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从中医将息法的含义,历代医家对将息法的研究和阐述,将息法各种方法的整理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将息法的重要性,认为正确的药物煎煮方法,合理的药物服用方法和服药后的各种将息法是中医将息法的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应该加以选择使用,提出中医将息法是提高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将息疗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对将息疗法进行了研究,但不完整,将息疗法的范围也有许多争论,笔者认为“将息疗法”是根据病位、病性、治法、临床表现所采取的一系列的非药物方法的配合治疗。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各种将息疗法的分析,提出煎药法、服药法等也属将息疗法范畴,并指出将息疗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黄建波  谢黎 《中医药学刊》2006,24(4):664-666
《伤寒论》将息疗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对将息疗法进行了研究,但不完整,将息疗法的范围也有许多争论,笔者认为“将息疗法”是根据病位、病性、治法、临床表现所采取的一系列的非药物方法的配合治疗。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各种将息疗法的分析,提出煎药法、服药法等也属将息疗法范畴,并指出将息疗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徐静波  裘秀月 《新中医》2020,52(22):21-23
从《伤寒论》将息法入手分析,将药物服用时间根据时间段和次数进行整理,分析服药时间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判断药物服用时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服用桂枝汤后采用不同将息法对发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伤寒论》中记录服用桂枝汤后不同将息法、汗出及转归的条文进行总结,并参考《医宗金鉴》《伤寒论讲义》《注解伤寒论》等相关专著及相关期刊文献,分析将息法与汗出及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服用桂枝汤后将息如法则遍身执水执水似有汗而病除;将息不及则汗出不彻,将息太过则大汗出,两者均可致病不愈或变生他证。结论:服用桂枝汤后的正确将息法为每次服用一升,服药后啜热稀粥,温覆,令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若服用后汗出病瘥则停后服,若不汗可依次更服,并可增至二三剂。  相似文献   

6.
从《金匮》服药方法看仲景体质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服药次数、服药时间、温凉、药理、饮食将息、药后观察、调养等8个方面阐述了《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的体质护理观。  相似文献   

7.
浅谈“如法将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法将息”一语出自于伤寒论第 71条五苓散的方后注。《伤寒论选读》对“如法将息”没有作解释 ,对太阳篇第 14条的方后注语“余如桂枝法将息”的“将息”作了词解 ,“将息”是将养调息 ,也就是护理调治的意思。纵观言将息者 ,皆出现在太阳篇 ,其中有 9条是言桂枝法将息 ,分别是第 14条“余如桂枝法将息” ,第 2 0、2 1、2 2、2 5条“将息如前法” ;第 2 3条“将息如上法” ;第 35条 ,“余如桂枝将息法”。第 31条 :“余如桂枝将息法及禁忌 ,诸汤皆仿此。”所言“诸汤皆仿此” ,仅指表证的汗法 ,皆按照桂枝汤的将息法。所言前法、上法 ,都…  相似文献   

8.
雷钧 《四川中医》2011,(11):119-121
中医服药护理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服药禁忌等内容。适时服药是中医服药护理的重要方面,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病情、病位、人体生理节律等因素,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是有关疾病早日痊愈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中医服药护理的重要内容,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病位、病性、药性、体质等不同,选择恰当的服药方法。药后调护,即病人服药后的调理将息和在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宜忌,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药物性味、功用,辅以啜粥或暖水、温覆取微汗等法以助药力;同时,要中病即止,注意观察药后反应。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一般来说,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油腻、辛辣、海腥等刺激性食物,并应根据不同疾病指导病人选择不同的饮食宜忌。总之,服药护理是临床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服药护理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在护理工作中,应掌握并严格遵循服药护理方法,正确指导或帮助助病人服药,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桂枝法,是针对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总结出来的一种将息调护方法。桂枝法首见《伤寒论》第14条,其方后“注”中有“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第20、21、22、23、31、35条及《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二”的葛根汤方证里还有“将息前法”,“余如桂枝法将息”,“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等。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备的医学经典,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其中有关护病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且临症时十分重要,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兹仅就其药物煎服法浅论于下。张仲景极为重视疾病过程中的护理,在《伤寒杂病论》的许多方后注中,有“将息”二字,如桂枝加葛根汤“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加附子汤“将息如前法”。何谓将息?古今注疏家多释为将养调息(护理调治)之意。笔者认为,“将息”二字含义甚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中医药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要保持传统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研究生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主要针对目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其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个体化医学思想和未病医学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三大医学思想。其对糖尿病研究的启示意义在于:动态认识和把握现代糖尿病的基本发病特点和演变规律,强调糖尿病辨证施治的个体化以及糖尿病治疗上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博采众长更新观念--新世纪中医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燕萍 《中医教育》2004,23(3):10-12
分析了新世纪中医理论研究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中医传统理论只有更新其医学哲学指导思想,正视中西医学之间的差异,正确对待中医学理论的优势特色,博采众长,扬长补短,才可能大有作为、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4.
回顾分析了近5年来中医药(单味中草药,不同中药配伍以及中药复方)对应激动物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并认为从应激角度研究中医脏象及证候本质已成为一条新的科研思路,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5.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邵湘宁 《中医药导报》2007,13(12):1-2,7
文章从时代背景、自然观与方法论、医学模式、诊疗方法以及社会需要等方面分析了中、西医各自的特色和不足,阐明了中西医结合可以取中、西医学之所长,补中、西医学之所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0,30(4):339-341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集中反映了范氏传承火神派学术思想之精髓,继承了张仲景和郑钦安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范氏除深受郑饮安学术影响而擅用姜附之外,其医案中都可见到受到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且病案的编排体例也是遵从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的。范氏潜心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竭力主张“六经铃百病”的学术思想,且擅用经方,用药精准,法度严明;并妙用吐下,自制数方,注重调理。在三阴证的辨证上,范氏重视舌诊,经验独特。在辨识阴证上,有突出之处,即在寒热真假难分之际,全面审度,强调舌诊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和长寿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根据中医典籍有关养生思想的记载和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进行的研究。[结果]中医的"治未病"养生益寿思想不但可以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而且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论]人类长生不老是不现实的,但通过"治未病"而尽"天年"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精品课程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实施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的具体实践与思路,从深化课程内涵、整合课程体系、名师领衔的人才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医医案承载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医案的研究是促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切实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的智库资源。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中医医案中海量的数据,需要合理运用这些数据去挖掘出其中隐藏的知识、思想内涵及用药规律。最传统的中医病案数据分析方法为领悟式分析方法,因个人的水平以及研究目的不同,导致结论的主观性较强,比较费时,研究结论推广性相对较差。而一般的统计学方法就是建立医案数据库或进行简单的症状、药物频次分析,如何从海量的病案数据中快速发掘出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就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并且需要融合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知识工程、信息检索、高性能计算机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除个人领悟式分析方法,又介绍了频数分析法、多元(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来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整理和继承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提供研究方法与思路。更深层次地挖掘隐藏在中医医案中的各种规律,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临床,体现中医医案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