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54例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分别接受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测量胫腓间隙宽度、内踝与距骨间隙宽度、后踝骨折块移位程度等。按Olerud评分、Tegner评分、疼痛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踝关节的主观感受、日常生活功能及疼痛状况。结果手术组患者术后胫腓间隙宽度、后踝骨折块移位程度及Olerud评分、Tegner评分、疼痛评分与闭合复位组比较,效果较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踝与距骨间隙宽度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组术后踝关节解剖位置和患者主观功能感受均较闭合复位组好,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特点及关键步骤。方法:回顾下胫腓联合分离并内、外、后踝骨折21例,其中外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5例,双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0例,三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6例;在手术治疗上,根据胫腓联合微动关节的特点,通过一枚螺丝钉在距踝关节平面上1.5cm处,通过三层骨皮质将腓骨和胫骨固定,保证踝关节活动时有一定的微动,使固定更接近踝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结果:术后1~3年随访优良率为85.7%。结论:内踝、外踝与下胫腓联合损伤具有它的特殊性,主张应手术复位内固定,早期治疗优于后期治疗,手术复位应达到解剖对位。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踝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稳定踝关节骨折脱位较佳的手术治疗方案,提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措施。方法:回顾52例闭合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脱位患的临床和手术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期1-4年,按苟氏评定标准评定,优34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手术优良率为88.5%。结论:我们主张对不稳定踝关节骨折脱位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强调术中应注意距骨在踝穴内解剖关系,并注意下胫腓关节间隙距离。恢复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附127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收治踝关节骨折147例,接受手术治疗127例,109例经9个月-5年随访,优良率为87.1%,作者根据临床总结指出:正确固定下胫腓韧带联合应受到重视。外踝骨折必须做到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手术能满足踝关节功能的需要。对手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踝部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胫腓分离和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2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两组.其中,41例开放复位骨折内固定同时行三角韧带修复(修复组),另外41例仅行开放复位骨折内固定,未修复三角韧带(...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旷日持久,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对25例踝关节同骨折合并下胫排联合韧带损伤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0个月-2.5年,优15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手术治疗叨开复位内固定加韧带修复能恢复踝关节正常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7.
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的治疗方法和体会.[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9年7月配合治疗、资料完整的10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其中,单纯损伤23例,合并踝部骨折和距骨骨折77例.保守治疗14例,手术治疗86例.手术采用螺钉固定79例,保守和手术治疗复位后稳定者未用螺钉固定共21例.6~8周改支具或行走石膏逐渐功能锻炼和负重,8~12周去除外固定.[结果]随访10~23个月,平均14个月,优46例,良38例,可11例,差5例(优良率84%),金属螺钉断裂5例.5例差者为合并严重踝关节骨折和距骨骨折发生创伤性踝关节炎.螺钉断裂均为螺钉贯穿四层皮质固定者,均为优良患者.21例未用螺钉固定者中,6例有轻微下胫腓联合分离,但功能仍然为优良.[结论]根据损伤和稳定情况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复位后稳定者可以不用螺钉固定,即使患者有轻微下胫腓联合分离,总体上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众所周知,踝关节骨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其治疗的金标准,然而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前韧带撕脱骨折在以往文献中鲜有报道。目的:探讨Wagstaffe骨折的诊断、评估方法以及治疗措施。方法:本文收集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Wagstaffe骨折患者35例,均为Weber-B型踝关节骨折。男25例,女10例。按照Wagstaffe骨折分型:Ⅰ型2例,Ⅱ型27例,Ⅲ型6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复内固定术,术前术后进行影像学以及功能评分。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WagstaffeⅡ型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最为常见,本报道中有27例(77.1%)患者为此类骨折。AOFAS评分由术前(26.4±8.1)分提高到术后(83.1±5.9)分,Maryland足部评分由术前(37.1±7.5)分提高到术后(82.1±5.9)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Leeds和Ehrlich的影像学标准优良率85.7%,无差病例。结论:Wagstaffe骨折Ⅱ型发生率较高,术中对Wagstaffe骨折进行准确的复位固定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内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5—2017-02间东莞市人民医院骨伤科收治的10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非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二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应用内固定术治疗,有助于坚强固定、术后开展功能锻炼及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4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骨折愈合时间13~20周。优21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17%。结论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应积极手术内固定处理,使踝关节解剖复位,下胫腓联合稳定。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收治踝关节骨折147例,接受手术治疗127例,109例经9个月~5年随访,优良率为87.1%.作者根据临床总结指出:正确固定下胫腓韧带联合应受到重视.外踝骨折必须做到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手术能满足踝关节功能的需要,对手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胫腓下关节分离的手术治疗(附9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报告手术治疗胫腓下关节分离92例,除固定内、外、后踝骨折及修补三角韧带外,均常规用长螺丝钉或骨栓固定胫腓下联合.随访6个月~5年,优59例(64.1%),良26例(28.3%),可5例(5.4%),差2例(2.2%),优良率92%.结果表明,损伤后应力下摄X线片,可避免胫腓下关节分离的漏诊;固定时保持踝关节于中立位,应注意螺丝钉的松紧度及外踝正常的向外15°倾角,以维持踝穴的正常宽度;对陈旧性损伤,复位前彻底清除关节内疤痕,有利于胫腓下关节的复位及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三踝骨折(cotton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踝穴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均应以骨折解剖复位、损伤韧带愈合良好为原则,因此目前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者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18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对本组32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内、外踝采用张力带钢丝、单纯螺钉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中发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者,于踝关节上方2~3cm处用1枚3.5~4.5mm长皮质骨螺钉固定,并于术后6~8周后去除。术后石膏托固定2周后使用CPM进行踝关节锻炼。结果本组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75年;依据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症状和X线评定:优1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下胫腓联合应进行螺钉固定,为避免术后螺钉折断,应于术后6~8周后取出,术中应修补断裂的肌腱韧带,并应强调腓骨的坚强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测量治疗后内踝与距骨间隙宽度、胫腓间隙宽度与后踝骨折块移位程度等。结果随访10个月~3年,手术治疗组优良率92.3%,非手术治疗组81.8%(P<0.05);手术治疗组胫腓间隙宽度、后踝骨折块移位程度及Olerud评分、Tegner评分、疼痛评分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应尽量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暴力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处理(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暴力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损伤机制及骨蚴栓在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4-1999年24例下胫腌联合分离患者,综合分析损伤机制,进行手术复位、骨螺栓固定术,术后早期功能练习。结果:所有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8周去除螺栓后,踝穴稳定,踝关节功能无障碍。结论:踝关节多因暴力致下胫腓联合分离,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骨螺栓固定治疗胫腌联合分离,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有利于踝关节早期负重和功能练习。  相似文献   

