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回顾分析1974年6月到1976年12月间应用HancockI型猪瓣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病患率和死亡率。病人与方法 253个HancockI型猪瓣用于220例手术存活的病人随访至1989年6月。其中男性115例,女性105例;年龄40.9±12.1(20~62)岁。所有小于20岁的年轻病人,三尖瓣置换术及失去随访者皆已  相似文献   

2.
心脏危险的术前估计冠心病人作普外手术具有较高危险性,近来强调手术前新近心肌梗塞是最重要的因素。从1960~1970年三大系列研究中指出,梗塞后3月内手术者发生再度梗塞或心脏死亡者占30%,而梗塞后3~6月手术者占15%,梗塞后8月则危险下降至5%。最近资料提示由于手术麻醉的进步,新近梗塞病人外科手术危险已较前降低。如仔细选择病人,术前充分估计心脏问题的处理及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则死亡率将降低。  相似文献   

3.
作者于1971~1975年间采用戊二醛储存的猪主动脉异常瓣为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单纯置换二尖瓣(MVR)者243例,单纯置换主动脉瓣(AVR)者167例,双瓣置换者51例。术后没有常规长时间给抗凝药。AVR、MVR和双瓣置换组手术死亡率分别  相似文献   

4.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老年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特点。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共对16例老年患者(60~69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10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AMVR)4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16例患者均置换机械瓣。结果本组早期生存15例(93.8%),死亡1例(6.2%);出院后随访2~76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2例,Ⅱ级3例。结论随着心肌保护水平的提高,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的成熟完善,老年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的围术期死亡率是非冠心病人的2~3倍。而术前频发心绞痛或近期(1个月)发生心肌梗死病人的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病死率更高达28%。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综合方法成功对14例该类病人实施了非心脏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15年,心脏手术对降低成人缺血与瓣膜心脏病死亡率和病残率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但80岁以上病人手术的结果尚无报道。作者医院于1980年1月至1983年6月间施行心脏手术2065例,其中80~89岁者25例(1.2%)。60%病人有左室肥厚,56%有心衰,72%有心脏扩大,6例(24%)有明显左室功能不全,7例(28%)射血分数为0.4~0.5,平均心功能为3.4级。施行心脏手术的原因;19例(76%)因胸痛、呼吸困难或两者兼有,4例为急性心叽梗死并发症(2例为室缺,2例为显著二尖瓣闭锁不全),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所致晕厥与二尖瓣回流伴心悸各1例。8例施行AVR CAB,7例CAB,4例MVR CAB,6例为其他类型手术。1例87岁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后乳头肌断裂术中死亡。92%病人有术后并发症,一半为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充血性心衰,但正规药物治疗能得到适当控  相似文献   

7.
1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原因,探讨降低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1998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科施行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6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术中死亡4例,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不能停体外循环2例,主动脉口血1例,早期左心室破裂1例。其他12例死于术后3h至27d,其中LCOS4例、迟发型左心室破裂2例、肾功能衰竭2例、呼吸功能衰竭2例、甲亢危像1例。结论术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术中尽可能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手术意外,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的关健。  相似文献   

8.
一、手术前处理对有可能作心脏手术的病人的处理,心脏内科医生最重要的是术前选择病人。虽然每个病人的处理是个体化的,但仍可提出一般原则。对有显著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能经手术矫正而手术死亡率约为1%的先心病,如单纯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  相似文献   

