胸痛程度、心电图、血清CK-MB值。统计患者的血管再通车、出血率、5wk病死率。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及5wk病死率,老年组与<60岁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溶栓组与未溶栓组比较,未溶栓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稍高,溶栓组出血发生率稍高,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心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溶栓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可降低病死率,且出血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