17.
胫腓下联合分离伴踝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共31 例,其中19 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 例用螺针固定胫腓下联合,2 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 例松动,2 例术后1~2 a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 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相似文献   

18.
<正>踝关节骨折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据统计,在所有踝关节骨折和需要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的病例中,伴有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比例分别占10%和20%[1]。临床中由于对踝关节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认识的不足,导致诊疗方面存在很多误区。下胫腓韧带损伤常导致距骨外移和踝关节不稳,尸体研究发现:当距骨向侧方移动1 mm时,胫距关节连接区域减少42%[2]。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会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踝关节疼痛,而治疗不当或漏诊常会导致疼痛、关  相似文献   

19.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踝关了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韧带分离患者按Bonnin分度法,Ⅱ12例,Ⅲ度8全和加压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使踝穴结构恢复正常。结果 随访8~18个月,平均14.5个月病人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优良率达85%。结论 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韧还分离的患者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注意修补下胫腓韧带以恢复正常踝穴结构,避兔创伤生骨关节炎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胫腓下关节分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者报告手术治疗胫腓下关节分离92例,除固定内,外,后踝骨折及修补三角韧带外,均常规用长螺丝钉或骨栓固定胫腓下联合。随访6个月-5年,优59例,良26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2%。结果表明,损伤后应力下摄X线片,可避免胫腓下关节分离的漏诊。固定时保持踝关节中立位,应注意螺丝钵的松紧度及外踝正常的向外15°倾角,以维持踝穴的正常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