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肢严重创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重肢体创伤由于伤情严重,肢体血管、神经和骨组织严重受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给保留肢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患者合并其他器官的损伤,增加了救治难度。自1991年以来,笔者对39例四肢严重创伤进行治疗与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1985年至1993年共收治四肢血管损伤25例37条,血管重建后,肢体全部成活,无一例截肢,收到良好效果。本文对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急救,显微外科修复及术后处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四肢血管创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四肢血管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尚存在几个难题。四肢血管伤治疗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对治疗的提示意义,使用迅速、低廉、侵入性低的诊断方法,尽快修复严重的血管损伤,积极使用相关技术(如筋膜切开术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1989年 9月~ 1999年 12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船员四肢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 6 8例 72条 ,经随访观察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共 6 8例 ,其中渔民 5 2例 ,舰船人员16例 ;男 6 5例 ,女 3例 ;年龄 19~ 5 6岁 ,平均 38.5岁。致伤原因有锐器切割伤、刺伤 2 1例 ,机器挤压、绞轧伤 40例 ,火器伤 7例。受伤距手术时间最短 2 h,最长半年 ,4周以内 期修复 5 2例 5 5条神经。6 8例 72条神经损伤的分布 :正中神经 2 9条 (上臂 5条 ,肘部 5条 ,前臂 14条 ,腕掌部 5条 ) ,尺神经 15条 (上臂 6条 ,前臂 9条 ) ,桡神…  相似文献   

5.
回顾分析12例髂外血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髂外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认为髂外血管损伤的原因多为外伤性和医源性两大类。快速作出诊断、及时控制出血、抢救休克、尽早修复损伤的血管是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12例髂外血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髂外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认为髂外血管损伤的原因多为外伤性和医源性两大类.快速作出诊断、及时控制出血、抢救休克、尽早修复损伤的血管是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解放军医学杂志》编辑部与全军显微外科专业组联合召开了全军创伤显微外科修复座谈会,会议就四肢创伤的应用解剖、病理、显微手术修复的选择及创伤骨髓炎、骨缺损、骨不连的显微外科修复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血管战创伤引起的大出血是战时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自近现代战争以来,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得到巨大发展,尤其是腔内血管救治技术与理念出现后,以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为代表的救治技术和器具显著提高了血管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本文将深入探讨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的前沿,围绕血管战创伤救治理念、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血管战创伤救治装备与材料等方面的创新展开论述,并对信息时代下的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发展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平时四肢主要血管火器性损伤的救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平时四肢主要血管火器伤的有效救治方法。方法 对23例四肢主要血管火器性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清创和探查后,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自体静脉移植12例(52.2%),人造血管移植4例(17.3%),血管吻合3例(13%),血管修补2例(8.7%),血管结扎2例(8.7%)。结果死亡2例(8.7%),截肢3例(13.0%),肾衰并截肢1例(4.3%),成功修复17例(73.9%)。结论 平时四肢主要血管火器性损伤救治原则为“生命第一、肢体第二”;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旁路移植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1986年4月以来,作者采用显微外科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6例,全部有效。根据显微镜下所见,结合文献资料,提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多接触现象是三叉神经痛的解剖学基础。蛛网膜粘连、增厚使神经和/或血管产生移位和固定,二者间的接触变成压迫并无缓冲余地,这种蛛网膜的炎性改变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回顾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修复方法上的新方法、新思路,特别从吻合法,套管桥接法、组织工程、基因工程4个方面阐述周围神经修复方法的现状、问题、前景。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修复、再生的研究,将日益完整的显微外科技术同组织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及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组织和非神经组织材料移植以及外源性促神经生长因子的应用 ,一直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方法。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进步 ,基因治疗将有可能成为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能力。方法:以210只Wistar大白鼠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1)周围神经移植后肌肉源22、35kD神经营养因子(MNTF)的作用;(2)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3)二步吻合法技术的应用;(4)高压氧(HBO)和脉冲电磁场(PEMF)的作用;(5)带血管周围神经(VPN)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观察指标为组织学、组织形态计量和电生理检测。结果:本实验动物存活率为62.38%。带血管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组再生轴突数目、质量及SEP恢复均优于其它组。结论:(1)在Wistar成鼠可成功建立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模型。(2)手术方法如带血供的周围神经和二步吻合技术,物理治疗如HBO和PEMF,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如MNTF的应用等,虽然能提高损伤脊髓的再生能力,但其作用微弱,无功能性恢复。(3)带血管周围神经与胚修复脊髓损伤,对移植神经再生和胚胎脊髓的分化表现出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的作用,预示这种联合移植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多种神经组织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能力。方法 成鼠脊髓损伤后,分别移植游离正中神经(EPN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神经解剖及电生理检查。结果 V+F组再生轴突和存活雪旺氏细胞数目、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体感诱发电位(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 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在解剖和电生理上均优于其他组织,对FSC的生长发育和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组织工程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修复涉及到自体、同种异体组织移植及人工材料替代。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组织工程学,为创伤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即用活的细胞接种在可降解支架材料上,经体外培养后植入体内,修复组织缺损,重建功能。本文根据最新文献,介绍了组织工程的主要基础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聚乳酸类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乳酸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深入研究。本文就近年来聚乳酸(polyactic acid,PLA)的研究进展,包括PLA的性质与材料性能、PLA在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复合人工骨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基因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在基础和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领域表现出尤为广阔的前景。目前,基因治疗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基本策略是利用载体工具将编码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转入靶细胞,使之在体内持续表达,进而达到治疗效果。本文着重就神经营养因子、靶细胞、载体工具3个方面介绍当前国际上基因治疗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8.
笔者根据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运用系统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战创伤早期救治问题进行综合论证研究,为我军卫勤准备提供参考。通过研究表明,高温高湿环境下战创伤的早期救治与常温常湿环境有很大不同,表现在救治时间应提前、救治机构应前伸,应根据受伤时间的不同及伤情确定相应的清创方法,救治范围应拓宽、救治能力应完善。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肾损伤不同时间声像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肾创伤后不同时间段B超检查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将96例急性肾创伤声像图按不同检查时间分为I、Ⅱ2组。I组为伤后30-90分钟检查,Ⅱ组为伤后90-180分钟检查,并将两组急性肾创伤声像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Ⅱ2组的声像图分类构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I组低回声明显高于Ⅱ组,而Ⅱ组的混合性回声高于I组(P<0.001)。I、Ⅱ2组分别与同组各类型声像图比较,I组的低回声型和Ⅱ组的混合型回声均分别高于同组的其它类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急性肾创伤因超声检查的时间不同,声像图有较大的不同,最早表现以低回声型为主,然后向混合性回声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