9.
巨大心脏(心胸比例即CTR》0.70)者,因心功能差(常为Ⅲ级以下),并发症多,围手术期死亡率一般高达13~41%,随着近年来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的积累,该类病人的外科治疗效果已有所改善.我院自1994年4月至2004年4月共对53例巨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了外科治疗,死亡率为5.66%,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的原因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5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次换瓣到再次换瓣时间为0.5~15(10.5±1.5)年;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0例,心脏不停跳15例;置换的瓣膜有二尖瓣13例,主动脉瓣10例,三尖瓣2例。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5~158(89±34)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0~204(112±32)min;无一例住院死亡,住院天数15~30(20.5±2.5)d;出院时心功能改善至Ⅰ级16例,Ⅱ级9例。结论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手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瓣膜置换术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瓣膜置换术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处理。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4年我院29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及远期随访资料。结果 心绞痛均消失。无围术期心梗。全组无手术死亡,围术期死亡率6.9%,术后并发症少,远期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占88.5%,并发症少。结论 积极、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老年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65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开展了232例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男133例,女99例,年龄65~78岁(69.6±9.2)岁;体重39~81Kg(51±8.2)Kg。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术(MVR)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51例,三尖瓣置换( TVR)3例,二尖瓣及主动脉双瓣置换术(DVR)93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Re-MVR)7例,再次主动脉瓣置换术(Re-AVR)3例,主动脉带瓣人造血管置换2例,同期行二尖瓣整形(MVP)21例,三尖瓣整形( TVP)6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2例。全部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中度血液稀释、中度低温、中高流量,冷含血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全部应用超滤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6~315min(87.2±32.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168min(58.3±27.5)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O~90mm Hg,超滤量为800~8300ml,心脏自动复跳率86%,本组早期死亡10例(4.3%)。【结论】 体外循环中加强心肌保护;控制血液稀释度,使用血液超滤技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脑、肾、肺等重要脏器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间60岁以上85例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9例,黏液样病变11例,老年退行性瓣膜钙化病变7例,冠心病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动脉瘤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缺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单瓣置换术61例(其中MVR39例,AVR21例,TVR1例)。双瓣置换术14例,CABG+MVR2例,CABG+AVR4例,Bentall术4例。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3.5%)。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呼吸功能不全13例,肺部感染9例,心律失常25例,心包积液4例,术后肾功能损害5例,低心排4例。结论只要严格手术指征,加强围术期管理,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心脏疾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于心脏直视手术前行颈动脉支架术预防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心脏疾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于心脏直视手术前行颈动脉支架术,评估颈动脉支架术至心脏直视术后30 d的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结果 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研究共连续入选42例患者.颈动脉支架技术成功率100%.远端栓塞防护装置使用率为97.6%(41/42).心脏直视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6例(85.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瓣膜置换术5例(11.9%),瓣膜置换术1例(2.4%).自颈动脉支架术至心脏直视术后30 d的卒中率为2.4%(1/42),心肌梗死率为0%,死亡率为0%.结论 这一小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心脏直视手术前行颈动脉支架术预防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优于文献报告的分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结果,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发热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分析2016年6月至2016年7月9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术后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发热,将患者分为发热组和无发热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热的比例,并探讨术后发热的原因。结果9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有37例(41.1%)术后出现发热,其中32例为外科手术热;5例为感染性发热。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手术时间、麻醉后复苏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术后进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常见的症状,多数为外科手术热,术中减少出血和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麻醉时间,术后尽快拔除尿管,发现感染因素并及时干预,对于加快患者恢复、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美国St.Luke医院1970年6月至1973年12月施行的748例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同时施行室壁瘤切除及瓣膜手术者不包括在内。男性646例,平均年龄为51.8岁;女性103例,平均年龄53.9岁。手术指征是内科治疗无效的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近端狭窄程度超过管腔直径50%,远端通畅且心功能良好者。在硫苯妥钠诱导、气管内插管和体外循环下手术。全部远端吻合口是在心室颤动下进行,尽可能避免钳闭主动脉血流。旁路移植血管中33%是用乳内动脉,67%采用大隐静脉。平均随访59个月(5~94个月)。随访不到二年者仅14例(2%)。术后所有存活病人每年进行检查。结果:(1)手术死亡率:术后30天内死亡作为手术死亡。全组手术死亡率为2.5%。如果第一年的结果不包括在内,则手术死亡率下降到1.5%。手术死亡率和移植旁路血管数无关。(P>0,10)。(2)术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过程,若治疗不当,死亡率和病残率很高。为评价手术治疗效果,作者回顾了160例动脉瘤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病人入院时,91例(57%)病情较轻(Hunt分级为Ⅰ、Ⅱ级)、69例(43%)病情严重(Hunt分级Ⅲ~Ⅴ级)。19例(12%)有高血压。手术前,117例(73%)病人接受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造影于出血当日至出血后73天(平均出血后3天)进行。66例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164例用永久型起搏器治疗的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病人进行了随访研究,1年后有142例(86.6%)尚存活,2年后有125例(76.2%),5年后则为50%。在第6~8年,无病人死亡。前5年的每年死亡率为10%,与性别和年龄相同的一般人群(每年死亡率为3.5%)相比,尚高6~7%。分析存活率与开始安置起搏器时病人的临床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某地区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延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延迟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选择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的77例患者研究,住ICU时间延迟(术后ICU时间>5 d)患者作为住ICU延迟组,以住ICU时间无延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治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77例,其中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延迟患者1 1例,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延迟发生率为1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液透析、术前肾功能损害、术后呼吸衰竭为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时间延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延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是术后呼吸衰竭(OR =27.481,95% CI:2.477~304.89);血液透析(OR =8.438,95% CI:1.020~69.816).结论 术后呼吸衰竭、血液透析是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住ICU时间延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心源性急性肺水肿(APE)是阻塞性冠状动脉病(不论有无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缺血性心脏功能不全的重要表现。虽然APE经治疗通常迅速地缓解,但是一些研究发现以后的死亡率是很高的。伴有急性心肌梗塞(AMI)的APE其住院死亡率为40~50%,1年内存活率为30~40%。即使不伴有AMI的APE于住院期存活的病人其1年内死亡率为40%。另有报道继发于任何型心脏病的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